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宋朝南北方农作物交流

疆域远小于汉唐的宋朝却养活了上亿人口,这与当时朝野上下对农业、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尤其是其教育的背景,思想及内容,资源,方法等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对我们有重要的研究学习与借鉴意义。

宋朝南北方农作物交流

北宋疆域

宋朝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1.安定的社会环境

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励精图治,生产力发展迅速,为农业及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生产力发展迅速的标志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农田的广泛开垦,水利设施的广泛修建和新型创新农具的大量出现。

据考证,至宣和六年宋朝人口约为1.3亿人,成为世界上首个人口过亿的国家,这为接受技艺与知识传授的受教育者奠定了人员基础。同时,虽然宋朝国土面积小于前代,但为了改善生活却开垦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北宋实际垦田面积约为800万顷。人口和种植面积的增加,使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更新更加必要。

农田

还有农业的广泛发展催促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统治者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尤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法规。如全国性的《河渠令》《农田利害条约》等,地方性的法规有《通济堰规》《千仓渠水利科条》等。修建了大批涉及面广、数量多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且各种圩堤堰闸一般设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也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更新需求凸显出来。

再有,宋朝时期统治者鼓励发明创造,是我国农具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时代。如人力翻土工具踏犁、切割饲草的铡刀、我国最早采用畜力牵引的中耕锄草工具耧锄、灌溉工具牛转翻车等均出现在宋朝,新型农具的出现带来了耕作效率的提高,也为其发明制造与使用的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更新注入了活力和增强了动力。

古代农耕工具

2.新兴的治国方略

宋朝时授田制基本瓦解,土地私有和雇农制度基本建立,土地买卖盛行,买卖双方普遍签订契约,农师作为负责人,要督促地主和佃户“明立要契”,收获时依契约进行分成。土地制度的变革使农户的人身关系相对自由,为他们迁徙,开垦新农田提供了条件;书面契约的保障使佃户有了法律的依据,激发了他们的生产和学习增长知识与提高技术技能的积极性。

3.士人态度的转变

自春秋时期到宋前期,孔子将务农视为“小人”之事的思想根深蒂固,士人对于农事向来避而远之,但在宋朝这一态度却发生了巨大转变。首先是重农氛围基本形成。这与当时学界“明体达用”理学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统治阶级也树立了较好的榜样,如徽宗亲撰农书《大观茶论》即典型事例,使士人转变了对农业的态度,甚至作出了“谋生在衣食,不仕当作农”的诗句。

影视剧中的宋朝皇帝

其次是士人纷纷选择农学之路。宋朝是科举大发展时期,如邓御夫、陈翥、陈旉等人终生致力农桑,主动研究与著书立说传授知识与技术技能;如陈翥观察到茶、竹均有书而桐无书,故作首部桐树专著《桐谱》以补农说。

4.劝课农桑的政策法规

劝课农桑,即历朝历代鼓励、督促农业生产的政策与法规。本质上是对农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对主要农作物种植生产的指导,对农业生产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落实,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内容,宋朝的统治者对此格外重视。

官员巡视劝课农桑

首先,是招流垦荒和鼓励农耕政策。针对北宋经战乱后土地荒芜现象严重,太宗时规定各地旷土许民佃为永业,免租三年,期满交三分之一的租。南宋时为了便于安置大量的北上移民也实行了类似政策,并在荒地多的边远地区蠲免租税招民垦殖,免税期二年至十年不等。

其次,农作物推广工作政策。宋朝的建立消除了南北方的隔阂,各地农作物交流频繁,如宋初地方官黄懋将江东早稻推广到河北就是南稻北植的成功案例;之后太宗下诏令南北作物大交流“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

耕牛

再次,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宋初统治者采取无偿提供、推广使用新农具的办法,促进农业恢复与发展,如北宋时因牛疫缺耕畜,太宗令陈尧叟等据元武、元成所献踏犁图仿制后分发各州,再命仿制后分发各农户,“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镬耕之功则倍”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四,宋朝制定了数量众多,涵盖面广的农业法律法规,涉及土地,水利,借贷,税收,病虫防治等多个方面。如土地典卖应亲邻优先,如“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等规定。还有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

影视剧中的宋朝官员

第五,管理体制机制。如“天下民事至重,大则一路付之监司,中则一郡任之太守,下则一县责之县令”,由此可知宋朝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农业管理体制机制。中央管理机构设有司农寺、都水监等,路级监察机构有转运司,各级地方长官均兼劝农使之责,乡间则推行农师制。“许众户推一人谙会种植者,州县给帖补为农师,除二税外,并免诸杂差徭”,与里正、村耆一起负责农业生产,教诲“惰农务者”,教而不听者“依法科罚”。这些政策制度与机制,为宋朝时期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技能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宋朝农业职业教育的思想

1.官方的农业职业教育思想

在以农业为支柱的封建时代,只有农业发达才能确保国富民强。宋太祖对此也有深刻认识,明确提出“农为政本,食乃民天”的口号,带头推广农业知识和强化农业政策,对林业、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思想在当时也较为领先,目光长远。

宋朝城市中的绿化

宋时已经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认识到植树能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宋太祖下令将植树作为官员升黜考核的方式之一,且“禁民伐桑枣为薪”;魏岘提出林木可以防洪,“大水之时,既无林木少抑奔湍之势……故致浮沙随流而下,淤塞溪流”,应“植榉柳之属,令其根盘错据,岁久沙积,林木茂盛,其堤愈固”。

宋时还意识到畜牧业是关乎国富兵强的重大问题,马匹之于军事强弱、耕牛之于农业兴衰,鼓励民间养马“以备官买”;严禁宰杀耕牛,《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者徒一年”,至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牛,徒三年”。

宋太宗赵炅时期的榷场贸易,中原及江南地区向北方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及手工业制品,如粮食、茶叶、布帛、瓷器、漆器,以及海外香药之类。辽、金、夏地区输往南方的大宗商品则有牲畜、皮货、药材、珠玉、青白盐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05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