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目前种植现状
一)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增长
“十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九五”时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51000万吨。随后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粮食产量连续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43000万吨,降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2000年至2003年粮食生产连续4年产不应求。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赢得了亿万农民的拥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高涨。2004年粮食总产量增加3875万吨,是建国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单产也创下历史新高;2005、2006年粮食总产分别增产1455万吨和1344万吨,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超过50000万吨,实现了连续四年增产。
(二)种植业技术不断提高
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我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6年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的产出的贡献率已达到48%。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以及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优质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优质化率明显提高。目前,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已由1950年的每公倾1.16吨增加到4.40吨,提高了2.8倍。
(三)种植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各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区域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区),延伸了种植业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带建设水平和质量。
二、我国种植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种植业在生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以下主要问题:
(一)人多地少,资源短缺,耕地面积相对减少
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实施计划生育多年,但我国的人口还在继续增加,由此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加上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肥沃的农田也在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环境恶化、粮食供需矛盾、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与增加短期经济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生产成本加大,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7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支持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项补贴资金达514 亿元, 比2006年增长66%。但是,同时,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种子、农药、化肥不但价格越来越高,而且质量难以保证,进一步加大了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种粮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三)优质化、专用化粮食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小麦在总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优质小麦生产不足,普通小麦生产有余;专用玉米品种少,专用性不强,产品成本高,加工业落后,生产与消费市场脱节。
(四)生产区域布局不合理
区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成为粮食调入区;西部地区需要调入粮食的地区增加;长江中下游仍是主产区之一,但调出量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已成为重要的粳米、玉米商品粮源主要供应地。
粮食区域供求格局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形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错位分布,另一方面缺粮地区增多、缺口拉大。产销平衡区自给能力明显减弱,一些粮食主产省也由过去的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
三、对策建议
(一)调整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推进粮食产业带的建设
要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要加强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的建设,稳定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实行节水种稻。江浙一带水稻面积已降到底线,不能再减少。对西部主要产粮区,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发展旱作农业,发展特色粮食作物。对主销区重点产粮区,要发挥机械化和规模经营优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主产省(区)建设500 个粮食万亩示范片,涵盖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集成创新高产模式,示范带动粮食生产区域平衡增产。
(二)切实加强种植业投入品监管
要完善种植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源头治理,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避免农民种粮成本加大趋势,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同时,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基金,对粮食主产区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给予适当的补贴。还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督。
(三)积极推进农田节水工作
加快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东北地区,围绕玉米、大豆生产,重点推广坐水种、农用保水剂、深松及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三旱”整地、浅湿灌溉技术。西北地区,围绕玉米及小杂粮生产,重点推广集雨水窖节灌、覆盖集雨种植技术;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深松蓄水保墒技术。华北地区,围绕冬小麦、玉米生产,重点推广农田综合节水技术、免耕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控制性节水灌溉技术;西南地区,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生物覆盖、浅湿灌溉、水旱轮作技术;围绕玉米、生产,重点推广粮肥垄作立体种植技术。东南地区,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旱育稀植抛秧等技术。
(四)提供金融贷款支持
应该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各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三大作物的生产及其产业发展,积极支持粮食部门运用“订单农业”和产业化运作推动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对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粮、专用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千家万户农民的小额种植业信贷投入取消抵押担保,全程予以支持。对涉及种植业投入造成的不良贷款和呆坏帐,应放宽核销条件,积极予以核销。还要建立三大作物市场风险基金,深化农业保险体制改革,推行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政府应给予政策性保险,以及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
一、专业化生产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专业化生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要以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在本地的优势产业基础之上,形成地区专业化,从微观角度来看,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单位,应该要对生产经营项目进行规划,从多到少,不能同时经营太多种项目,以免管理混乱,而应该对项目进行精简,形成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实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要从大农业逐渐转变为小农业,逐步实现专业化发展,只有变得越来越专业,才能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投入到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去,形成以“种养、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链,对每一个环节的生产都进行控制,提高商品的品牌价值,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一体化经营 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将农业经营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对于生产之前、生产过程中、生产之后,都必须要实行—体化经营和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生产经营,形成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经营的背景下,以前的一些分开的经营环节被整合起来,有助于将“小农户”小生产”凝聚起来,产生更大的力量,同时又能结合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促使农业生产更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另外,一体化经营还有助于区域化布局,可以将城市、农村、现代工业和落后的农业联系起来,促使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价 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了以往的产业之间的壁垒,农业可以和工业、商业等其他的产业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推动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全新组合与发展。农业生产者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农产品利润,尤其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之后,产品的增值利润更高。产业化经营中,多个不同的主体之间相互组合,形成新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而且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一旦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商品的市场价格也会发生很大的波动,不仅对农业生产人员的利益造成影响,也会对农产品的加工、运输等造成影响。 另外,产业化经营系统内,各个主体之间也不再是普通的市场关系,而是以一个利益共同体来对市场保持联系,这个利益共同体内的所有主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利益共享的同时,也会共同承担风险。在产业化经营背景下,通常是由龙头企业负责开拓市场,对农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等进行统一组织和安排,以此来保障农业系统的平衡,实现各参与主体收益的稳定增长。所以,衡量农业是否实现了产业化经营,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看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之间是不是形成了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关系。 四、企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不仅发展模式陈旧,而且发展理念也比较落后,生产技术的落后也进一步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所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要逐渐规范和标准,以前的农业生产是分散的,每个农户的思想观念也不相同,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将农业生产模式、技术等规范起来,形成明确的生产标准,并且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来调整生产经营计划,从而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73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