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金农隶书的多样书风

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胜,富有浓重的金石气,字形古拙,看似怪诞,实则自出机杼,显示出无穷的创造力。金农诸体兼善,而隶书是贯穿其书法创作的主线。其成名作“漆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漆书形成之前还经历了魏体隶书、前漆书等阶段。这些隶书都给我们留下美的享受。笔者从其各种书体形成的原因、特点来谈谈金农隶书的多样性书风。

金农隶书的多样书风

一、郑簠时风隶书

早年的金农,初到扬州受时风的影响,原本“不善”书写的他选择最便捷、最速成的方式,直接学习当时扬州隶书高手郑簠。从《夏承碑》入手,进行反复临摹。《范石湖句隶书轴》就是金农早期的隶书代表。从整幅作品看,其结体、用笔、章法无不透露出郑簠的影子。与清代其他隶书相比,郑簠隶书更接近汉隶笔意,结体高低错落,参差变化,用笔轻重得当,挥洒自如,摆脱了元明时期对隶书处理平板、均匀的束缚。更大的改变是在章法上深入理解和借鉴汉代人习书时字距宽、行距密的排布特点。与郑簠隶书相比,金农此幅《范石湖句隶书轴》主笔更为突出,如“过”、“汲”、“弯”、“朱”等字的波、挑处理地更加流动飘逸、轻松自如、神采飞扬,金农的《范石湖句隶书轴》比郑簠的《韩愈诗轴》高出一筹,而《王彪之井赋》虽有郑簠的痕迹,但笔画的独到处理足以看出金农对隶书的理解能力。

二、汉碑书风隶书

? 积极进取的金农不满于现状,在隶书上广下功夫,广泛临习汉代《华山北》、《乙瑛碑》、《郙阁颂》等碑。尤其将《华山碑》作为终生临习的对象。正如金农自己所说,“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或许正是金农这样不甘为“奴书”、“婢书”之人的生性,才有他对金石碑版的执着,才能看到一个书体多面手的金农。

《王融传》、《王秀传》是金农在游历过山西到达曲阜后写的。或许一路在北方的游历给创作带来些许灵感,才得以创作出这两件精美的作品。此期的作品完全看不出初学郑簠时时风的痕迹,其用笔圆活、灵动自如。与之前《范石湖诗隶书轴》相比,多了几分成熟,少了些许轻率、恣肆。可算得上是金农隶书成熟的标志。仔细观察此作,不仅有汉碑的神采,而且还有20世纪出土的汉简韵味,足以见证金农对汉代金石碑版透彻的理解力。李在铣这样评论金农:“笔笔从汉隶中来,意味深长,耐人寻绎,世以为怪,友亦以怪。怪世人,以不怪为怪也”。王瓘题跋曰:“汉人分法,自赵宋以后,遂失自传。赵松雪、文征明,偶一为之,但取方整而已。至郑谷口,力求复古,用笔纯师《夏承碑》,深得汉代技法。沿及雍乾之际,善隶者人人宗之矣。能出其范者,冬心先生,始亦从此步入,后见《西岳华山碑》,笔法为一变。此册运笔结字纯师《华山碑》,间亦有芝英笔体流露毫端,盖习气既久,未能遽然欲尽也。至匠心独运,精妙入神处,实不愧为中郎入室弟子。安吴书评仅列能品,犹未许为知音也”。由此可知,金农隶书造诣高超,与时人比更胜一筹。

三、魏体隶书

勇于探索的金农是不可能陶醉于已有的成就而孤芳自赏的,所以我们看到了48岁以后的金农凭借着对金石碑版的理解,创造了“魏体隶书”,此期的代表作有《王尚书隶书册》、《牛戬传记》。其作品笔画粗细几乎一致,字形结构成瘦长体势,每字最后一笔似出未出,极有汉简韵味,波挑收尾处嘎然而止,行笔爽劲果断,表现出苍茫、敦厚、质朴、简洁的风格,作品用竖线隔开,章法俨然有序,此期间创作为以后漆书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漆书”隶书

? 金农不落窠臼,50岁之后创造了“前卫”的书体“漆书”,当初以诗画自居的金农万万没想到在几百年后他会成为“漆书”的“代言人”。直到晚年,其漆书达到最高峰。金农在“漆书”上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步有稚嫩走向成熟。我们从以下三个时期分析金农的“漆书”。

? (一)、“漆书”创作初期。此期的代表作品,《司马光佚事轴》是由魏体隶书到漆书的过渡作品。其用笔圆润,横画着意加宽,笔锋侧卧扫过。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起笔已有“斩截”之法的雏形,收笔开始运用“倒薤”式露锋,对墨色也有所讲究,有飞白之笔出现,字形上个别字如“嵩”、“香”呈瘦长体势,已有“漆书”的元素。

