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种植历史,你知道吗?
1492年哥伦布在美洲发现印第安人以玉米为食物,于是将其带回欧洲, 随后传播种植到世界各地。中国则在明代将玉米引进。
玉米是一种驯化作物。与小麦、水稻有明显的野生近缘种不同,人们很难找到果实颗粒分排密布在玉米轴上的野生品种。
玉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目前认可较多的一种说法是,其祖宗是墨西哥的大刍草,又称为类蜀黍。其植株形态和果实形态均与现代玉米有较大出入。
大约一万年前,在墨西哥区域居住的古代农民开始选育玉米,他们选择了其中或较大的,或味道较好的,或更容易磨碎的种子来播种。最终玉米棒变得更大,颗粒更多,成为现代玉米的模样。现今玉米的无稃(果实硬壳)以及果穗外包厚厚苞叶便是人们长期选育的结果。
通过遗传学分析,大刍草的果实与玉米有着相同数目的染色体和类似的基因序列。事实上,大刍草与现代玉米可以杂交,自然繁殖为新的品种。
但这就引发在进化上一个巨大难题。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进化始终是缓慢而渐进的,缘何玉米会突然出现在大刍草的进化舞台上?这难倒了科学家。
人们最终推倒了原来的进化认识,转而倾向于认为在玉米驯化最早的时候,单个基因的微小变化而产生了戏剧性结果。
科学家想弄清楚两者杂交的历史过程,以便了解其DNA水平的变化详情。如今结合遗传学研究和考古记录,人们已经拼凑出玉米演化的故事。
大刍草中的tga1基因使得其籽粒被较长的坚硬稃壳包裹,而玉米中的tga1则使得玉米颗粒无壳且柔软。科学家将玉米的tga1基因转移到大刍草后,发现其外壳变小且转变为半包裹状态,而两者tga1基因之间仅一个核苷酸的差异。
另外一个重要基因则是tb1,与玉米分蘖有关。这个基因在大刍草中被抑制,结果产生许多分蘖,而在玉米中表达更多,结果则是无分蘖或少分蘖。一个依据是,科学家将大刍草的tb1转移到玉米中,导致玉米的分蘖陡增。
玉米具有分蘖的特点,但分蘖会会消耗自身营养,减弱主茎的生长发育,分蘖一般难以发育成果穗,从而影响最终产量。因此大刍草在人类长期栽培驯化后变得无分蘖或少分蘖。
这正说明,某个基因的微小变化可以产生剧变,这也就也解释了玉米为何会突然出现。也就是说,进化并不总是渐变的。
当然,玉米进化会涉及许多基因,只是其基因效应相对较弱。如淀粉类型和含量,不同气候和土壤的适应能力,果实颗粒的长度和数量,颗粒的大小、性状和颜色,抗虫性等等,这些变化正应传统进化论的看法:进化是渐进缓慢的。
选育还不止如此,野生植物的驯化并非易事。已有实验证明,从墨西哥类蜀黍到玉米要经历不到20代植物的驯化。
野生谷物为了更大范围传播其种子以求较高存活性,其种子成熟时便自动脱落。但这个植物天生的求生本能却导致农民不能充分收获种子,只有这些种子留在穗上等到所有种子成熟方能充分收获。要成为粮食作物,这些野生谷物便要减弱其落粒性,我们的祖先一直在驯化谷物的低落粒性。人们在采集的时候倾向于采集那些不易于脱落的种子,这种无意识的选择驯化的长期结果便是产生不落粒品种。
另外,与其它多数作物不同,玉米被人类驯化得失去了自然繁衍的能力,必须靠人为手段才能得以繁衍。
研究还显示,作物驯化并非快速、本地化的过程,而可能是在不同区域进行很长时期的不断试错过程。
当然,到现在玉米育种早已不再是自然杂交产生的选育。作为高新农业育种技术,转基因玉米已经有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转植酸酶玉米等多个品种,而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更是大受农民欢迎,并且已经有育种公司推广了8个基因转移的玉米。
(作者:孙滔)
中国!我国芝麻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十分广泛。芝麻在我国的栽培起源,过去一般认为是,公元前二世纪(前汉武帝时),由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现今的中亚细亚)引进来的。这种说法,始自十一世纪(北宋)沈括著的《梦溪笔谈》。他说:“张骞自大苑(宛)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但这一说法,在我国其他史籍资料里,并没有确切的论证。即使在《前汉书?张骞传》里也没有张骞引进芝麻的记述。芝麻在我国的栽培起源,一直是一种传说。1956-1959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太湖流域的吴兴钱山漾和杭州水田畈这两处遗址的出土文物中都发现有炭化芝麻种籽。据考证这些芝麻的年代,相当于公元前770年至480年(春秋),比张骞通西域早200-500多年。可见,我国栽培芝麻的历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了。历代芝麻有许多象形的名称:如方茎、巨胜、虱、脂麻、油麻等。通常沿用“胡麻”,宋代才有“芝麻”的名称。最先在黄河流域种植,后遍及全国,并逐渐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亚洲邻国。
从文字资料里,我国最早关于芝麻的记载是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们撰写的《神农本草经》:“胡麻又名巨胜,生上党川泽,秋采之。青 ,巨胜苗也。生中原川谷”。公元前一世纪后期(前汉)的《汜胜之书》,书中称之为“胡麻”。北宋苏颂《图经本草》记述了芝麻的植物学特征:“茎四方,高五、六尺,……开白花,形如牵牛花状而小,亦有紫色,节节生角……子扁而细小”。最早绘出芝麻植株图形的是公元1406年朱肃著《救荒本草》一书。
