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请为中亚农业的合理发展提建议

一、牧区的地位

请为中亚农业的合理发展提建议

新疆拥有广阔的草场资源,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新疆草原毛面积8.6亿亩,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草地占全疆国土面积的34.4%,占绿地面积的86%,是耕地面积的14.43倍,林地的28倍。牧区建设是新疆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牧区主要由22个牧业县市和15个半农半牧县市组成。牧区县市数占全疆县市总数的42.5%。总面积64.95万平方公里,占全疆的39.1%;牧区人口447.44万多人,占全疆的23.85%,人口中近3/5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为4.75亿亩,占全疆的65.9%;耕地1340.2万亩,占全疆的25.98%;全疆粮食总产量达10万吨的31个县市中牧业半牧业县市有9个;2006年牧区牲畜年末头数1975.81万头,占全疆的37%;畜牧业产值为69亿元,占全疆畜牧业产值的36.8%;肉类产量40.59万吨,占全疆的30.06%;牛奶产量62.74万吨,占全疆的34.89%。

牧区无论从人口所占比重或从所辖面积之大,以及独特的地理区位、生态地位和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都说明了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全疆的发展举足轻重。加快牧区建设步伐,不仅使全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新疆占据优越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农业领域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牧区实行“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发展外向型农业,带动全疆农产品向西开放,是牧区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二、牧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综合优势分析

牧区是相对于农区的经济区域。新疆牧区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与农区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进一步发展国际农业合作事业十分有利,为开展更广泛领域的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地缘优势。新疆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大部分都在牧区,有33个边境县,其中有17个牧业县。牧区与中亚国家山水相依,自然成为中亚国家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区。伊犁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是新疆和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埠和国际大通道。全州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与哈、俄、蒙等国接壤,沿边有8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霍尔果斯口岸,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公路口岸。博州与哈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85公里,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枢纽地段,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贯道和国内西桥头堡。目前出口农产品已达30多种。克州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吉、塔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70多千米,拥有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两大口岸。与中亚五国运输线最短的霍尔果斯口岸距阿拉木图380公里,其他牧区口岸与相对应的较大城市都在200-500公里之间。

(二)人文优势。民族宗教与历史关系构成了新疆沿边、沿桥开放与牧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独特优势。伊犁州是古丝绸之路要冲,丝绸之路北道就是由天山北麓经伊犁河谷西出的。由北道北上经阿尔泰山还可接草原道。伊犁州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惠远古城和塔城的绥靖城是中国西部最早开放的商埠。伊宁、塔城、承化都是著名的国际商埠。新中国成立后,伊犁州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国家对东欧贸易的转口中心之一,本地大批土特产品出口。20世纪90年代后,边境贸易得以发展,相继开展旅游购物、边境互市贸易市场,地边贸易进出口额大幅攀升。牧区的少数民族在民族、语言、宗教、文化等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基本上都是跨境而居,语言相通、姻亲相联、交往甚密,具有发展对外贸易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中亚五国的风俗习惯、消费偏好与牧区极为相似,农业产业结构互补性强。新疆还有几十万个侨胞居住在西部邻国,有利于开展牧区开展经贸活动。

(三)资源优势。牧区地域辽阔,水、土、光、热及农业种质资源丰富,农业开发与生产潜力巨大。红花、枸杞、啤酒花、番茄、打瓜等牧区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近年来,随着新疆牧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蔬菜、果品种植已经改变了原始化的种植方式,有许多品种实现了大棚种植,克服了季节对蔬菜果品的制约。蔬菜果品品种、产量的增加为新疆牧区与周边国家农产品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货源基础。牧区尚有大量后备土地资源未开发利用,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牧区农业各生产区域地理分布相对独立,加上工业发展滞后,空气、水资源污染极少,且化肥、农药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备生产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的良好外部环境。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前景十分广阔。

(四)区域合作基础优势。牧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经过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既有可能建立较为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从硬件上看,交通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已经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相配合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牧区特色农产品打入中亚、西亚和国内等市场创造了条件。牧区与哈、吉、塔、蒙等国直接接壤,而且有多处国家一类口岸开通,交通运输条件便捷,通过阿拉山口、巴克图、霍尔果斯、吉木乃等口岸运输蔬菜、水果及畜产品运输成本低、运输距离短,能保证果蔬新鲜快速直达中亚农产品市场。其次,从软件上看,中亚地区内部以及中亚和中国之间签署一系列框架协定,为地区内双边与多边经济合作打下了基础。上海合作组织将更加注重经贸合作,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把新疆确定为项目合作的首选地。国务院32号文件明确将“实施面向中亚的扩大对外开放战略”作为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巴西的农产品中产量居世界第一名的是?

巴西的农业发达,是世界蔗糖、咖啡、柑橘、玉米、鸡肉、牛肉、烟草、大豆的主要生产国。巴西是世界第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素有“咖啡王国”之称。巴西又是是全球最大的蔗糖生产和出口国、第二大大豆生产和出口国、第三大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位居世界前五,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和鸡肉出口国。可耕地面积约1.525亿公顷,已耕地4660万公顷,牧场1.77亿公顷,2012农牧业产值同比下降2.3%,粮食总产量1.66亿吨。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分布东南沿海一带。

2011年巴西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相比2010年增加了20%,全国用于耕种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的土地面积达到3030万公顷。巴西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连续四年呈现两位数的同比增幅,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一;该国的转基因作物面积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依托农业优势,巴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绿色能源研发,从甘蔗、大豆、油棕榈等作物中提炼燃料,成为世界绿色能源发展的典范。巴西不仅是世界生物燃料生产和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不供应纯汽油的国家。巴西消费的燃料中有46%是乙醇等可再生能源,高于全球13%的平均水平。

咖啡、蔗糖、柑橘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农牧业 可耕地面积逾27亿亩,已耕地7670万公顷,牧场1.723亿公顷,咖啡、蔗糖、柑橘、菜豆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全球第二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第一大大豆生产国、第四大玉米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和鸡肉出口国。

2017年粮食总产量2.377亿吨,其中大豆、玉米、大米三大农作物产量分别达1.14亿吨、9784.3万吨和1232.8万吨。

扩展资料:

巴西农业的发展前景:

1、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增产潜力很大。 巴西的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都十分丰富。巴西仍处在“拓展农业边疆”的发展阶段,耕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树草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其国家可耕地总面积为2.8亿公顷。

近20年来,巴西的耕地面积每年递增1.84%,从3440万公顷扩大到4950万公顷,但仍只占到国土面积的6%,人均0.3公顷(4.75亩)。巴西农业增产的潜力极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巴西将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

2、农业以出口产品为主,但粮食尚需进口。 政府鼓励生产大豆等出口作物,以赚取更多的外汇,同时也可减少对咖啡、可可等传统出口作物的过分依赖。农业仍是国家赚取外汇的主要行业之一。

3、大庄园主农业和小农并存,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巴西的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均衡。全国的良田大部分掌握在大庄园主手里,其规模大得惊人,最大的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公顷。他们经营现代化的商业性农场,以生产大豆、甘蔗、咖啡、可可等出口农产品为主。

另一方面,占农场总数85%的是自给性小农,以生产木薯、黑豆等为主,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入都很低。此外,巴西还有无地的农民1200万,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多半仍处于赤贫状态。

巴西的地区发展也很不均衡。在经济发达的南部、东南部地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大量的资本投入。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是巴西的欠发达地区。

特别是东北部,虽有不少河流湖泊,但是没有灌溉系统,由于气候干旱,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小农主要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有的甚至刀耕火种,对资源的破坏相当严重。

百度百科-巴西

百度百科-巴西农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58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