? (二)、“漆书”创作的过渡期,《记沈周叙事轴》、《二体书册》(图7)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最能体现其过渡时期的特点。作品以“扫刷”过的扁平笔画代替原隶书“八分”的圆润和丰腴。“斩截”与“倒薤”的起收笔得到完美而彻底的释放,用笔果断而熟练,结体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 (三)、“漆书”成熟期。《童蒙八章》是其65岁所作,从《记沈周叙事轴》到《童蒙八章》,金农一直不断完善其中的细节。《童蒙八章》与《二体书册》一样,都是长卷作品,纵向只写两个字。其横画用笔果断、爽劲,从左到右直切而过,竖画则表现得含蓄、细腻、稳重。其撇画的“倒薤”笔法最为突出,增加了字的粗细变化,与之前漆书相比多了几分活泼与变化。字形收放自如,如“晨”、“童”、“羣”等字虽肆意拉长,但因横竖画之间的反差对比而毫无违和感。此作在用墨上也有一定讲究,“浓墨”、“飞白”是其最直接的体现方式。金农70岁以后所写的《题昔邪之庐壁上诗》章法与十年前的《童蒙八章》是一致的,但是笔画的细节处处理有所不同,最明显的横画在行笔过程中不断抖动而形成了细致的波浪线,自然中透露着凝练,此书可以视为金农“漆书”的最终表现形式。

金农隶书的形成绝非偶然,体现了他对书法敏锐的理解和对艺术超乎寻常的领悟。金农在多种书体齐头并进,对其“漆书”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其“漆书”虽然并没有像汉代隶书那样成为称赞临摹的典范,甚至还饱受争议,但是丝毫不会埋没其在书坛的地位,其艺术成就和创造能力都首屈一指。

宋 赵孟坚 《岁寒三友图》

梅,花中四君子之一,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为历代文人雅客所喜爱。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王冕? 墨梅

梅属乔木,凌寒独开,君子比德,为文人雅士和人民大众所喜爱。宋代王安石咏梅名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和元代王冕题画《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充分表现了人们对梅花象征的高尚品格的崇敬爱戴的情怀。

图中画盛开的梅花,树干上墨书有“岩叟”二字。此图运笔道劲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枝条穿插,富有韵味,具扬补之遗法,为补之传派中上乘之作。

此图轴丝质,依画稿缂织。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所用丝线之经密度20根/cm,纬密度44-46根/cm,精工细密。此缂丝图很好地体现了原画稿疏朗古朴的意趣,画面生动,清丽,典雅,是沈子蕃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此图写红梅翠竹,残雪未消,寒雀刷羽枝头,神态生动。竹梅为双钩填彩,而雀则用细毫写羽毛,写实逼真。

春消息图 ?元代 ?邹复雷

图绘老梅新枝,蓓蕾竞绽,喧闹热烈的气氛宣告春天来临的消息,动人心魄。画家以劲健和时带飞白的笔触皴写粗干,梅花画法奇特,既非用笔点染,亦非用线钩勒,而用绢卷或线团蘸墨点成。作者以特写镜头截取画面,擅用疏与密、繁与简、直与曲等对比手法布局,笔势遒劲奔放,墨色浓淡参差,境界幽雅淡逸,是古代墨梅画的杰作。

此图梅枝横斜而出,枝条简疏。枝节交叉处梅花竞相吐蕊开放,表现了王冕野梅的清绝韵致。笔墨精练蕴藉,主干以淡墨挥洒,浓墨点苔,苍古老拙。分枝以中锋勾撇,挺拔坚韧。

此幅构图别致,布局豪纵奇崛,气象峥嵘而清劲可爱。枝干纵横,以墨笔皴写,湿笔中又呈飞白,枯健如蟠龙虬曲,再横点重墨,更显苍老道劲。枝梢俏利,而嫩枝又笔直上伸,上下呼应。繁花散于嫩枝之间,只用简洁的双钩,千斛万蕊,冷艳寒香便扑面而来。妙在一缕烟雾横遮梅梢,更添隽拨清逸之致。

此图写倒垂梅一株,枝由右上角出,主干弧形弯曲,构成梅枝总的动势。小枝则有穿插、变化,形成枝蕊参差交错、俯仰顾盼,梅花烂漫怒放的景象,图中以没骨写干,双钩圈花,淡墨渲染背景,突出千条万玉、花团锦簇的视觉的效果。

这幅梅花图与画家的《万玉图》有异曲同二之妙,但在气势上更觉恢宏。此图梅干自左出,倒垂而下,分为二枝,一枝弯曲直下,一直平伸出画面,但细枝侧条全取披垂之势,与总的动势保持一致。画面上繁花密蕊、璎珞纷呈,千条万玉,扑面而来。构图上将主干分散从而强调密如万玉的花朵本身的美感,有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体现了画家躬逢明王朝“盛世”,而“借花献佛”,以写“梅花得意羡群芳”的心情,从而少了王冕画梅之中的那种孤傲和清雅之气。

