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一经济常识回答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内容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重点在农村,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城市的和谐,更要有农村的和谐。针对三农问题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
具体措施: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4、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归属感,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加强技能培训,加大面向农民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存在的问题
国家财政连续多年的农业投资欠帐及农民家庭生产形式的投资短线,致使农业生产硬件不但没有长足的发展且旧有的生产条件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漠化等原因造成可耕地急剧减少。耕地资源的有限增加不断被城建、交通、工矿企业占地抵消。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的支持,银行系统要向农民提供一定的贷款帮助农民创业,国家财政连续多年的农业投资欠帐及农民家庭生产形式的投资短线,致使农业生产硬件不但没有长足的发展且旧有的生产条件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漠化等原因造成可耕地急剧减少。耕地资源的有限增加不断被城建、交通、工矿企业占地抵消。发展农业生产痼疾深重、千头万绪,1、土地承包经营权已基本具备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但由于一些基层组织在利益驱使下操控土地流转、乱征滥占,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相关法律需要完善,土地制度需要规范。2免除农业税后转移财政支付资金相对巨大的三农管理成本杯水车薪,全系统、大范围、外科手术式的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将要引发的“管理者”的“抵制”“扭曲”结果已有多次前车之鉴。3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怎样在粮食主产区实现机械化?良种推广等科技手段如何快速应用?农业设施谁来投资管理维护?4农业产业化链条如何保证环节联接顺畅和上游利润不被剥夺?5、农业经营组织怎样建立健康运作机制,避免中途生变?6、如何掌握农产品的大体市场供求动态、保证无毒、无污染、高品质的产品供应以及参与国际竞争?7、如何拓宽投资渠道、放宽信贷条件、破除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资金瓶颈?
做好三农工作要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农民素质,加快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
1、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农民素质:要细分培训群体,分类培训。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才能突出培训实效。培训要更加注重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效果好不好,要看实效;培训方式怎么样,要问农民。培训过程中更加注重培训成果转化,可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引入农业种植企业、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该村所有农民发展一种产业。
2、加快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重要因素,只有实现两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流动,激发要素潜能,实现最大效益。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农村土地市场,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建立完善配套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营造配套的法律政策环境,逐步剥离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但是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世界中下水平。人均创造农业产值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究其原因,有粗放发展的问题,有农民科学素质低的问题,有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问题。
不彻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过去小农生产、自给自足、过多依靠劳动力和化肥投入,靠天吃饭的现状,农业发展要取得长足进步非常困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科学统筹、合理规划、突出重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顾此失彼,而要有方法、有步骤、系统化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方式转变,所有制形式改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0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