有关于礼仪的文言文语句
1. 表示礼仪的古文有哪些
表示礼仪的古文如下:1、《仪礼》。
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
2、《礼记》。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3、《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但是实际上是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儒刘向和其子刘歆的伪作。
扩展资料: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在魏晋的时候,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参考资料:
《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内容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治官之属。
大宰卿一人. 小宰中大夫二人. 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宫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宫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庖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内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甸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兽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鳖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十有六人. 腊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医中士二人. 疾医中士八人. 疡医下士八人. 兽医下士四人. 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浆人奄五人.女浆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 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笾人奄一人.女笾十人.奚二十人. 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盐人奄二人.女盐二十人.奚四十人. 幂人奄一人.女幂十人.奚二十人. 宫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舍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幕人下士一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次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徒八十人. 大府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十有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 内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外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会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司书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职内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徒二十人. 职岁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徒二十人. 职币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裘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掌皮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内宰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内小臣奄.上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 寺人王之正内五人. 内竖倍寺人之数. 九嫔. 世妇. 女御. 女祝.四人.奚八人. 女史八人.奚十有六人. 典妇功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工四人.贾四人.徒二十人. 典丝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十有二人. 典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内司服奄一人.女御二人.奚八人. 缝人奄二人.女御八人.女工八十人.奚三十人. 