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措更实
3月2日,2023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主持召开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交流讨论会,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过硬的作风,推动昌平区“三农”工作迈上新的更高台阶。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左晓波到会指导。昌平区委副书记解江凌出席。
甘靖中指出,昌平正在全面加快“四区”建设、奋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三农”工作支撑。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农业强国建设战略目标,落实首都“三农”工作战略定位,聚焦昌平“四区”建设重点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三农”领域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服务首都农业现代化,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甘靖中强调,要紧扣全市“三农”工作重点,奋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要抓紧抓好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抓实“田长制”、深化“三长联动”,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提升产能及附加值;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重点抓好特色种业、良种更新等工作。要全面推进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加快国家未来农业中心等重点项目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挥农民合作社联合会等组织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带动作用,赋能提升“昌平草莓”“昌平苹果”等品牌效益;重点抓好农民就业指导服务,培育壮大休闲农业、林下经济、现代园艺等乡村产品。要持续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抓实抓细第二轮土地延包在昌平区的试点工作,稳慎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总结推广集体产业用地“双统筹、双投入”等创新模式。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收尾工作,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探索完善乡村物业化管理等长效管护机制,同时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同步筑牢农村现代化根基。
甘靖中强调,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提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强化党政一把手“一线总指挥”的作用。要结合开展“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对“三农”领域工作的谋划能力、统筹能力、专业能力和落实能力。要坚持大抓基层、固本强基、赋能提效,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通过精准培训赋能提高镇(街)、村两级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增强农业农村工作吸引力、凝聚力。要及时总结推广昌平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好做法好经验,精心宣传打造一批“三农”工作亮点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会上,昌平区农业农村局、百善镇和北京金惠农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同志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分别作表态发言。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同志,昌平区领导郭清尧、王志刚参加。
抓住“三农”关键打好三张“主牌”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全面打赢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战,还是“无缝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抑或是陆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部署,我国“三农”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勾勒乡村振兴“强富美景”,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应变局、开新局的关键所在,唯有多措并举、靶向发力,着眼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愿景。
稳基础,以农业强点燃乡村振兴“主引擎”。“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十年来,我国智能农业装备长足发展,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向自动化、设施化转变,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农业发展“增色添彩”。一是让更多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摒弃落后的生产方式,提升在产业体系中的地位、融入度和话语权;二是发挥“数字农业”的优势,抓住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基建”提速的契机,构建一体化的农业数字资源体系,创新和利用农业优先技术优势,加快农业传统转型,巧妙整合各类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为农业插上“数字翅膀”,抢占“数字”农业的最高点,推动农业高质高效高速发展。
壮筋骨,以农民富驶入乡村振兴“主干道”。俗话说,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改变着亿万农民的命运,也在深刻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民由“身份化”向“职业化”转型,有助于建立起人才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融合态势。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一方面可以引导各类人才“摇身一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其“人才归巢”、“反哺桑梓”等等。另一方面,走好高效培育“关键一步”,根据所需在当地培养“高精尖缺”新型农民,坚持精准培育,因材施教,分类培训,最大程度将人才智力资源转化为实际农业生产力,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美好嬗变。
补短板,以农村美筑牢乡村振兴“主阵地”。围绕“美”字抓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建设“塑形”。各级地方政府和党员干部,时刻都要牢记乡村振兴这个“第一要务”,抓住人居环境这个“牛鼻子”,注重“厕所革命”、做好“垃圾分类”、打造“亮点工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补足教育医疗等短板,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下足功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同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发展优势,让“蝶变乡村”从梦想照进现实,真正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新时代新征程,农民观念更新,农业发展兴旺,农村发展如画。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国之大者”、心之所向, 铆足干劲加油干,一锤接着一锤敲,让大美乡村格局处处呈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6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