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毁菜原因是什么?
农民日报讯 “因为菜卖不出去,大面积种植,又没有客商来收,我们采取了没有办法的办法,直接把它给毁掉了。”近日,一位山东曹县农民遭遇“芹菜卖难”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共鸣。视频中,农民低头看向已经犁平的土地,计算着有将近十万斤蔬菜就这样被毁掉的场景,看着令人心疼、也令人心酸。
初冬时节,本应是蔬菜紧俏、购销两旺的好时节。曹县蔬菜为何在地头就遭遇卖难?
据相关媒体报道,虽然并没有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区,但能够进入曹县韩集镇拉菜的货商却寥寥无几:凡是外地来拉菜的车,必须提前三天进行报备,而郑州和西北五省份等地的货车,即便提前报备也过不来;凡是本地货车拉菜外出,即便不经过疫情风险区,回乡后也要“居家隔离七天”。如此,曹县蔬菜的“出县”之路自然阻碍重重。
曹县蔬菜面临的窘境并非孤例。近期,多地都有蔬菜滞销的现象。在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不少地方的网友反映,自己家乡的蔬菜也正遭遇卖难,为了腾茬种小麦,一些农民只能忍痛将绿油油的蔬菜直接毁在地里。而来自北京新发地市场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10月底到11月初,蔬菜的地头价与市场价走势“背道而驰”,一些品类的蔬菜地头价从一元跌至几毛、甚至几分,而新发地市场的蔬菜价格周环比上涨了9.03%。调查报告列举的诸多原因中,“货车司机在检查站排队时间过长,核酸过期重采重排”位列其中。显然,疫情中的“交通梗阻”已经成为蔬菜滞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疫情时期,诸多不易。当前,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从整体来看,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具体到一时一地,“梗阻”是否可以尽量避免和减轻?日前发布的“二十条”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就是在与病毒斗智斗勇中迭代升级出的最新版“疫情防控指南书”,为科学精准地做好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需要更加精准的落实。比如,一些地方出现的外地客商拉不了菜的情况,交通运输部已有明确规定,严禁以车籍地、户籍地为依据,或有涉疫地区行程为由限制货车通行。针对检查站排队时间过长的问题,交通运输部也明确了货车通行“即采即走即追”的要求。简单地说,货车前来运菜,司机只需采集了核酸样本即可继续前行,连核酸结果都不用等。更不能因为是“外地车”,就要区别对待、层层审批。
我们应当有更具有人情味和创造性的办法。11月19日河南省专门出台了十条措施助农卖菜,不仅严禁“层层加码”,多措并举帮助菜农对接销路,还创新了“一车一证一线路,有效期内车辆可以多次往返”的办法。可见,落实“二十条”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开个会”“读一读”,而是深入把握、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据悉,曹县也正在结合本县情况,调整防疫措施,全力畅通交通大动脉和物流微循环,效果如何,值得期待。
我们应当有更大的责任感和担当。有人可能会说,疫情多变、病毒狡猾,基层治理力量有限,一辆外来的货车就可能带来一个安全隐患,到底是一家的菜卖出去重要,还是一县的疫情防控更重要?但是疫情防控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如何在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这里面关系着一连串具体的工作链条,环环考验着一地基层治理的精细度,更考验着基层工作者的作风。如果说,在疫情发生之初,这样的要求是对基层政府的一道“附加题”,那么在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积攒了足够多的斗争经验之后,这已经是一道“必答题”,是基层政府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回过头去看文章开头提到的视频,遭遇困境的菜农声音嘶哑哽咽,令人心酸。要知道,数以十万斤计的蔬菜毁在地里,就是农民一年的光景掉在了水里,就是农民的泪流在了心里。今年的就业压力大、外出务工难,回乡种地是不少农民重要的增收渠道。据调研,今年一些地方的蔬菜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农民在种菜方面的投入也增加了。疫情之下消费萎缩,本来就给蔬菜销售带来一定压力,更需要地方有关部门能多多帮一把。
当然,这绝不是说只要经济不顾防疫,更非意味着要“躺平”、当甩手掌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我们既要杜绝“一封了之”的做法,也要防范“一放了之”的倾向。任何执行上的不精准、不科学,最终都会由当地的老百姓为之埋单。
市民要吃菜,农民要收入,农时也不等人。我们要齐心协力、科学防疫、多措并举,给运送蔬菜的车辆多开“绿灯”、少添“梗阻”,让田间新鲜的蔬菜热气腾腾地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让每一位耕耘者都能勤有所得。一蔬一饭的相守之间,我们必定能穿越寒冬,春暖花开。
行李箱里的家乡菜
五块钱,在现在这样的物价水平下,毫不夸张地说,它连半斤猪肉都买不到。那又可以用它来做哪些家常菜呢?下面我就随便说几种,可以用五块钱的成本就可以做到的菜。
西红柿炒鸡蛋。这绝对是我们全国各地,各个民族都会做的一道家常菜。它需要的主要食材是鸡蛋和西红柿,当然还需要少许油,盐,酱油等就可以忽略不计。鸡蛋当前的市价应该是三块五左右,而西红柿则是两块左右一斤。所以,做一盘地道的西红柿炒鸡蛋,五块钱绰绰有余。
小葱拌豆腐。我们都听过一句谚语,就叫作“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没错,有这么一道简单的家常菜就是小葱拌豆腐。主要食材为豆腐和大葱或者香葱,豆腐目前的市价在两块五左右,而我们常见的大葱则在两块到三块不等。所以这样粗略算下来,一道小葱拌豆腐五块钱的成本绝对是够用,而且还能吃地特别美滋滋!