染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追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工二人.徒四人. 屦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 夏采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贵.七曰达吏.八曰礼宾.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弊余之赋.以九式均节财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宾客之式.三曰丧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币帛之式.七曰刍秣之式.八曰匪颁之式.九曰好用之式.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斿贡.九曰物贡.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陈其殷。.。
3. 有关于“礼仪”的古文《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5646262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
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於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於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 大夫七十而致事。
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
自称曰老夫,於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
4.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1、不学礼,无以立。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白话译文: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2、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4、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礼崇尚往来,恭敬对人却得不到别人的恭敬,是不合礼的。
别人恭敬自己,却没有对别人恭敬,也不合礼。 5、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修持你的行为以实践你说的话,就叫着善行。行为有修持,说话合符道理,这就是礼节的本质。
百度百科-不学礼无以立 百度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 百度百科-曲礼。
5. 古诗文中有哪些描述礼仪的句子仪表之礼: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八礼四仪。
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待人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游览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仪式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3.1 四仪7岁: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
10岁:成长仪式,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14岁:青春仪式,要让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
18岁:成人仪式,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八礼四仪·仪表篇小娃儿,爱仪表,干净整洁勤洗澡。
衣着得体不花哨,发型自然又美妙。举止大方懂礼貌,人人都夸好宝宝。
家里家外都知道,仪表之礼记得牢。八礼四仪·餐饮篇小朋友,懂礼貌,吃饭喝水讲门道。
之前洗手忘不了,文明有序从不吵。安安静静坐坐好,节约粮食记得牢。
肚子只须七分饱,光盘行动齐号召。八礼四仪·言谈篇小朋友,好言表,文明用语很重要。
盯着眼,把脸瞧,点点头,微微笑。心平气和不能少,真诚友善人喜好。
言语交流有诀窍,少说多听是绝招。八礼四仪·待人篇小朋友,与人交,文明礼仪要知道。
上尊老,下爱小,团结同学好风貌。宽容忍让习惯好,诚信待人是正道。
推己及人要做到,朋友多了路好找。八礼四仪·行走篇小朋友,路边走,人行道,要坚守。
过马路,不用愁,斑马线,到处有。你来我往走在右,礼让三先品质优,乘车落座有先后,扶老助弱争优秀。
八礼四仪·观赏篇小朋友,看汇演,文明礼仪守在前。有序进场把票验,落座之后不乱言。
不乱言,专心看,安安静静很关键。鼓掌喝彩要有限,爱护环境乐无边。
八礼四仪·游览篇小朋友,爱游览,文明出行记在前。有山有水有伙伴,手脚留情莫造难。
莫造难,不捣乱,对待文物心存善。入乡随俗大家念,祖国河山美无限。
八礼四仪·仪式篇小朋友,要成长,有些礼节不能忘。仪式规矩要增强,事无大小有规章。
