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大体经历了什么个阶段
1.产地环境污染。许多农产品的原产地的周围环境一直被我们所说的工业“三废”以及周边的生活废水所污染,这样的后果便是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含量严重偏高,也使得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农产品的有害物质的成分的含量严重超过标准水平。
2.农户生产污染。远离城市的农村中的农民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在农产品生产的时候。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者最看重的是利益,大多数村民为了利益,在农产品生长周期中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对农产品的质量造成巨大的威胁,严重的时候会对土壤生长的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许多农户为了图小便宜,购买化肥或者农药的时候不去正规的厂家,更严重的是,有的农户为了使农产品有好的质量,会通过不合法的途径买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或者化肥。
3.农产品运输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的农产品其自身是安全的,但是在加工和储藏的时候会出现很严重的质量问题,不注意监管与安全防范,其质量安全一样会受到威胁。有的农产品加工人员或者是经营人员在农产品的加工工程中,大量使用添加剂和有害身体健康的添加物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农产品的外观得到改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导致很多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比如前几年遇到的“三聚氰胺”事件,“毒火腿”等一些较为严重的事件。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先进的加工工艺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保障,才会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尽管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设备,但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有机械行业整体水平偏低的因素,也有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不够的原因。
同时,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中小企业居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较少。中小企业管理成本较高,与大企业争原料,又造成大企业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致使形成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恶性循环。另外,企业分布也不合理,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会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难以有效利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九五”以来,农业和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支撑农业发展和竞争、保证农民收益、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现象也日益突出,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繁荣,以致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瓶颈”。在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人们对基本农产品的直接消费趋于下降,而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品种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下与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人均粮食400kg,仅是美国人均粮食的1/3,然而却出现销售不旺和农民收入锐减的严重局面,关键问题是加工能力的制约。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放到重要位置。在保护和优化具有民族特色风味的传统工艺的同时,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和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要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竞争能力更强和带动能力更大的龙头企业;提高蔬菜、果品、水产品精加工、杂粮深加工能力和粮食转化的速度;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不断提高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大、效益高和前景广阔的行业或领域流动。 “十五”期间,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国家高度重视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科技发展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力度和科技投入。在农业科技攻关、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科技计划中对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特别是在国家12个重大专项中.安排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三个有关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方面的研究开发项目,科技专项经费的投入达到5个亿,为国家实施农产品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奠定了技术与人才基础。
“十一五”期间应成为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以安全、健康食品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稳定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畜牧、蔬菜、林果和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因地制宜,依靠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特别应该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数量,提高食品的食用方便性和食用安全档次,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和引导消费的新产品。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深加工能力和安全生产方面。 1.1 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加工各个环节。
随着食品化学、生物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迅速,一批高新技术如瞬间高温杀菌技术、微胶囊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超高压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膨化与挤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已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将迅速普及与深化。
1.2 精深加工能力越来越强,资源利用越来越综合。
对农产品原料的综合利用,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已成为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发展方向。如对植物的根、茎、花、叶、果的充分利用,对畜禽、水产品副产物利用等,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农产品的加工向分子水平进军,研究利用原料的功能成分,分子水平提取研制人体所需的营养保健食品,又称分子食品,使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得以提高。
1.3 加工新产品向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农产品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据统计,美国休闲产品消费量每年每人平均达8 . 6 kg ,荷兰为6 .5kg,英国为5.7kg。发达国家看好安全、绿色、休闲食品的生产,从追求农产品加工品种多样性转向追求安全性和健康性。如在果蔬的加工处理方面,力求保持鲜嫩、营养、方便、可口,除传统的速冻、罐头、脱水产品外,近年发展趋势为最少处理的果蔬切割产品。
1.4 加工设备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加工技术的高新化将带动加工设备的高新化,如多功能饮料罐装生产设备,无菌包装技术设备,果蔬激光分级、清洗、包装成套设备,膜分离技术设备,超微粉碎设备,速冻设备等。
1.5 加工原料专用化。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其农产品品种大多为加工专用品种,种养生产过程按加工的技术要求,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降低了加工过程的成本。
