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因是什么?
谷贱伤农概述
“谷贱伤农”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
[编辑]谷贱伤农的原理
谷贱伤农是一种流传已久的说法,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现象实际上可用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作为谷物的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如图所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比较陡峭。当农业丰收时,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S1的位置,在缺乏需求弹性条件下,农产品价格会大幅度下降,即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农民的总收入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矩形OP0E0Q0和OP1E1Q1的面积之差。相反,在歉收的年份,农产品的减少会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使农民的总收入增加。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由于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绝大多数国家重视本国粮食生产,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国家,采取了各种为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的干预粮食市场的支农政策。美国就是这样,但总的说来,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费用很高,要维持粮价,政府就要按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上卖不掉的粮食,为此纳税人要支付相当大的粮食库存费用。二是由于对农民的补贴是按产量来进行的,结果大农场主得到的补贴最多,但他们并不是农村中的穷人,而真正需要补贴的小农场主因产量低反而得到的补贴少。最严重的是,减缓了农业生产的调整,使得投入到农业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及时按价格信号转移到其他部门。
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请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这个现象。
“谷贱伤农”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经济学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在我国民间被形象的概括为“谷贱伤民”。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
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由于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绝大多数国家重视本国粮食生产,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国家,采取了各种为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的干预粮食市场的支农政策。美国就是这样,但总的说来,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费用很高,要维持粮价,政府就要按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上卖不掉的粮食,为此纳税人要支付相当大的粮食库存费用。二是由于对农民的补贴是按产量来进行的,结果大农场主得到的补贴最多,但他们并不是农村中的穷人,而真正需要补贴的小农场主因产量低反而得到的补贴少。最严重的是,减缓了农业生产的调整,使得投入到农业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及时按价格信号转移到其他部门。
现在我们要关注2005年及以后的几年会不会出现“谷贱伤农”的问题。这两年有几项重要的支农政策值得关注:最严格的农地保护政策、种粮直补和取消农业税。这些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值得关注:就是增加了农业对农民的吸引力,鼓励农民继续`当农民,甚至可以把已经脱离农村的农民工又吸引到农村。这样,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增加了,种粮面积也会增加,甚至一些林地也可能被用来种粮。如果2005年没有大的自然灾害,2005年粮食应可继续2004年的趋势进一步增加,甚至可能是大幅增加。如果对粮食需求没有大的变化,粮价就可能下跌。为此,政府应未雨绸缪。既要让粮食价格比较合理,又要尽可能避免为维持粮价而大量收购导致巨大的库存费用。为此,增加对粮食需求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之一是把食品代购券直接发给穷人来增加其食品的消费,从而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可进一步发展用粮食做原料的乙醇汽油项目,采取种种可行措施加大对粮食的需求。
精简可说为:农产品的需求曲线低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由于农产品的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
这是微观经济学讲“均衡”时的著名案例。如果丰收,那么粮食的供给大幅增加.但是,粮食的需求弹性很小(这是经济学术语,即不管粮食价格变化多大,粮食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不大.仔细想想也明白,大米再贵,我们还不是要吃.大米再便宜,我们还不是只能吃那么多) 于是,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粮食的价格必然下跌. 所谓“谷贱”.而 收益=价格*销售量 价格下跌而需求量不变, 农民得到的收益就减少了. 这就是 “伤农”.以上,就是谷贱伤农的经济学解释。
一种意见认为,由于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且粮食关系到国际政治斗争权力,绝大多数国家重视本国粮食生产,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国家,采取了各种为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的干预粮食市场的支农政策。美国就是这样,但总的说来,效果并不理想。
一是费用很高,要维持粮价,政府就要按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上卖不掉的粮食,为此纳税人要支付相当大的粮食库存费用。
二是由于对农民的补贴是按产量来进行的,结果大农场主得到的补贴最多,但他们并不是农村中的穷人,而真正需要补贴的小农场主因产量低反而得到的补贴少。最严重的是,减缓了农业生产的调整,使得投入到农业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及时按价格信号转移到其他部门。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农民从出售粮食中获取之利润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Q)和粮价(P),利润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二者成负相关关系_。
另外,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然而,在经济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8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