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三农”这十年
晋宁“三农”这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晋宁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十年间,在希望的田野上,晋宁区阔步前行,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十年间,随着晋宁区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如今的鲁黑村面貌一新,走上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渐渐地,外出的年轻人回来了,尹某靖就是其中之一。他与朋友一起在村里开起了咖啡馆,做起了餐饮与农产品的销售。“现在家乡的变化非常大,乡村旅游红红火火,我就决定回乡创业。相比在外打工,现在的收入比之前翻了一倍,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尹某靖说。
相比于尹某靖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今年56岁的段某明在村子生活了大半辈子,对于村里这十年间的变化,他的感触更深。“村里以前大家主要就是种植一些普通的农作物,加之前些年村里缺水,收成不好,经济收入不是很理想。自从村里实施了饮水灌溉工程以后,水够用了,种植的作物也换成甜豆、荚豆与青花等经济作物。如今大家每一年的收入从以前的1千至2千元,变成了如今的2至3万元,有一些家庭甚至可以达到4至5万元。村子现在的变化非常大,村子变漂亮了,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段某明由衷地说。
如今,当走在鲁黑村的乡间小路上,会发现,整个村子不仅仅只是产业变强、村民增收,村庄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平阔的水泥路面,清水潺潺的沟渠,别致的小亭子、清秀的木栅栏、整齐的夯土房屋,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风景画展现在眼前,这样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
“现在村已经形成了集旅游、农产品种植与销售、文化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的“零”突破到2021年的16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0.8万元倍增到2021年的1.9万元,年游客接待量达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万元。”鲁黑村党总支副书记方某杨说。
放眼全区,鲁黑村只是近年来晋宁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十年来,晋宁不断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建成了以蔬菜、花卉为示范,从研发到种植再到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2021年,全区花卉园艺种植面积突破6.09万亩,生产鲜切花近50亿枝,花卉农业产值达32亿元。2021年晋宁区蔬菜播种面积23万亩,产量50.17万吨,产值14.5亿元。花卉产业与蔬菜产业已真正成为晋宁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十年来,晋宁区始终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通过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截止目前,全区农村通村通组道路、饮水安全、农村供电、互联网通达、卫生公厕、基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全覆盖”基本实现。
十年来,晋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好画卷已经展开,今天的晋宁正在朝着让农业更加高质高效、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让农民更加富裕富足的目标而奋斗。
技术创新落田间精准服务惠“三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等学校大有可为。广大高校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可持续的深度服务乡村振兴之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高等学校具有鲜明的科研和人才优势。
广大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深入一线解难题,服务“三农”促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和成果供给。
深入田间地头
开展农技服务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广大高校不断强化科创服务能力,在一线实践创新成果、开展技术指导,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
技术创新落地田间。“遇上大旱,多亏专家带来抗旱保水的微生物技术,保住了120多亩晚稻田。”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拱头山村水稻种植大户印象深刻。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博士生导师。村里遭遇罕见旱情。正当发愁之际,他和科研团队带着新研制的两种新型微生物农药到田头,开展水稻防病抗逆绿色生产技术项目试验。
“这两种微生物农药能显著提高水稻抗旱抗病能力,还能减少35%的化学农药施用量。”当地晚稻丰收后,专家组对该项目验收结果显示,与使用传统抗旱保水化学药剂的稻田相比,他的稻田亩均增产约15%。
精准服务惠农利农。“要是能用秸秆归行机和旋耕机配合作业,苗带和秸秆条带交替分布,可以减少15%到20%的化肥使用量,护地保产还省钱。”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棵树乡政府会议室里,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正向村民们讲解。
他都会和吉林农大的八九名师生一起,住进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根据老乡们使的农机、用的化肥,有针对性地研发新技术。”截至目前,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服务农田面积超300万亩,帮助玉米增产超8%。
为鼓励师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吉林农大建起科技小院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服务基地,遴选257名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难题。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依托“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已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
培养专业人才
夯实发展基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广大高校发力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在校内创新学科专业设置,在校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学科融合,培养“多面手”大学生。“通过地里的传感器,空气湿度、地表温度等数据都能实时监测。”指着电脑屏幕,吉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熟门熟路地介绍,“这个是不同地块的含水量,如果相差太多,说明要调整灌溉方法。”
吉林农大依托信息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农学院的5个学科和3个专业,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作为农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学生,他不仅要了解测土配肥等农学知识,还要学习数据分析等信息知识。
“一是能教农民操作智能设备,二是能大面积收集分析田间信息,帮助老乡判断情况。”他说。
“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扎根乡村。下一步,学校将锚定农业生产中的新问题,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吉林农大相关负责人介绍。
提升技能,培育高素质“新农人”。这段时间,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茶冲女子香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一得空就对着电脑记起笔记。
“报名了安徽农业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最近在上网课。”她说。
她辞去销售工作,开始从事香草种植。“起初,缺乏专业知识,种出来的香草总是不尽如人意。”后来,听说安徽农大开办了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她报了名。
“课堂里,学习如何选苗、栽种、除草、防虫;毕业后,有老师一对一帮助。不仅建起700多亩香草种植基地,还带动周边680户村民共同致富。
她的成长是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缩影。“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请过来与送过去”等多种方式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据不完全统计,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165万余人次。
围绕特色需求
激发产业动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各高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实现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高校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1.8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
创新成果推广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正值茶园冬季管护的关键时期,一大早,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就携团队赶往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河口村,查看白茶返绿情况。
依托安徽农大“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及下设的茶产业联盟,团队将安吉白茶等品种引进金寨县。从试种、加工到开展农民培训,团队已带领金寨县种植1.4万亩白茶,产值达3.92亿元。
近年来,安徽农大探索建立“一站一盟一中心”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现已在安徽主要农区建设8个综合试验站,下设73个县域农业产业联盟,并通过校县合作成立现代农技合作推广服务中心,为农技推广提供全链条服务。
“截至目前,已为金寨县选育引进43个农业新品种,试验推广35项新技术,推动金寨县形成茶叶、中药材、蚕桑、果蔬四大特色产业,助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站长说。
搭建知识产权平台,保障技术转化落地。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荻高值化利用制备低聚木糖项目”中试生产在湖南浏阳取得成功。
这一生产线的关键核心技术,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易自力教授团队研发的“南荻全组分高值化利用及多产品联产技术”。
在湖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中心的帮助下,该技术被成功转让给长沙绿叶生物。“中心主动帮我们联系企业转化科技创新成果,还提供法律咨询、议价参考、风险评估等多项服务。”他说。
湖南农大成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中心,提供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全链条服务。
据中心执行主任介绍,学校还引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技术转移机构等校外单位,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共同参与中心建设。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0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