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人口密度多少
人口:约56万人
人口密度:1129人/km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隋泰陵
小_河绿海花谷+特色农庄集群
尚特梅斯庄园
杨陵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以渭河与周至县相望,北以河与扶风县毗邻,西与扶风县接壤。东、西各距西安、宝鸡90公里。
政区沿革 上古黄帝时代,本区属岐伯、有邰国。尧舜时代,是古农师后稷“教民稼穑”的封地。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57年)县城迁往中亭川(今武功县武功镇),以后隶属武功,随武功变革而变革。1979年成立杨陵特区。1982年杨陵区作为独立县级行政建制归由宝鸡市管辖,1983年划归咸阳市管辖。1997年划归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
政区划分 区辖三镇(五泉镇、大寨镇、揉谷镇)两办(杨陵街道办事处、李台街道办事处),70个行政村、18个社区。
政区人口面积 全区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20.2万人,耕地面积9.4万亩。
政区自然特征 区内三面环水,宝鸡峡二支渠、渭惠渠、渭-渠等人工渠系越境而过,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区内地势南低北高,依次形成三道塬坡,海拔435-563米。境内塬、坡、滩地交错,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年降水量635.1—663.9毫米,年均气温12.9℃,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
经济概况 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0.79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1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2.32亿元和1.29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和2.9倍,年均增长25.5%和24.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5999元和9110元,是2006年的2.2倍和2.4倍,年均增长17.1%和18.7%。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五年前的8.3:46.7:45调整到7.9:49.7:42.4。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08年、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工业 区、乡、村工业企业同步发展,现有工业企业136家。“工业富区”战略初见成效,以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农资农化生产为特色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一批入区企业跨入规模以上行列。
农业 围绕“现代农业看杨凌”目标,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初步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累计投资22亿元,培育形成了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畜牧养殖等八类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质量安全、市场营销等体系基本建立,园区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现代农业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通过园区建设实践,探索出行政推动、项目整合、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等有效机制,破解了建设过程中“组织方式、资金、土地”等诸多难题。累计引进涉农企业31家,发展经济合作组织280多个,建立土地银行37家,流转土地4.2万亩。全区农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2.8亿元增长到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
城市建设 以专业市场、房地产、商贸开发为主,建成了一批安居工程、专业市场和商贸区,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宜人居,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荣获国家卫生区称号。
招商引资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科技及品牌优势,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农资农药等特色优势产业,2011年招商到位资金18.2亿元,是2006年的6.5倍,我区被评为2009年度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单位。非公经济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2011年被评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区”。
财贸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2.32亿元和1.29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和2.9倍,年均增长25.5%和24.3%;区内设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交通通讯 区内交通畅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班车目标。陇海铁路、西宝中线公路和西宝高速公路贯通全境,客货运输便利。邮电通讯发达,实现通讯传输数字化。互联网、无线移动通讯深入城乡广大居民家庭。全区有线光缆电视转播电视节目40多套。
科教文卫 杨陵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所在地,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成果丰硕。驻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大学云集着70多个学科、5000多名农业科技精英,先后为国内外培养农业科技人才7万多名;5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500多亿元。
全区共有高级中学1所、乡办初级中学5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29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24000多人。率先在全省通过了“两基”达标验收,教育普及率100%,脱盲率98.2%。职工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体机构及活动设施齐全。乡(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区内有《农业科技报》等2家报社,报纸发行全国。有各级图书馆、站、室86处,大中型书店6个,藏书20多万册。
