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简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意义。

解析: 原因: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②人民公社的弊端。③安徽、四川自然灾害严重。④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党中央的肯定。⑤农民的首创精神。 内容:一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土地制度的改革;二是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三是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主要是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四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进行多种经营。 意义:农村的全面改革克服了过去经营管理中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适应了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示: 阅读课本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和“学思之窗”,思考并回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关于改革的内容可从经营体制、管理体制、流通体制、产业结构几个角度思考。关于意义,要从对农民、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影响等角度思考。

简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意义。

一、建立健全城乡发展的统筹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结构 按照城市支持农村的改革思路,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实行城市支持农村,表现在政府行为上,就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实现城乡产业对接、要素转移、区域协调、统筹发展。尤其要注重处理实施惠农政策与调动基层政府积极性的关系,对免征农业税等政策造成县乡财政短缺的状况,应当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地方留成比例,对财政困难的粮食大县实行100%的转移支付。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 加快建立城乡共建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量大,而农村单位人口的受益率低,改革的思路应该是:给农村以资金,给城市以市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进一步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用“以投代补”、“以奖代补”形式,以政府资金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城乡流通体系的有效机制,加快市场设施建设,架好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两座桥,借助投资、管理和技术转移把城市成熟的商业网络转移到农村去。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 建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激励广大干部为民、务实、清廉,自觉遵循党的工作基本原则,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改革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合理划分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从根本上解决机构臃肿、人员膨胀问题,降低基层行政管理的运行成本,使之更有效地为农业和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需要。

二、积极探索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夯实新农村物质基础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主要是“两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政策的作用,加上气候条件好和粮价回升等因素,但今后有些增收因素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农民收入增长还面临不少困难,如农产品价格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攀升,农民工工资比城市同等劳动力的职工低,同工不同酬,制约着农民收入提高。尽管各地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有许多具体措施,从长远计,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也要在农业外部拓展增收渠道,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发展到今天,主要还是靠传统方式进行,要以现代科学技术、物质条件、管理手段、经营形式和发展理念为支撑,建设现代农业,使农业提高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使农民增加收入。构建多元带动的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让农民享受长久利益的土地征用机制。村镇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在鼓励民资投入的同时,经营土地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关键要处理好地方政府与被征用地农民的关系。土地和一般商品不同,征用时往往不能随行就市,土地不同用途产生的效益是有天壤之别的,不能仅仅依据农业开发的收益来交换农民的土地,而不考虑商业开发带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值。采用一次性买断农民土地的办法,农民只得了眼前利,却往往会陷入失地失业的困境。可探索建立一种给农民长久利益的机制:把土地一部分进行现金补偿,一部分作为农民的投入入股。

三、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微观的组织基础。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土地在生产要素中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促使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集中,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从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率角度讲是完全必要的。但土地问题关系农民的生计,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效率,就强迫大多数农民离开土地而合并土地的使用权。因此,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使农村的土地使用权水到渠成地逐步集中起来,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使农村的劳动力和人口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 建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保障机制。保障农民权益表现在农民工政策上,不是要搞特殊照顾,而是要做到公平对待。要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惩恶扬善的道德和法律机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新型农民,引导和教育农民成为有文化、重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四、建立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和谐的社会基础 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对于救助鳏寡孤独、赈灾济贫、稳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但不足和弊端也不少。从建构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应由贫困性、灾害性、疾病性和互助性四个方面社会救助构成。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结合起来,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并以立法形式规范社会救助。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兴起于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前90%的生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然而,由于集体经济削弱和医疗管理原因,目前疾病已成为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切实解决问题,出路在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让农民得到就近、及时、低廉、有效的治疗,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建立长效机制,帮助乡村医生尽快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尤其要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引进现代化网络技术,建立全国联网的“参合”农民档案,农民走到哪里,通过网上信息查询,解决在异地看病就医的报销问题。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途径在于教育和培训。义务教育在各国都是公共财政最优先的项目之一,应把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相当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工程,仅靠以政府牵头组织的短期、应急、群众性的科普教育,满足不了农民的不同需求,还应从教育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找出根源,与农民成人职业教育相衔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9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