今日所用的“芝麻”,始见于十二世纪初(北宋)的《物类相感志》。就其分布来看,从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的六、七百年间,自东南太湖流域到西北关中平原,都见诸有芝麻栽培。古农书对芝麻栽培管理也有较详细的描述。据《汜胜之书》和六世纪(后魏)的《齐民要术》记载,芝麻已有大田栽培。书中记有:“胡麻相去一尺、区种、天旱常灌之”;“漫种者、先以耧耩、然后散子空曳劳”。明、清以来,南至湖广,西至新、藏,都有了芝麻栽培。元代戴表元的《胡麻赋》曰:“六月亢旱,百稼槁乾,有物沃然,秀于中田,是为胡麻,外白中元”。指出芝麻抗旱性较强。《明史?郁新传》中记载 :“又言湖广屯田,所产不一,……豆、麦、芝麻与米等,著为令。”《西藏记》中说:“其地和暖,产米、青稞……芝麻等物。”《听园西疆杂述诗》中记叙“吐鲁番,土宜豆、麦糜、谷、苎麻、瓜果、葡萄。而芝麻为大宗。”王祯《农书》说:开荒地,当年多种脂麻,有收至盈溢仓箱速富者“。因为新开荒地病害少、地力肥、产量高,适于种芝麻。芝麻亦可作绿肥,其肥效仅次于豆类。古农书还指出,芝麻忌连作,密度要适宜及早锄多锄,芝麻可与玉米、高梁、白薯、棉花、豆类间混作。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种植芝麻有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内地形成了如河南、湖北“胡麻茎山积于庭”的集中产区。可见,芝麻在我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积累有丰富的经验。
公元六世纪我国后魏时期的一部重要农业科学典籍《齐民要术》,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芝麻栽培技术,最早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其中如春芝麻的播种期(农历)“二、三月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五月上旬为下时,种欲截雨脚。”播种方法有撒播和条播,“耧耩者炒沙令燥,中和半之。”等等。有关芝麻的特征特性方面,公元十六世纪(明)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有:“胡麻即麻也,……节节结角,长者寸许,有四棱六棱者,房小而子少;七棱八棱者,房大而子多。皆随土地肥沃而然。”又说:“有一茎独上者,角缠而子少;有一枝四散者,角繁而子多。皆因苗子稀稠而然也。”既阐述了芝麻的一些主要性状,又指出了这些性状是与栽培有密切关系的。这对现今的芝麻育种和栽培都有实际意义。
在中耕除草方面,不仅强调了及时中耕除草、间苗是芝麻增产的技术关键,而且总结提出一套具体的技术内容和质量要求。如唐时的《经历撮要》中说:“凡种诸豆与油麻、大麻等,若不及时去草,必为草所蠹耗,虽结实亦不多。”南宋时期的《陈敷农书》总结长江下游种芝麻的经验是:“油麻有早、晚二等。三月种早麻,才甲折,即耘钼(锄),令苗稀疏;一月凡三耘钼,则茂盛。”说明芝麻务须早锄、早间苗。早锄的时期,当芝麻真叶刚绽开时即应开始,随后还需再锄。及至清朝的《三农纪》,更对芝麻中耕锄草经验作了进一步总结,提出“苗生二、三寸,助一遍,匀其苗,每科宜离尺余,并者去之;苗高四、五寸,密助芸根;七、八寸,再加耘助,总以多耨为佳。”正因为我国历代农民积累的经验丰富,所以至今各地都有许多象“芝麻花,头三抓”,“露头扒,紧三遍”等农谚,指导着芝麻的中耕除草技术。
我国古代种植芝麻主要为食用。公元前一世纪《急就篇》把芝麻和稻、黍、秫、稷、粟并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有“香饭进胡麻”之名,陶宏景的《名医别录》也说“胡麻,余谷之中,惟此为良》。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胡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就是说芝麻和大豆已作为付食品了。芝麻的药用价值早在公元三世纪的《吴普本草》中就讲到神农和黄帝用芝麻治病的故事。以后历代本草中都记述芝麻有润肠、和血、补肝肾、乌须发之功效。至今,芝麻(特别是黑芝麻)仍是中药中的滋补品。
用芝麻籽榨油是在晋代才广泛被采用的。《晋书? 王传》记载 王用芝麻油点火助战的故事:太康元年六日, 王引兵战争于水上,遇铁链所阻,不能前进。随令水兵作筏,以十余丈火炬,灌以麻油作前导,遇链点火,铁链自熔,战争筏势如破竹,最后取得胜利。可见当时芝麻的种植规模是相当可观。王祯《农书》记载造油方法:如欲造油,先把芝麻炒熟,用碓或辗碾烂,蒸后贮于槽内,用碓或椎击之,则油从槽流出。此法可榨出种子所含油分的90%以上,可见那时已有了较先进的榨油技术了。
我国芝麻栽培的历史经验,尽管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但它是以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是我们伟大祖国宝贵农业遗产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我们民族有悠久的文化,而且现在仍有其科学价值。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3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