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悯农》原文、注释与赏析
李绅·悯农
李绅(772—846),祖籍毫州。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悯农》诗二首,被誉为“悯农诗人”。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读提示这首诗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两句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此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所反映的也不是个别人的遭际,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本诗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诵读时需要注意的是“悯”之情怀的流露,作者悯的是农民田地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沉重。整体语势应呈现“波峰类”,不论起句和收句如何,高点在句腹。音调不能过高,在中音偏下,头尾“压”着点儿,中间鼓胀饱食起来。
推荐名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古诗《悯农》一般指《悯农二首》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
原文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话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这两首诗的排序不同版本有分歧。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所作。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 )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权贵下狱。唐武宗时为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与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82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