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有害物质循环造成的伤害有哪些?
有毒有害物质是指被排放到环境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毒害作用的物质。包括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如农药、化工废水废渣中的有机化合物;重金属元素,如砷(As)、铬(Cr)、镉(Cd)、铅(Pd)、汞(Hg)、铜(Cu)等;放射性元素,如由核武器、核电站爆炸释放到环境中的铯(90Sr)、锶(137Cs)等放射性元素。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类向环境中投放的有毒有害物质与日俱增,这些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立即进入食物链,参与物质循环。所不同的是大多数有毒物质,尤其是人工合成的难降解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不可分解的重金属元素,在生物体内能不断富集、浓缩。所谓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表现在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人类与动物在食物链中处在最高营养级,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首先污染初级生产者,然后顺着食物链传递,到达动物与人体内。由于生物放大作用,有毒物质在动物和人体的浓度比环境及初级生产者中高出许多倍,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带来了灾难。生物对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是普遍存在的。
环境污染与食物链的生物浓缩有着直接的联系。前面提到的1953年,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水俣市出现的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体“水俣病”,1965年经查明,这种病是由该市60千米外的阿贺野川上游昭和电气公司排出的含汞废水引起的。一部分汞被硅藻等浮游生物吸收,再转入食硅藻的昆虫体内,这些小昆虫死亡,被活动在水底层的石斑鱼吞食,汞再一次从昆虫转入石斑鱼体内,石斑鱼被肉食性的鲟鱼、鲶鱼吞食,汞经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最后鲶鱼体内含汞量达10~20毫克/千克,最高达60毫克/千克,这一浓度比最初排出的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当地人长期食用高汞的鱼和贝类,汞在人体大量积累,当脑中质量浓度高达20ppm(ppm为毫克/千克)即可能发病,出现中枢神经被破坏的水俣病症状。
物质不良循环导致的环境危害有机农药使用的历史虽不长,但它的污染已发展为世界性的环境污染。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农产品与人类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研究农田农药污染及农药残毒在农产品中的浓缩作用,对于人类的健康有重要意义。如六六六、DDT和有机氯农药在污染中的富集作用是惊人的。六六六粉在大气环境的浓度仅为0.000003ppm,是非常轻微无害的,但当其溶于水后,为浮游生物所吸收,在浮游生物体内的浓度可以增加到0.04ppm,富集了1.3万倍。小鱼吞食这种浮游生物之后,其体内的浓度可以增高到0.5ppm,富集了14.3万倍。大鱼吞食了这种小鱼后,大鱼体内的六六六浓度可以增高到2.0ppm,富集了57.2万倍。如果水鸟吃食了大鱼之后,水鸟体内的浓度又可增加到25.0ppm,富集了858万倍。人体的富集能力更强,可能不止几百万倍,而是几千万倍,因而发生公害病的危险性非常大。农药等有毒物质的富集,成为各种各样公害病的根源。
梁爱华 1984年7月至1988年7月,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攻读学士学位;
1988年7月至1991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刘心恕、吴永贤教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烹饪协会西餐专业委员会委员,餐饮业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国家技能竞赛鉴定专家委员会西餐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营养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食品发酵学会会员;中共党员。
1991年7月至今,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先后担任烹饪系党支部副书记,食品工艺系副主任兼党支部副书记,西餐工艺系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系主任、系党支部书记等职务。现为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系主任、教授。 罗云波教授,男,1960年4月23日生于重庆市,博士生导师。1982年2月 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12月毕业于英国巴斯大学生物学院, 获博士学位。1988-1990年12月分别于英国巴斯大学 (University of Bath),北京农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1998年,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短期工作。现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园艺学会,园产品采后分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副理事长;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学会理事;北京食品协会副主席;《中国食品学报》主编;《国际制冷学报》编委;全国高校食品学院院长联谊会会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果蔬成熟衰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工程及生物反应器在食品中的应用、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及安全性评价。曾主持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乙烯合成调控分子基础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限制乙烯合成转基因番茄采后生理研究”;农业部九五重点项目“耐贮转基因番茄的商品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乙烯成熟衰老机制的研究” 等研究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生物技术在园艺作物的利用”(美国康乃尔大学)、“果蔬脂氧合酶衰老生理机制研究”(美国普渡)等。
承担的研究项目:973计划“作物适应逆境的胞内信号转导机制”;863高科技研究计划“转基因食品营养学评价及检测技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乙烯受体蛋白及信号转导的研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我国特色果蔬产品的贮藏保鲜及产业化研究”及云南省项目“抗衰老基因工程番茄的中试和新品系培育”等。
分别担任《果蔬贮运学》、《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转基因食品研究进展》、《食品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等课程教学工作。先后在美国,英国,韩国,意大利,泰国,加拿大等国讲学。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等著作。
1992年获得“优秀教学成果”集体国家级二等奖。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奖。1994年获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995年获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国际合作先进个人。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跨世纪人才基金。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1981-2001中国食品工业20大科技进步成果奖。 邹光友,1960年12月13日,出生于四川三台县谭家沟,1982年,从西南农业大学茶学毕业的邹光友分配到安县供销社下属的土产果品外贸公司。后又被调到三台县建设区任科技副区长。他运用所学的食品加工专业,开始搞起红薯粉丝的研究开发,并最终发明了精白红薯粉丝专利技术和专利设备,通过控制氧化,清除杂质,使红薯粉丝由原来的粗、黑、沙、涩变为细、白、柔、润,使传统红薯粉丝的商品价值提高了一倍多。首次革命的成功,使光友尝到了科技兴企的甜头。
1992年,在多方权衡之后,邹光友选择了自己“钟爱”的红薯事业,辞官下海卖起了红薯。同年9月,邹光友怀揣着500元钱,只身来到被誉为中国西部电子科学城的绵阳,立志在高新区创出一番事业。10月18日,“中国绵阳光友特产技术开发公司”成立。于是他在全区建起了30多个红薯粉丝加工点,还有近50家手工加工作坊。 王刚,男,1958年11月出生,祖籍辽宁省大连市, 1978年4月至1982年3月在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1982年4月至1990年12月在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任教,1988年10月至1989年10月在日本国立鹿儿岛大学热作专业作访问学者,1991年1月至1994年3月在日本国立静冈大学应用生物专业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4月至1997年3月在日本国立歧阜大学生物资源化学专业读博士研究生,1997年4月至1998年3月日本国立静冈大学应用生化专业作博士后研究,1999年4月至2003年3月在河北师范大学任教授。2003年3月至今,任石家庄市政府副市长。
从事学术研究期间先后承担了三项日本政府综合及基础类研究课题,国家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归国后,重点从事红豆杉细胞紫杉醇代谢调节及相关限速酶基因克隆、表达载体构建介导等研究。
95年以来,先后在国际、国内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雷励邹光友赵刚 孙建新 李茂银 熊国湘(燕京啤酒) 徐仲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3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