1.6 重视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建立国际市场标准,针对食品的安全问题,对农产品的加工实施质量管理,除对原料的安全性严格要求外,在加工生产中实施HACCP 规范及ISO(国际标准组织)9000 族系规范,并建立国际市场标准,多方面保证产品质量。 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出口创汇部门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这些国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早、程度高、科学技术进步快,因而其食品工业发展起步早、水平高,突出表现出以下特点。
2.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创新技术占据优势。
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食品加工机械部门,不断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间接实现了先进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食品加工机械产品品种齐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不仅使得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统一、可靠和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它们的食品加工机械一般具有动力、燃料及水消耗少的优点。
2.2 注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研发和创新活动。
一是大型食品加工企业都比较注重研发投资,企业的研发投资一般占销售额的2%~3%。同时,政府鼓励食品研发投资。食品加工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检测和调整。食品加工技术革新体现在包装技术、新式产品、高效加工控制系统、自动分级系统以及新产品的说明中。二是产品品种创新。根据现代社会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大量涌现出方便、健康和多样化的产品,实现产品创新的速度快。如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食品加工业一方面引入不同民族风味的食品加工,另一方面积极推出便捷食品,如“保鲜餐”、“全餐配备”、“速配餐”、“即食汤”等等,以及健康食品,包括低脂、低盐、低糖食物,瘦身特餐等。三是食品包装创新。食品包装改变了过去单纯的保护和保存作用,进而成为市场营销战略的主要手段,在促销和与顾客的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食品包装不仅更加注意美观,突出品牌与个性,符合环保要求,而且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设计。四是采购和销售渠道创新。在发达国家,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利用因特网技术来提高购买效率。如一个由美国50多家著名食品公司组成的“TRANSORA”网络市场,就是一个企业间的网上交易市场,其联合采购能力为4000 亿美元。这个网络除了用来采购原料外,还能用来监控库存和管理工厂。通过这个网络采购,食品公司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开支。发达国家完善的互联网络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食品销售网上交易的数量不断增加。
2.3 积极应对全球市场的变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一是食品加工企业自身不断根据全球市场变化,进行结构调整、联合、购并和合并。上世纪末期的l0 多年,跨国食品加工公司的全球重组十分活跃。另一方面,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重新定位,寻求适宜自身发展的市场。二是食品加工企业根据世界食品零售市场需求进行内部生产调整,尤其是一些公司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来改进工作环境,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从原材料筹备、运输、工厂加工到产品营销,都始终贯穿着管理与质量的紧密结合。三是食品加工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树立新的经营理念,食品市场全球化不仅表现在世界贸易利益自由化,而且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进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网络化发展机会,依据全球标准进行产业重构,重点是品牌创建和培育。发达国家跨国食品加工公司在全球知识经济浪潮和国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推动下,研发也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纷纷通过直接投资和间接控股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而且国外研发中心的研发支出占总研发支出的比例也逐年上升。
蔬菜市场增长平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的增加及人民消费需求的变动,2019年,全国蔬菜产量增加至72102.56万吨,较2018年同比增长2.5%。该市场的增长相对平缓,大致上与中国的人口增长一致。同时,2019年,山东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省份。
盆栽蔬菜日益流行
盆栽蔬菜农产品指在盆内种植而非地面种植的蔬菜。盆栽蔬菜农产品品种主要为叶菜及茄科蔬菜,包括菠菜、生菜、通菜、韮菜及番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餐厅展示新鲜的盆栽蔬菜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供消费者选择及订购。随着个人健康意识及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盆栽蔬菜农产品作为直接获得优质及新鲜蔬菜的渠道在城镇居民及餐厅中日益流行。
生产盆栽蔬菜农产品的必要设施及原材料包括(其中包括)大棚、种子、基质、肥料、花盆及器械。在大棚中种植盆栽蔬菜农产品,可以在最佳气候条件下生长,犹如延长了理想的种植季节,使生产者能够全年供应新鲜的盆栽蔬菜农产品。
育苗、基质调配、移栽及田间管理是盆栽蔬菜农产品生产的四个关键环节。拥有悠久经营历史、科学专业技术知识及博学的雇员的盆栽蔬菜生产商更有可能实现更高的生产率。
新鲜盆栽蔬菜农产品成熟后将通过批发商和零售商或透过直接销售到达国内消费者手中。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客户可透过个人电脑、平板或手机线上订购盆栽蔬菜农产品。
随着中国居民的蔬菜消耗率不断增长,由于总人口及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加,盆栽蔬菜农产品销量由2015年的6300万盆增加至2019年的216.50万盆,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6.2%。在
中国,蔬菜及盆栽蔬菜生产商通过批发商及分销商销售其产品乃行业惯例。2019年,约73.5%的盆栽蔬菜农产品通过批发渠道销售。
同时,盆栽蔬菜农产品的销售收益由2015年的人民币8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人民币33.7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43.4%。
山东省作为中国蔬菜主产省之一,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大棚面积大,为盆栽蔬菜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山东省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及人口日益增长,山东省的盆栽蔬菜农产品销量由2015年的1490万盆增加至2019年的4400万盆,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1.1%。
同时,盆栽蔬菜农产品的销售收益在同期由人民币1.84亿元增加至人民币6.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7.7%。
未来我国盆栽蔬菜产品市场将呈以下趋势:
——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
与传统栽培相比,栽培盆栽蔬菜农产品具有较低成本、节约土地、更高生产率、更高质量及一惯性等多种优势,但在栽培及管理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盆栽蔬菜农产品需要种植在大棚或其他保护区中,并应配备微喷或浇水设施。随着更先进的栽培技术的发展,盆栽蔬菜生产商有望进行温度、湿度、光照、病虫害防治以及细化处理(例如疏枝)的更严格管理,以满足质量要求。
——盆栽蔬菜业产品种类不断扩大
现有的盆栽蔬菜农产品种类主要包括普通的叶菜,辅以茄类蔬菜种类。随着餐厅及家庭对盆栽蔬菜农产品的消耗不断增加以及客户对更多蔬菜种类需求不断变化,未来盆栽蔬菜农产品种类可能更加多样化。盆栽蔬菜生产商一直更注重盆栽蔬菜农产品的营养,而不仅仅是口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预计盆栽蔬菜农产品种类不断扩大或会推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物流能力不断提升
物流能力是分销新鲜蔬菜农产品及盆栽蔬菜农产品的关键。大多数蔬菜产品须通过冷链系统流通以保持新鲜。随着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网络不断改善,尤其是冷链物流网络,预期将有助于扩大盆栽蔬菜农产品的交付范围及可能为盆栽蔬菜农产品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蔬菜种植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6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