勤学习,有梦想,观摩仪式不慌张。按规行礼记心上,四化建设有希望。
6. 文明礼仪的古诗句有很多古书都是讲礼的,你可以亲自查阅,毕竟自己学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总不能经常的拿来主义吧。
礼记 - 儒家经典著作,,《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7. 古诗文中有哪些描述礼仪的句子仪表之礼: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八礼四仪。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待人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游览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仪式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3.1 四仪
7岁: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10岁:成长仪式,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14岁:青春仪式,要让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18岁:成人仪式,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八礼四仪·仪表篇
小娃儿,爱仪表,
干净整洁勤洗澡。
衣着得体不花哨,
发型自然又美妙。
举止大方懂礼貌,
人人都夸好宝宝。
家里家外都知道,
仪表之礼记得牢。
八礼四仪·餐饮篇
小朋友,懂礼貌,
吃饭喝水讲门道。
之前洗手忘不了,
文明有序从不吵。
安安静静坐坐好,
节约粮食记得牢。
肚子只须七分饱,
光盘行动齐号召。
八礼四仪·言谈篇
小朋友,好言表,
文明用语很重要。
盯着眼,把脸瞧,
点点头,微微笑。
心平气和不能少,
真诚友善人喜好。
言语交流有诀窍,
少说多听是绝招。
八礼四仪·待人篇
小朋友,与人交,
文明礼仪要知道。
上尊老,下爱小,
团结同学好风貌。
宽容忍让习惯好,
诚信待人是正道。
推己及人要做到,
朋友多了路好找。
八礼四仪·行走篇
小朋友,路边走,
人行道,要坚守。
过马路,不用愁,
斑马线,到处有。
你来我往走在右,
礼让三先品质优,
乘车落座有先后,
扶老助弱争优秀。
八礼四仪·观赏篇
小朋友,看汇演,
文明礼仪守在前。
有序进场把票验,
落座之后不乱言。
不乱言,专心看,
安安静静很关键。
鼓掌喝彩要有限,
爱护环境乐无边。
八礼四仪·游览篇
小朋友,爱游览,
文明出行记在前。
有山有水有伙伴,
手脚留情莫造难。
莫造难,不捣乱,
对待文物心存善。
入乡随俗大家念,
祖国河山美无限。
八礼四仪·仪式篇
小朋友,要成长,
有些礼节不能忘。
仪式规矩要增强,
事无大小有规章。
勤学习,有梦想,
观摩仪式不慌张。
按规行礼记心上,
四化建设有希望。
8. 关于礼仪的古诗句“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
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茹贝尔:《名言集》
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
———奥维:《名人名言录》
9. 关于礼仪,诚信方面的古诗、古文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 转自铁血社区 / ]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 转自铁血社区 / ]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
形容农村悠闲惬意的诗句
1. 关于桂林三花酒的诗句
关于桂林三花酒的诗句 1.桂林山水歌的诗句的句子
桂林山水歌贺敬之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啊!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啊!是梦境啊,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心是醉啊,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珠洞,室珠久等叩门声……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桂林山水入胸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是诗情啊,是爱情?都在漓江春水中!三花酒掺一份漓江水,祖国啊,对你的爱情百年醉……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啊打从天上回……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随我来!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意满怀呵,情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呵!汗雨挥洒彩笔画:桂林山水——满天下!……。
2.桂林三花酒名字的由来
桂林三花酒颇有历史,古时,被称作“瑞露”,宋代来桂林做官的范成大饮后称赞“乃尽酒之妙”,可见对它评价很高。俗话说,“水是酒中之血,米是酒中之肉,酒曲是酒中之骨”。三花酒别具风味,广受人们喜爱。这要从它的“血、肉、骨”谈起。美酒佳酿首先必须有佳泉。
