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
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
2、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开展的需求
我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乡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乡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消费的多为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学问,障碍了承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才能,“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作。
也由于缺乏科技学问,也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行和运用,难以完成消费过程机械化、消费技术科学化。低素质、低技艺农业劳动力过剩,高素质、高技艺劳动力短缺,农业向高端晋级遭遇劳动力技艺障碍。
3、农业产业化程度欠佳,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开展的根底
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迟缓,依然没有跳出小范围、低程度、传统粗放消费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低,消费效率低下。细碎化的土地小范围运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形成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低,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
无法满足范围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划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许多加工企业要从众多分散种植的小农户手中收买农产品,大大增加了收买本钱。
4、农产质量不高,难以保证现代农业开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耗费、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开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由于缺乏严厉的维护和管理措施,水质性污染招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降落。
在这些要素共同影响下,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应愈加匮乏。工业污染招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质量量请求,还有一些农业消费者受利益差遣,滥用化肥农药,招致农产品平安问题,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开展进程。
5、综合效劳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开展
农业社会效劳体系是为农业消费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效劳的专业组织,效劳内容触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运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效劳等诸多方面。我国很多地域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协作组织开展不均衡,整体范围小、效劳方式单一。
中国及世界的农业发展现状怎样,未来发展趋势
进一步整合农村一、二、三产业。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能简单地增加,而要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建立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简单的产业整合不会自动增加农民收入。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机制,让农民分享发展红利。
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创新完善政策工具,完善支持和保护新型农业的政策体系。一是完善农产品定价机制和市场化收购补贴机制,“抢占先机”,提前将农副产品推向市场,始终遵循“稀即贵”的经营理念。同时,我们应该为高质量的原则打下基础,这样我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在控制合理产量和健康作物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管理和科学使用医用肥料,可以实现优质高产。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农业多功能特征明显,承载着粮食保障、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农村发展等多种非商品功能。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社会服务、科技进步等措施提升农业竞争力仍有一定范围,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特别是在农产品行业,与世界领先的出口国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基于竞争力的差距,难以改变。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增加,这一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整个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是关系到民生稳定的基础产业,但同时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利于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
中国农业产业整体缺乏基本竞争力,尤其是大宗农产品,土地规模决定了种植业的基本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环保、质量和安全成本的日益明显,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负担的生计成本高,农业成本难以降低。中国的生产成本高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高。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实际上转化为农民收入,这是支撑中国农民生计的重要来源。
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1) 低碳经济模式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从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分析,农业生产消耗用碳大致有三种途径:①化学性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②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如拖拉机、耕地机械、水泵等;③农产品的加工流通过程中能源使用,如加工过程、运输和包装等。那么就需要针对性的改变原有高碳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2)节约资源能源的耕作技术
(1)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国传统农作制度中精耕细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耕作习惯,
但过分的精耕细作不但消耗大量能源,也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负面作用。
(2)节水抗旱技术的推广。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由此而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农业作为依赖自然再生产提供产品的重要产业部门,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发生双向影响关系,即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直接的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是“低碳化”,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本研究以产业链和技术的视角,讨论了耕作技术、农用化学品投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低碳化发展方向,以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化和产业链末端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低碳化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传统的以高碳、高耗能、不节约资源、环境不友好的现行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向末路,以低碳、节约资源能源、环境友好为显著特点的低碳经济模式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将会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1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