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生态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

可以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三大组成部分: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

生态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

1.大气环境及大气污染

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一层厚厚的气态物质,即通常所说的空气。

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2.水体环境

(1)水体环境及水体污染

水体实际上是指地表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2)水体污染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有机污染类型,由于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天然水体而恶化水质。过多的营养物质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蓝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时整个水面被藻类覆盖而形成“水华”,海洋近岸海区,发生富营养化现象,使腰鞭毛藻类(如裸沟藻和夜光虫等)等大量繁殖、密集在一起,使海水呈粉红色或红褐色,称为赤潮,对渔业危害极大。藻类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水体富营养化会加速湖泊的衰退,使之向沼泽化发展。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①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②赤潮生物的异常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③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④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土壤环境

(1)土壤及土壤污染所谓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即造成土壤污染。

(2)土壤污染的特点

①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如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20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

②土壤污染的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象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③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譬如: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

④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

农产品中主要污染物

1.农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

(1)重金属污染农产品而造成的公害事件

水俣病—重金属汞(Hg)污染

(2)痛痛病—重金属镉(Cd)污染

2.农产品中有机污染物质

(1)农药

(2)农膜

(3)兽药及添加剂类污染

(4)硝酸盐污染

(5)农产品真菌毒素的污染

3.真菌毒素对农作物污染的特点有三

(1)真菌毒素对农作物的污染的可能性很高。

由于产生毒素的真菌种类繁多、毒素侵犯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以及在合适的温度、湿度下,在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加工、运输等环节都可产生毒素等特点,致使真菌毒素对农作物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有效措施只能预期降低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2)真菌毒素对于农作物的污染是基于微量水平的。

所谓微量,是指在1g农作物中,真菌毒素的自然污染水平是以10-9g(1ng)为单位度量的。举例说明,1 ppb黄曲霉毒素是指在1g农作物中含有1ng的黄曲霉毒素,这就相当于32年中的1秒钟,或者地球至月球总距离中的40cm。由此可见,真菌毒素对于农作物的污染是低水平的。

(3)真菌毒素的污染具有分布极不均匀性。

在一批农产品中,可能仅有少数几粒农作物污染,污染的水平可能非常高,而其他农作物完好无损。

一 给产品换包装

?餐桌食品大多是蔬菜、水果、鲜肉、水产品等。由于其低值、易损,消费者在生活水平不高的时候,不会产生品牌需求;又因为不好保鲜、难以包装,运输、展示和标识都难以实现,这些因素使做品牌无从谈起。现在,消费升级、技术升级,阻碍生鲜食品打造品牌的难题逐渐找到了解决办法。

首先,可以用技术使产品能够包装、保鲜和做出醒目的标识。这是做品牌产品的物质条件,是硬件前提。现在鸡蛋上可以喷码,毫发无损即可消毒。在贮运时,每枚鸡蛋在包装箱里都有自己独立的安全位置,破损率很低。豆腐被装进了盒里,一盒一块,干净又保鲜,而且还走进了销售冷链中。给产品穿上了衣裳,产品也就有了品味、有了形象,也就有了品牌识别的标志标识。

其次,就是对产品深加工,改变产品的形态,使包装、保鲜和做出醒目的标识等工作变得轻而易举,就像河南新郑的红枣变成了口香糖式的“好想你”枣片,河南西峡的香菇变成了四处飘香的仲景香菇酱。但是深加工也不能绝对化,不能因为生鲜产品难做品牌,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把它深加工喽。如果把水果全部变成了罐头和果汁,就走到了市场需求的反面。

二? 内在差异外在化

众所周知,差异化是品牌营销的法宝,可是一些生鲜食品偏偏天生就是弱差异:或是同类产品之间在内在品质上差异不大,或是内在品质上的些许差异在外观上并不显现。比如北京产的土豆与内蒙产的土豆能够看得出来吗?也许只有把他们做熟了,才会知道那只容易煮烂的、开花了的是内蒙产土豆,它淀粉含量高。

面对高度均质的产品怎么办?将差异外在化!

比如美国的普渡鸡,经过品种改良和使用特殊的饲料,使鸡皮变成了金**,一眼就可以看出不同。这种鸡的营养价值提高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实现了差异的外在化!新西兰培育的**果肉的佳沛奇异果也是这方面的绝佳案例。

三 占据品类高地

生鲜食品中有许多因产地而闻名,东北人参,西北枸杞,华北小枣、板栗,华东金华火腿、龙井茶和大闸蟹,江西赣州脐橙,两广沙田柚……但是这些恰恰是品牌打造的重灾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8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