漓江,特别是象鼻山的江底深潭涌出的地下泉水,质地纯甘,无杂物怪味,含微量矿物质,为三花酒提供了优良的“酒中之血”;其次,漓江流域的良种大米,粒大饱满,含淀粉率高达72%,是理想的“酒中之肉”;再者,市郊特产的曲香酒药草制成的酒曲,香气浓郁,是三花酒特有的“酒中之骨”。三花酒之所以优质,除了与采用清澈澄碧,无怪味杂质的漓江水、优质大米、精选的酒曲有关外,还因为桂林冬暖夏凉的岩洞所构成的独特贮存条件,才使酒质愈加醇和芳香。据说,三花酒酿成后,一般要装入陶瓷缸内,存放在石山岩洞中,过一两年,让它变成陈酿,使酒质更加醇和、芳香,然后才分装出厂。
3.桂林三花酒的由来是
桂林三宝之头宝要数三花酒。
桂林三花酒是中国米香型酒类的代表。 《中国酒典》中提到,在人类还未酿酒之前,漓江两岸的猿猴便采摘花果酿出了“猿酒”。
看来,漓江算是酒的发源地之一了。据桂林市志记载,桂林古代就有瑞露、桂花酒等名酒。
其中瑞露还是宋代皇上喝的贡酒。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日》诗中这样写到:“始安繁华旧习俗,帐饮倾城沸江曲。”
桂林在汉代也称始安郡,诗中说的是三月三日人们踏青春游时,“帐饮倾城”的场面和习俗。宋代诗人吕源有诗句:“倚江景物似钱塘,况有万物新醅香”,描述了漓江两岸千家万户酿酒喝的盛况。
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书中记载:“广右无酒禁,诸处道旁率沽白酒,在静江尤盛……行人以十四钱买一大白”。可见宋代白酒在桂林盛行。
桂林三花酒是经过三次蒸馏而成的白酒,民间叫三熬酒。这种酒在宋代很盛行。
在历代中原统治者的心目中,桂林属于蛮荒之地,一些失宠或者获罪的官员和文人被流放或贬谪到这里,这些人把中原文化带到了桂林。无论是贬谪的官员还是文人,他们都离不开酒,借酒浇愁也好,把酒临风也好,酒助灵感也好,都需要酒来相助,于是酒文化也就得以发扬。
如宋代范成大曾在桂林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知府,写下了珍贵文献《桂海虞衡志》一书,其中就有专门的“志酒”篇章。范成大在桂林与酒结缘,写下赞美桂林美酒的诗句:“把酒临风瑞露倾,琼浆何须谒云英。”
那时,桂林酿酒的作坊就在漓江边的象鼻山脚下。象鼻山的山洞就是天然酒窖。
现在,这个山洞依然是山花酒的酒窖,走到洞边,你就能闻到酒香。 到了清末民初,桂林的酿酒作坊把三熬酒称作三花酒。
当时没有测量计,酒师用酒花来测酒的度数。酒花是倒酒时的泡沫。
酒花有大花、中花、细花之分,以细花为上乘。桂林三花酒是细花。
又有人说,这种叫三花的酒,是因为它入坛、入瓶、入杯都堆花,所以叫三花酒。民国年间,桂林有大大小小的酿酒作坊80多家,酿造出来的酒从漓江水路销往梧州、广州、港澳和东南亚各地。
抗战时期,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就设在酿酒的作坊“万祥糟坊”里。 1952年,桂林市人民政府集中了桂林的老字号作坊成立了桂林酿酒厂。
酿酒工艺保持了传统,以优质大米为原料,以桂林特有的香草制成酒曲,以漓江水酿造,蒸出的酒用陶缸密封,放到象鼻山的洞里窖藏。绝了!天下就这么一个漓江,漓江就这么一个象鼻山,而“大象”偏偏有两个大“肚子”,漓江的水偏偏就这么一段酿酒的效果最佳。
真是天赐良缘啊。 先说这水。
水是酒的“血液”,好水才能出好酒。宋代诗人章岘的《夜游漓江》诗中便有:“桄榔夜暗临江浦,茉莉香来酿酒家”的诗句,反映了漓江两岸人家酿酒的盛况。
在民国期间,桂林最大的酿酒作坊“安泰源”便建在漓江东岸边的九娘庙(又叫九龙庙,在今天解放桥的东端)。九娘庙下有一深潭,名为兰花池,传说兰花池通龙宫,每当月圆之时,就会有兰花从池中升起,整条漓江就回飘着兰花的幽香。
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其实是兰花池与桂林地下泉水相通,因此水质特别优良。安泰源正是用这里优良的水酿造了优质的三花酒。
因此,当时“安泰源”老字号的桂林三花酒不仅远销港澳及东南亚,而且价格上也比其他作坊的酒高出一截。 1952年,桂林酿酒厂曾在广西省技术部门的指导下沿漓江取样,经反复化验、检测和比较,发现除了九娘庙之外,还有象鼻山这一段的漓江水质含有大量的有益矿物质,而且所含的微量成分非常适合酿酒,于是在此打了一口深井,抽取地下的清泉用来酿酒,难怪桂林的三花酒那么清冽甘醇,它有漓江的韵味。
诗人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诗中写道“三花酒兑一滴漓江水,祖国啊我对你的爱情百年醉!”人们可以从诗人的浪漫情怀中感受到三花酒的魅力。 再说这洞。
象鼻山半枕陆地半临漓江,岩洞内冬暖夏凉,湿度温度恰到好处,是窖藏美酒的理想处所。酒的窖藏,实际上是制酒的再生产过程,象鼻山优越的天然条件,使三花酒中的高级酯类转化,味更醇香。
加上这里有上百年的酿酒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空气中蕴含着酿酒的微生物群落,所以,从这洞中出来的酒自然是酒中的珍品和上品。 象鼻山独特的自然环境是酿酒得天独厚的条件,明代应天府通判张鸣凤称此处为“醉乡”,他在象鼻山脚下结庐而居,自称“漓山人”。
宋代诗人张孝祥任广西经略安抚使时,曾在象鼻山饮酒,并当场作诗:“饥肠得酒做雷鸣,醉酒狂歌不自程。”趁着酒兴,他将象山水月洞改名为朝阳洞,并将此事铭刻在水月洞里。
范成大也在象鼻山饮酒,他觉得水月洞很有意境,张孝祥改名为朝阳洞不妥,还是恢复水月洞名字为好,于是又题写了《复水月洞铭》并刻于水月洞石壁上。
4.“桂林三花酒”有什么凄美的爱情故事
桂林三花酒,是广西享誉海内外的名酒。