区内拥有卫生医疗机构21个,病床238张,卫生员312人。村级医疗站66个,个体诊所49个,医护人员149人。全区“四苗”普及率100%;无典型地方病病例发生。杨凌示范区医院暨陕西省人民医院协作医院,设备先进、水平一流,全天候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地方特色农业 杨陵良种业发达,各类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每年向省内外提供大批量农、林、牧优良新品种,产品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无公害精细蔬菜、猕猴桃、草莓、樱桃、酿酒葡萄等俏销全国各地;恒兴果汁、妙味乳品、当代蜂业产品等出口欧美等地。
人文自然景观 境内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泰陵(即杨坚陵)、古农师后稷封地(有邰国遗址)、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庆善宫遗址)等文物古迹。后稷教稼园、周尧昆虫博物馆、水保所人工降雨大厅、中国克隆动物基地、新天地设施农业园等一大批富具科普内容的旅游景点蜚声海外。亚洲第一规模的水上运动中心、邰城休闲广场、杨陵“蘸水面”、绿色无公害蔬菜等令游人留恋忘返、赞不绝口。
2020年10月,杨陵区入选第一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
2020年,2019年陕西省各市GDP排行榜出炉,杨陵区以166.77亿元位列第11位。
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推介杨陵区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19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杨陵区榜上有名。
2019年10月,杨陵区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农业农村部推介杨陵区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17年6月,国务院食安办授予杨陵区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16年2月,杨陵区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5年3月,杨陵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6-2021年中国农村电商市场前瞻预测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第1章: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动因
1.1.1 始动因素
(1)“带头人+独特优势”
(2)“带头人+潜在需求”
1.1.2 基础因素
(1)政策支持
(2)交通及物流
(3)网络设施
(4)需求潜力
1.1.3 竞争因素
(1)品牌
(2)标准
(3)关联产业
1.2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特点
1.2.1 发展速度快
(1)农村网购人数
(2)农村网购规模
1.2.2 覆盖面越来越广
(1)从人员上看
(2)从区域上看
(3)从产品上看
1.2.3 社会各界积极投入
(1)电商巨头
(2)传统商贸企业
(3)中国邮政
(4)供销社系统
(5)地方政府
1.3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难题
1.3.1 物流支撑体系欠缺
1.3.2 人才与技术支撑难题
1.3.3 消费观念和诚信难题
1.3.4 网购售后服务难以满足
1.4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
1.4.1 政府推动
1.4.2 选择合适模式
1.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4.4 标准化建设
1.4.5 平台建设
第2章:中国农资电商市场深度分析
2.1 传统农资市场发展痛点
2.1.1 传统农资流通环节分析
2.1.2 主流农资销售模式分析
2.1.3 农资行业核心痛点分析
(1)销售网点乱
(2)产品名目乱
(3)销售价格乱
(4)市场监管乱
(5)营销广告乱
2.2 农资电商核心竞争力
2.2.1 核心竞争力之——低价
(1)传统农资产品价格畸高的原因
(2)“厂家—农资电商—农户”销售模式
2.2.2 核心竞争力之——服务
(1)农技服务
(2)物流服务
(3)售后服务
2.3 农资市场容量及电商化率
2.3.1 种子市场容量及电商化率
2.3.2 化肥市场容量及电商化率
2.3.3 农药市场容量及电商化率
2.3.4 农机市场容量及电商化率
2.4 农资电商市场竞争格局
2.4.1 综合电商平台
(1)阿里巴巴
(2)京东集团
2.4.2 老牌农资企业
(1)中国购肥网
(2)买肥网
(3)农信商城
2.4.3 垂直型农资电商平台
(1)云农场
(2)农一网
2.4.4 服务导向型农资电商
(1)农医生
(2)益农宝
2.4.5 专注农村市场的电商平台
(1)点豆网
(2)农资哈哈送
(3)好汇购
第3章:中国农产品电商市场深度分析
3.1 我国农产品电商市场现状
3.1.1 农产品电商交易规模
3.1.2 农产品电商融资情况
3.1.3 农产品电商主要渠道
(1)独立B2C平台
(2)第三方交易平台
(3)农产品电商应用平台
3.1.4 农产品电商主要模式
(1)农产品电商的B2C模式
(2)“家庭会员宅配”模式
(3)“订单农业”模式
3.1.5 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分析
3.1.6 跨境农产品电商市场分析
3.2 我国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
3.2.1 生鲜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
(1)自营物流配送
(2)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3)自营物流消费者自提/自营配送
(4)第三方物流消费者自提/第三方配送
(5)联盟物流配送
(6)“O-S-O”物流模式
(7)物流一体化模式
(8)第四方物流模式
(9)第五方物流
3.2.2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
(1)单个经济体的冷链物流网络
(2)区域内的冷链物流网络
(3)跨区域的冷链物流网络
3.3 农产品特色电商市场格局分析
3.3.1 阿里系农产品电商
(1)阿里平台农产品销售额及增速
(2)淘宝网生鲜产品销售额及增速
3.3.2 京东系农产品电商
(1)农产品销售额及增速
(2)生鲜产品销售额及增速
3.3.3 特色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1)中农网
(2)广西糖网
(3)全国棉花交易市场
(4)四川白酒交易中心
(5)泌坤大宗农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
3.3.4 特色农产品网络零售网站
(1)沱沱工社
(2)美味七七
(3)淘常州
(4)甫田网
(5)青年菜君
(6)本来生活网
(7)龙宝溯源商城
(8)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商城
3.4 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
3.4.1 农产品电商规模将会迅速扩大
3.4.2 农产品网上网下渠道融合创新
3.4.3 政府加大农产品电商发展力度
3.4.4 农产品电商带动农村电商发展
3.4.5 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份额提高
第4章:农村电商物流瓶颈的成因与对策
4.1 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滞后的原因