地三鲜。可能外地的朋友不知道,这是一道我们家乡河南的一道家常菜。主要的食材原件是土豆,茄子和青椒,因为都是生长在地上,食用起来有特别地鲜美无比,所以俗称“地三鲜”。市面上的土豆在一块五一斤,茄子和青椒都是两块样子。所以,合计下来,正好是五块钱就可以做一盘大份的地三鲜。
之前发的用行李箱装新鲜蔬菜的照片引来了很多留言,有不少人表示自己也这么干过,还有人说曾经用它装了一箱莴笋走。看样子都是真的吃货,而且多半是飘在异地的四川吃货,外地人去四川旅行把新鲜蔬菜当纪念品带走,这事儿想起来还是有点让人醉。其实一只耳很想知道有没有人除了带走蔬菜水果,还带走了别的,比如鲜兔、毛肚、猪黄喉、鸭肠之类的,过安检的时候地勤妹妹是啥表情呢?
很多朋友好奇箱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菜?打开包装是这样的——
包括有二荆条、青花椒、当季的嫩姜、胡萝卜和脱核李。原本还有一张新鲜荷叶,回来第二天就用来煮粥了,没来得及拍照。
二荆条是四川最具代表的辣椒,有青、红两种,一般青辣椒直接用于炒肉,红辣椒剁碎了是做豆瓣酱的重要原料,晒干了就是常说的干辣椒,炒菜时常会用到,再舂成粉可以做红油辣子,之前写《三种辣椒两种油》时曾写过(回复 1036 或 红油辣椒 可查询详细内容)。
同时带回京的还有这种园辣椒,在成都我们叫它甜椒。它吃起来的确有点甜,小时候最喜欢父母用它炒回锅肉,比用青椒炒要好吃一百倍。可惜现在成都市面上也很少见到这种品种,也不知道为什么?另外不要被它的名字误导,以为它有点甜就不辣,事实上它相当辣,辣度只比二荆条稍弱一点。
四川当季的嫩姜,个头明显比北京市面上的要小,也更脆嫩,辣度更柔和。嫩姜除了放进泡菜坛里泡,最喜欢的是放进豆瓣酱里泡,用豆瓣酱泡出来的泡姜味道非常好,豆瓣酱也会惹上姜的味道,比普通豆瓣酱多一道风味。切成薄片用盐、糖腌二三十分钟拌来吃也很不错。还可以切成丝炒鸭肉,鸭肉寒性大,姜性热,可祛寒,一寒一热相互抵消,对身体的影响就偏中性了。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要带胡萝卜?最喜欢用这种胡萝卜烧肉,虽说味道和北京的胡萝卜区别不大,但肉质明显要细腻很多,吸进红烧肉的油脂后非常好吃。
切成丝用盐腌十分钟,与海带一起凉拌也不错,只放盐、糖、白醋和芝麻油,最后撒一点白芝麻装饰。
这个就是著名的青花椒,比晒干的花椒味道浓郁,就是不好保存,老板用了卷心菜叶子包好,说是可以保存至少十天,其实三天后有一些就开始发黑了,只好挑出来扔掉。上期发的那个凉拌鲈鱼就用了它,比直接用花椒油更好吃,花椒油就是用它炼制的。
最后要说一下这个看起来很青涩,很难勾起外地人食欲的李子。
掰开来它的核是离肉的,所以叫脱核李。味道并不像它外表那样让人看一眼牙根发酸,恰好相反非常脆甜,甜中微带一点儿酸味,正是这一点儿酸让它吃起来有一股清香。这种李子目前只在四川和云南有,也只有吃过的人才识货。行李箱那个照片一发出来,后台就有不少人留言大叫:“中间那包李子!” 嗯,一只耳知道是李子,也猜出来了诸位不是四川的就是云南的,能先擦擦口水再留言嚒?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脱核李都好吃,这跟诸多因素有关,以后再详细写。如果想网购可能要冒一定风险,最好还是有机会去成都的时候到水果摊上挨个尝,能尝出不同的区别。脱核李上市的时间是7-9月,或许你还赶得上。另外也不要在机场买,价格是市里的三倍,贵的要死。
同样不能在机场买的还包括一些熟食,过安检前买了一盒带走,里面的兔肉居然是臭的。在此就不点名了,总之新鲜的食品都应该在市区买,很多店都可以抽真空方便长途携带,而且价格也便宜不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0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