它的酿造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属“桂林三宝”之一。关于桂林三花酒,据说是由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酿造而成的。
相传,桂林的桃花岛上有个叫象郎的小伙子,儿时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一棵桂花树。象郎对这棵桂花树悉心照料,倾注了 18年的心血,使其得以苗壮成长。
有一年的中秋之夜,象郎来到桂花树下,摆上了月饼、糕点,备好美酒,准备与桂花树共度良宵。这时,不远处传来一个姑娘柔美的声音。
象郎抬头一看,只见桂花树下走出一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象郎惊讶之余,急忙询问女子的来处。
那女子回答说:“我是天上的桂花仙子,特来感谢恩人18年来的悉心照料,如若郎君不嫌弃,小女子愿以身相许。 ”原来,这棵桂花树是桂花仙子所变。
这18年来,象郎的勤劳、忠厚、善良被桂花仙子看在眼里,早就钟情于他。象朗也倾心于这位温柔漂亮的桂花仙子。
郎有情,妾有意,当晚两人就以月为证,对天盟誓,定下终身。不料龟王和蛇夫人知道了这事。
在两人成亲那天,派龟兵蛇将将桂花仙子抢走。 象郎看到桂花仙子被龟王抢走,伤心不已,决心潜入龟洞营救爱妻。
最后夫妻俩同心协力奋战,终于成功地逃离了龟洞。岂料龟王和蛇夫人得报后,又亲自率领龟兵蛇将追了上来。
象郎一心护着桂花仙子,不提防身后的飞剑,不幸正中后心,含恨魂归漓^ ^ ^江之滨。桂花仙子悲愤难当,将敌兵杀退后,含泪安葬好象郎,之后又飞上月宫,提着一篮桂花花瓣撒向象郎的 墓地。
只见漫天的桂花洒落在桂林的山水之间。从那以后,桂林就变成了桂树 的海洋,芳香远溢。
就这样,后人利用满城飘香的桂花和纯净优质的漓江水,酿制出了味道醇 香爽口、享誉全国的三花酒,并使桂花酒成为桂林人民的骄傲。
5.桂林文明诗词歌赋
《桂林赋》-原文
何开粹海上有蓬莱瀛洲,无非神话;岭南有人间仙境,此乃现实。斯地也,北以五岭崇峦为屏,南以桂柳运河为襟,东南连苍梧之沃野,西北以三江为芳邻。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杜甫遥闻,赋诗盛赞:“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宜人者,何也?首推山水,秀甲天下。青山秀水,蕴含天地灵气;奇洞美石,疑是鬼斧神工。山如叠彩、独秀,
桂林山水水如漓江、阳江,石有望夫、试剑,洞有芦笛、七星,四绝并美,众景不同。倘若泛舟漓江,仿佛置身画中。百里江流,澄澈碧绿;万簇奇峰,嵯峨玲珑。时而烟雨迷蒙,星山七仙女含羞掩面;时而云霞明丽,画山九神马奋蹄嘶风。阳朔城边,峰绽碧莲;月亮山旁,伞张古榕。月光岛蛙声时闻,半边渡渔歌遥送。品罢漓江画廊,再探仙洞神宫。象鼻垂吸水月,城徽永在;渔郎还珠洞口,廉行世从。芦笛传歌,洞中钟乳纷呈太虚幻境;伏波试剑,崖边断柱长存大将雄风。与洞石共温存兮,物我两忘;随云烟而飘渺兮,情景交融。仙境岂只天上有,人间桂林胜蓬瀛。
赏观山水如读史,穿越时空见辉煌。历三万载,宝积岩先民遗址尚在;逾九千秋,甑皮岩智人踪迹犹彰。吴起平南,此属楚国之地;秦皇一统,方为桂郡一方。西汉伏波置县①,遂称始安;三国吴帝设郡②,仍用斯名。此后名称因朝代而更易,文明随历史而嬗变。黄巢反唐,自灵渠出兵中原;瞿张抗清③,在叠彩喋血山旁。将军桥头,太平军炮毙清将;丽泽门外,蒋翊武就义法场④。蔡松坡主办陆小,育才心切;孙中山督师王城,北伐旗扬。瑶民起义,数千儿女白骨抛荒野;红军长征,三万壮士碧血染湘江。是役也,战事之惨酷,史册铭记;烈士之忠魂,丰碑昭彰。日寇侵华,山城雄峙。周公运筹,任公襄助⑤,抗日文化城风起云涌;三将成仁⑥,千兵赴义,桂林保卫战壮哉国殇。星移斗转,天地苍黄。大军南下,山城解放。桂山举臂兮,欢呼共和丽日;漓水扬波兮,讴歌青史华章。
历史有文化浸润,山水引文人弦歌。历两千年南北融合,文明渐盛;赖上百代开发教化,俊彦益多。史禄修凿灵渠⑦,堪称世界水利史奇迹;鉴真滞留桂州,曾在开元寺讲经趺坐。独秀峰下,颜延之常诣读书岩⑧,晨昏吟诵;还珠洞内,范成大曾设鹿鸣宴,诗词唱和。陈继昌三元及第,陈宏谋五代连科⑨。唐景崧捐资兴新学,康有为办报倡维新。桂海碑林,二百石刻载千年历史;西山摩崖,百龛佛像传大唐风韵。历代名士,笔墨纷陈。韩退之咏“江作青罗带”,举世称绝;王正功歌“山水甲天下”⑩,四海传闻。杉湖十子,八桂诗林称独秀(11);王况二公(12),清末词坛立昆仑。八年全面抗战,上千名家纷至。沫若亚子,茅盾巴金,田汉予倩,夏衍荃麟,胡风艾青,皆文坛之俊杰也(13)。救亡图存,突起异军。西南剧展,八省参演,极一时之盛;抗战门神,万户争贴,振九州之魂。及至现代,贺敬之作《桂林山水歌》脍炙人口,朱徐二老咏明月峰成摩崖奇珍(14)。至若桂林邹鲁,亦是鸿儒衮衮,才子莘莘。马君武教育泰斗,白鹏飞法坛巨擘,梁潄溟一代儒宗,白先勇文坛奇才。人文荟萃,于斯为盛。
时代赐桂林机遇,改革使明珠生辉。引外资,兴科技,新开发区崛起;强三农,促流通,城乡市声鼎沸。三花酒、湘山酿、荔浦芋,香飘神州;沙田柚、罗汉果、弥猴桃,名扬海内。奥运赛场,唐灵生李婷勇夺金牌;山水舞台,印象刘三姐长演不衰。城建、园林并举,环保、旅游齐辉。两江国际机场,频迎五洲嘉宾;国际会展中心,常开百业盛会。漓江饭店瀑布,吉尼斯记录刷新;两江四湖水系,旅游船穿城来回。乐满地、愚自乐园,看中西文化各展风采;莲花洞、龙脊梯田,令多少世人向往陶醉?国际旅游明珠,果然实至名归:环保称一流,魅力入十佳。模范园林城名题金榜,优秀旅游城荣列前位。美哉,桂林!
今日桂林,宜居城市,和谐家园。琼楼栉比,繁花似锦;轺辂川流,游客如云。居于此,各民族无不安居乐业;美在斯,众洋人纷来落户扎根。阳朔西街,常有洋店开业;地球新村,惯见中外通婚。居民精神生活,追求高尚文明。为官以苍生为重,新桂剧《大儒还乡》倾倒观众;心灵与山水同美,李向群献身抗洪感动国人。渔火节,河灯节,百姓同歌同戏;桃花节,山水节,宾主载舞载欣。社区文化,多演山歌彩调;艺术之宫,常练书画棋琴。每当晨昏节假,男女老少,或练功于山边,或漫步于江滨;或聚会于洲岛,或歌舞于园林。各适所好,怡性陶情。此中佳趣,令人痴醉。陈毅诗云:“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妙哉斯言!