4.1.1 基础设施不足
4.1.2 需求不足且分散
4.1.3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4.1.4 政府支持力度还不够
4.1.5 乡镇企业信息化程度低
4.1.6 物流公司不重视农村业务
4.2 菜鸟网络农村电商物流布局
4.2.1 菜鸟全国骨干网络现状
(1)物流服务商的整合
(2)城市仓储系统建设
(3)全国送货入村规划
(4)全国菜鸟驿站系统
(5)区县大家电配送入户
4.2.2 菜鸟快递业务数据化分析
(1)手写面单数据化
(2)消费者地址数据化
(3)快递路由数据化
4.2.3 菜鸟社会化运力整合方案
(1)以省为单位的物流网络
(2)前线县级运营中心建设
(3)农村合伙人发展计划
4.2.4 菜鸟网络未来发展规划
(1)启动物流方面的上行
(2)菜鸟网络+苏宁物流
(3)对社会物流公司开放
4.3 京东集团农村电商物流布局
4.3.1 原有的配送体系
(1)配送站点
(2)配送队伍
4.3.2 京东县级服务中心
(1)市场定位
(2)服务提供
(3)管理人员
4.3.3 “京东帮”服务店
(1)市场定位
(2)经营业务
(3)服务内容
4.4 苏宁云商农村电商物流布局
4.4.1 全覆盖网络平台布局
(1)县级直营店
(2)乡镇加盟店
(3)村级代理员
4.4.2 农村电商物流建设
(1)“正向”布局
(2)“逆向”布局
第5章:农村电商主体发展战略深度解读
5.1 供销社农村电商战略与模式
5.1.1 平台选择
(1)自建平台
(2)借助第三方平台
(3)自建平台+借助第三方平台
5.1.2 业务选择
(1)只提供平台服务
(2)自己开网店销售
(3)自营+平台服务
5.1.3 渠道选择
(1)纯线上
(2)线上线下结合
5.1.4 物流选择
(1)自建物流体系
(2)借助第三方物流
5.1.5 商品选择
(1)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2)主打地方特色农产品
5.2 中国邮政农村电商战略规划
5.2.1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1)县级运营中心
(2)镇级服务中心(可选)
(3)村级服务站
5.2.2 建立农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
(1)商品销售及代买代购
(2)对接第三方电商平台
(3)叠加金融服务等功能
5.2.3 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
(1)农超、农批和农消对接
(2)合作并对接第三方电商平台
(3)对接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或平台
(4)积极发展农民网店
(5)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
5.2.4 建立共同配送体系
(1)打造基础性物流服务平台
(2)采用协同配送+众包抢单的模式
5.2.5 建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1)推进支付、投资和融资类普惠金融服务
(2)积极探索供应链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产品
(3)发挥便民服务站、助农取款点作用
5.3 京东集团农村电商发展战略
5.3.1 工业品进农村战略
5.3.2 农村金融战略
5.3.3 生鲜电商战略
5.4 阿里巴巴农村电商战略
5.4.1 投资基础设施
(1)乡村服务站
(2)县级运营中心
(3)乡村物流
5.4.2 激活农村电子商务生态
(1)大力发展更多农村卖家/卖家
(2)培育县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群体
(3)拓展物流/仓储/代运营服务群体
(4)让阿里商学院进入县乡
5.4.3 创新农村综合服务
(1)村民代购服务
(2)农产品线上销售支持体系
(3)农资电商O2O
(4)农村金融
5.4.4 创造农村社会和经济双重价值
第6章:农村电商发展模式与案例分析
6.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分析
6.1.1 自上而下的模式
6.1.2 自下而上的模式
6.1.3 产业分散化模式
6.1.4 产业集群化模式
6.1.5 大平台模式
6.1.6 自建平台模式
6.2 农村电商县域实践的成功案例
6.2.1 浙江临安
(1)县域电商环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农村电商模式
(4)成功经验分析
6.2.2 浙江丽水
(1)县域电商环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农村电商模式
(4)成功经验分析
6.2.3 浙江桐庐
(1)县域电商环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农村电商模式
(4)成功经验分析
6.2.4 河北清河
(1)县域电商环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农村电商模式
(4)成功经验分析
6.2.5 山东博兴
(1)县域电商环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农村电商模式
(4)成功经验分析
6.2.6 浙江海宁
(1)县域电商环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农村电商模式
(4)成功经验分析
6.2.7 甘肃成县
(1)县域电商环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农村电商模式
(4)成功经验分析
6.2.8 吉林通榆
(1)县域电商环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农村电商模式
(4)成功经验分析
6.2.9 陕西武功
(1)县域电商环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农村电商模式
(4)成功经验分析
6.2.10 江苏沙集
(1)县域电商环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农村电商模式
(4)成功经验分析
6.3 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方案
6.3.1 商务信息平台建设
6.3.2 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建设
6.3.3 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6.3.4 产品综合展示中心建设
6.3.5 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建设
6.3.6 仓储物流体系建设
第7章:农村电商发展前景与投资规划
7.1 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潜力分析
7.1.1 我国农村网民占比及规模偏小
7.1.2 我国农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
7.1.3 各地农民网店及淘宝县的兴起
7.1.4 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额增加
7.1.5 农村网购市场规模的扩大
7.2 农村电商发展带来的产业机遇
7.2.1 将带来二三线品牌的新市场
7.2.2 带来农产品淘品牌的新机遇
7.2.3 将带来电商服务业的新空间
7.2.4 将带来电商基础投资的新蓝海
7.3 农村电商创新模式的投资价值
7.3.1 “基地+城市社区”模式
7.3.2 “批发市场+宅配”模式
7.3.3 “放心农资进农家”模式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1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