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孙权的女儿为什么可以先后嫁三夫?
对于古代历史,人们往往有个误区,总认为古代对女性束缚和压迫极为严重。事实上并非如此,对女性的束缚、压迫不断加大是在宋明理学大肆推广之后,而在宋朝之前,整体社会风气还是较为开化的,女性改嫁并不少见,因此孙权女儿连嫁三夫也属正常,事实上孙权四个女儿中两个都有改嫁历史。
孙权四个女儿之中,两个都有改嫁历史
孙权可考的女儿共有四位,分别是长公主孙鲁班、次女刘公主、朱公主孙鲁育和腾公主(另说养女),其中长公主孙鲁班和朱公主孙鲁育均有改嫁历史。
先说长公主孙鲁班,她是孙权和皇后步练师的女儿,朱公主孙鲁育的胞姐。
孙鲁班的第一任丈夫是周瑜的长子周循
,孙权在为太子孙登聘娶了周瑜之女为太子妃后,便将孙鲁班嫁给了周循,并拜周循为骑都尉,然而周循与其父周瑜一样,年纪轻轻便去世了。
孙鲁班的第二任丈夫是卫将军全琮
,孙权在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之后,便将孙鲁班嫁给了刚刚升任卫将军的全琮,因而孙鲁班又称全公主,并为全琮生下了三子全怿和幼子全吴(全琮之前已经有两个儿子)。
孙鲁班其实只有两任丈夫,孙峻更多像是孙鲁班的男宠
。孙权死后,吴国政权急剧动荡,而孙鲁班在此期间则逐渐坐大。因而在少帝时,权臣孙峻开始?素媚事全主?,进而?与公主鲁班私通?,以至于虽然孙峻作恶多端,在孙鲁班的保护下却始终没有倒台。不过,随着孙峻的早逝,全公主在朝中的实力也大为削弱,最终在孙琳发动的政变中被流放,全氏家族随即衰败。
再说朱公主孙鲁育,作为孙权幼女,因而又被称为?小公主?。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之后,将年仅十三四岁的孙鲁育嫁给了左将军朱据,因而又被称为朱公主,两人育有一女,即琅琊王孙休的妃子,后成为景帝皇后。
赤乌十三年(250年),朱据因劝谏废太子之事而获罪,遭受杖刑后被贬为新都郡丞,随后遭到中书令孙弘进言诬害被赐死。其去世之后,
孙鲁育被改嫁给了车骑将军刘纂
,刘纂本是孙权次女刘公主的丈夫,因刘公主早逝,孙鲁育于是成为其继室。五凤二年(255年),孙鲁育因被胞姐孙鲁班诬陷谋反而被杀。
宋朝之前,女子改嫁乃是常态
靖康之难后,因包括北宋皇室在内的汉人女子被大量掳走、惨遭蹂躏,因而在南宋理学的发展中,关于妇女名节的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内容。到元朝时,为了统治的需要,朝廷开始大力推动理学发展,再加上蒙古人对汉人的蹂躏,民间对理学思想也开始广泛持支持态度,理学开始大行其道。
宋朝之前,社会的整体风气还较为开放,女性并未受到太多的约束,而随着理学的发展,理学家们在深化传统?女教?学说的同时,还将其发展为更为细致的束缚女性的礼仪规则。
例如《女教篇》便规定?(女子)勿出中门,勿窥穴隙,勿越墙垣?,也正式从这一时期开始,?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理论开始大行其道。
因此,宋朝之前女子改嫁非常常见,在两汉和唐朝时期,即使皇室也经常可见改嫁女子。例如汉武帝刘彻的生母王娡,其最初被嫁给了平民金王孙,并生有一女金俗,但之后却被母亲送到了太子宫中,并得到汉景帝刘启的宠幸,之后更是通过和刘嫖联手为刘彻夺来了太子之位,而自己也被立为了皇后。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甚至写了一篇《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娶诏》,其中言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甚至鼓励女性改嫁。而皇室公主改嫁者同样不少,唐代共有公主210位,成年出嫁者130位,其中再嫁、三嫁者便多达27位。
即使在宋朝,改嫁现象同样很常见,例如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其先嫁给锡匠龚美,后来改嫁给还是王爷的宋真宗当小妾,再后来就成了宋真宗的宠妃,最后当了皇后、皇太后。
综上所述,女子禁止改嫁,尤其是贵族女子禁止改嫁,是在理学大行其道的明朝之后才开始的,而三国时期对于改嫁还没有过多的限制,因此孙权之女改嫁在当时并不奇怪。
《焦氏易林》《颐》之第二十七《同人》篇曰:“长女三嫁,进退多态。牝狐作妖,夜行离忧。”
态:tài
①<名>姿态;态度。《阿房宫赋》:“一肌一容,尽~极妍。”
②<名>形态;形状。《病梅馆记》:“以疏为美,密则无~。”
(此取意一)
行:xíng
①<动>行走。《论语》:“三人~,必有我师焉。”
②<动>出行。《肴之战》:“为吾子之将~也。”
③<动>运行。《刻舟求剑》:“舟已~矣,而剑不~。”
④<动>传布。《原毁》:“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难已。”
⑤<动>实行;做。《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
⑥<名>动作;行动;举动。《鸿门宴》:“大~不顾细谨。”
⑦<名>品行。《屈原列传》:“其志洁,其~廉。”
⑧<副>将;即将。《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休。”
⑨<量>遍;次。《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五~。”
háng
①<名>道路。《诗经?七月》:“遵彼微~。”
②<名>行列;队伍。《国殇》:“凌余阵兮躐余~。”
③<名>辈;辈分。《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也。”
④<量>指成行的事物。《孔雀东南飞》:“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
(此取xing意六)
离忧:
1. 忧伤。
《楚辞·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马茂元 注:“离忧,就是忧愁的意思。 楚 地方言。” 明 刘基 《感寓》诗之三:“稻粱日萧索,风雨徒离忧。” 明 陈子龙 《丙子九日中同客宴集》诗:“众芳满眼不忍醉,萧条日月徒离忧。”
2. 遭遇忧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司马贞 索隐引 应劭 曰:“离,遭也。”《楚辞·刘向》:“哀仆夫之坎毒兮,屡离忧而逢患。” 王逸 注:“言己不自念惜身之放逐,诚哀仆御之夫,坎然恚恨,以数逢忧患,无已时也。”
3. 离别的忧思;离人的忧伤。
唐 杜甫 《长沙送李十一》诗:“ 李 杜 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仇兆鳌 注:“离忧,离别生忧也。” 宋 秦观 《江城子》词:“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金 元好问 《过皋州寄聂侯》诗:“别后故人应念我,一诗聊与话离忧。”
(此取意一)
全句:这家的长女嫁过三次人,生活中进退间有着多种(美好的)姿态。(她其实是)母狐狸化作的妖怪,每到晚上就表现出忧伤的行为
自己翻的,不太准确,见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0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