歌曰:时雨来兮,人与日而俱进;龙凤翥兮,城与时而俱新。明日桂林更秀美,“地上乐园信可寻”(15)。
6.描写好酒的诗句
形容酒的口味,用纯净透明、醇馥幽郁、醇厚、香醇、淡雅、香气浓烈等等太多了。但是如果不说外行话,尤其是中国白酒,特别讲究各种风味特征,就有很多说法了。
外国的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伏特加等等烈性烧酒讲究的是清爽,不要求有香味,就像咱们的二锅头、汾酒、老白干差不多。
以白酒的主要香型为例:
酱香型 :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口感风味具有酱香、柔润、细腻、醇厚、回味长久等特点。
清香型:以山西汾酒为代表。又称汾型。具有清香、醇甜、柔和等特点。多用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等形容其风味特征。
浓香型(大曲香型):以四川泸州老窖大曲酒为代表。又称泸型。口感风味具有芳香、绵甜、甘爽、香味谐调等特点。多用色清透明,香气浓郁,风味协调,尾净余长,“色清如水晶,香纯如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来形容其风味特征。
米香型:以广西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口感风味具有蜜香、清雅、绵柔等特点。
7.桂林山水歌的诗句的句子
桂林山水歌贺敬之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啊!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啊!是梦境啊,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心是醉啊,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珠洞,室珠久等叩门声……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桂林山水入胸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是诗情啊,是爱情?都在漓江春水中!三花酒掺一份漓江水,祖国啊,对你的爱情百年醉……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啊打从天上回……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随我来!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意满怀呵,情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呵!汗雨挥洒彩笔画:桂林山水——满天下!……。
1. 关于农村惬意的诗句
关于农村惬意的诗句 1.用七律写一首田园惬意的诗
仿写:是指仿照例句写句子,要求修改后的句意与原句意相符,且词性对仗工整。忌话题脱离,结构不一。
1、先找一首七言律诗为原本,就以《春日田园杂兴》宋.了慧(僧人)为例。
平畴水绕径微分,小圃云深景不繁。
此处农桑虽是僻,多情莺燕不嫌村。
倦眠芳草闲黄犊,静对幽花倒绿尊。
见说弓旌方四出,欲更名姓掩衡门。
这首七言律诗《春日田园杂兴》是宋元之际诗僧了慧的作品。全诗共八句五十六字,描绘了作者隐居之地的风光,寄寓了很深沉的感情。
2、下面就仿写一首现代田园诗:命名为《春日江南村》,力图写出太平世界,江南田园春景,包括田园景色、乡村农耕景象、人笑犬叫,以及丰收等:
平沙水堰江南村,小桥流水人家深。
绿树成荫风飒飒,黄花漫坡雾茵茵。
三里耕织闻语笑,八村锄禾听犬狺。
盛世不见刀兵马,唯有仓梁储满囤。
(写的不好,却是原创。如觉得可取,答题。)
2.反映“乡村宁静美好,生活悠闲自在”的古诗词有哪些
《过故人庄》
年代: 唐 作者bai: 孟浩然
故人具鸡du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zhi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乡村四月》
年代: 宋 作者: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四时田园杂兴》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4.《渭川田家》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dao叶稀。
田夫荷锄立,回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5.《野老歌》
年代: 唐 作者: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答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3.描写惬意悠闲的诗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