此图以较工整细致的笔法画一枝梅花与一丛翠竹,从一角斜出,垂曳于清溪之上。构图疏秀有致,梅枝盘折曲伸,指向扇面款识,使整个画面得到统一。

图绘老梅一折,虬干挺拔,枝干挺枝,枝干交错,颇有气势。枝头繁花怒放,一片生机。用笔雄健,墨色浑厚,粗细相间,疏密有致。有曹莹、缪朴、王麟三人题诗,左侧自识“钱塘王牧之为文敏指挥使写”,钤“牧之”印,另一印模糊难辩。

图绘雪景寒江,两只鸳鸯站岸边梳理羽毛。一株老梅,枝条繁茂,花开带雪,分外妖娆。雪竹挺立,小雀瑟栖于上。鸳鸯造型优美,色墨交融;梅树用笔老辣,用墨焦重,梅花清新淡雅,整个背景以淡墨渲染,留白以表雪意。

此画中写水仙与茶、梅三友相为呼应,梅枝上一小鸟正跃跃欲飞。构图奇妙,梅枝斜伸而下,另有一短枝取向上之势。以淡墨点染出山石,水仙、茶树用工笔细加勾画,而花冠及梅花皆以粉色由外及内的渲染,间点丹红,色泽淡雅脱俗,气韵流动。山雀用笔筒略,造型却准确生动。

梅花绶带图 ?清代 ?沈铨

此图写寒梅怒放,一绶带鸟栖于枝上,另有一小雀在其下方啾啾呜叫。梅枝曲折,由墨笔勾出,淡墨皴染,梅花由铅白点染,晶莹剔透。绶带鸟及小雀刻画细致入微,一丝不苟,有北宋黄筌之意韵。

梅花图 清代 ?汪士慎

此画清淡秀雅,瘦劲姿媚,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画梅的独特风格。金农曾评日:“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但我们看到作者遗存的梅花作品中,枝、花并不太繁,是以疏朗清瘦见长,给人一种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的感觉,这幅《梅花图》便可作为佐证。

春风香国图 ?清 ?汪士慎

此画以梅兰竹、牡丹为题。梅花清淡秀雅,以墨笔写干,稍加点染,曲折秀逸。墨线勾花,略罩淡粉,铅白点蕊,神清韵足;中锋撇写兰叶,转折有致,以朱砂点写花冠,淡墨点心,新颖不俗。牡丹花叶以淡墨润染,钩勒花瓣罩染轻粉,晕染有湿润清丽,水气空朦之感。

玉壶春色图 清代 ?金农

图中取梅树老干一截,通贯画幅正中,顶天立地,布局奇绝,又以大笔铺枝,小笔勾瓣,繁枝密萼,穿插左右,枝干以饱含水分的淡墨挥写,浓墨点苔,更显出老梅凌寒的性格。“花光迷离,恍如晓雪之方开”。右侧上端有作者自题,乃知为追思五十年前,观元至大辛少府贡粉矮梅卷情事,凝想而作,款署:“荐举博学宏词杭郡金农画记,时年七十又五。”此为金农老年精心之作。

此图裁取梅树一角,老干苍劲,新枝挺发,繁花密萼,正反转侧,一片生机。枝干苍老古朴,花蕊挺劲清秀,运笔密而不乱,繁而不杂,墨气雄厚,一轮圆月,影照梅花,分外清逸。

有梅之记,始见于《西京杂记》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迄今2000年矣。梅入画,有史载始于南北朝,至宋僧仲仁方盛,称“墨梅始祖”。

宋 赵佶 《腊梅山禽图》 绢本设色 纵82.8厘米 横52.8厘米

宋 扬无咎 《四梅花图》“未开”

“欲开”

“盛开”

“将残”

马麟《层叠冰绡图》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图》 上海博物馆藏

元 邹复雷《墨梅图》

元 王冕 《墨梅图》上海博物馆藏

元 王冕 《南枝春早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王冕 《墨梅图》上海博物馆藏

《梅花水仙图》 佚名 上海博物馆藏

《墨梅图》 佚名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 陈录 《万玉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录 《梅花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王谦 《卓冠群芳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 王谦 《梅石图》

明 王谦 《梅花黄鸟图》(左)

明 陈洪绶 《梅石图轴》

清 沈铨 《雪中游兔图》

清 金农 《红绿梅花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清 汪士慎 《梅花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清 八大山人《梅花图》

清 石涛《梅花图》

李方膺《梅花图》

石涛 《灵台探梅图》

清 恽寿平 《五清图》

清 萧晨 《踏雪寻梅图》 青岛博物馆藏

唐寅 《梅花书屋图》

清 陈枚 《月下赏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烟笼玉树图》 明 陈录

《梅花绶带图》 清 沈铨

《玉壶春色图》 清 金农 南京博物院藏

《红绿梅花图》 金农 上海博物馆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7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