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 程颢 《春日偶成 》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6、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7、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韦庄《菩萨蛮》
8、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王维《终南别业 》
9、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
10、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11、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村居 》
12、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佚名《采桑》
1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14、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雍裕之《农家望晴》
15、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顾况《过山农家》
4.描写自然惬意生活的诗句有哪些
《江村》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山中》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田园作》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稻田》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5.有没有诗句描写乡村安宁富足宁静舒心的诗句
南北朝民歌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刈稻了咏怀 唐杜甫 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 唐唐彦谦 为笑江南种稻时,露蝉鸣后雨霏霏.莲盆积润分畦小,藻井垂阴擢秀稀.得地又生金象界,结根仍对水田衣.支公尚有三吴思,更使幽人忆钓矶.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唐杜甫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题农父庐舍 唐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农家 唐颜仁郁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农父 唐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早秋宿田舍 唐曹邺 涧草疏疏萤火光,山月朗朗枫树长.南村犊子夜声急,应是栏边新有霜.田家即事 唐储光羲 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亲戚更相诮,我心终不移.田家即事 唐储光羲 桑柘悠悠水蘸堤,晚风晴景不妨犁.高机犹织卧蚕子,下坂饥逢饷饁妻.杏色满林羊酪熟,麦凉浮垄雉媒低.生时乐死皆由命,事在皇天志不迷.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插田歌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观村人牧山田 唐钱起 六府且未盈,三农争务作.贫民乏井税,塉土皆垦凿.禾黍入寒云,茫茫半山郭.秋来积霖雨,霜降方銍获.中田聚黎甿,反景空村落.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庶追周任言,敢负谢生诺.田家即事 唐权德舆 闲卧藜床对落晖,翛然便觉世情非.漠漠稻花资旅食,青青荷叶制儒衣.山僧相访期中饭,渔父同游或夜归.待学尚平婚嫁毕,渚烟溪月共忘机.淇上田园即事 唐王维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田家即事 唐祖咏 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馀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
6.关于惬意的古诗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九曲棹歌.朱熹 )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咏苎萝山.李白)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陆游)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答李瀚.韦应物)
荼糜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题邸间壁.郑会)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暮春即事.叶采)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登山.李涉)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8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