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广西梧州市万秀区位于哪里

属于:广西梧州市万秀区

广西梧州市万秀区位于哪里

梧州中山纪念堂

梧州龙母庙

梧州中山公园

梧州龙母庙

梧州骑楼城

万秀区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

万秀区位于梧州市区东部,东邻广东省封开县、北接蝶山区夏郢镇和苍梧县六堡、梨埠镇,西、南临桂江、西江,与蝶山区隔江相望。西距自治区首府南宁400公里;东近香港、澳门436公里和384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10°18’-111°40’,北纬22°37’-24°18’,总面积406.92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万秀区域即为梧州城廓,是历代郡、州、府、道、县治所在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万秀区域成为云、贵、川、湘、桂与粤、港、澳等地“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的咽喉要道、水上门户和商业中心。孙中山率师北伐时曾3次驻节该地。1925年,中国***在该区先后建立中共梧州支部、中共梧州地委、中共广西地委、中共广西临时省委等,领导广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周恩来曾亲临城区指导革命工作。解放后,中共梧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武装部等机关、部队长期驻在辖区内。

经济发展

该区是梧州市内外贸易主要集中区域,各种门类的商店遍布大街小巷,饮食、娱乐服务业兴旺发达,酒楼宾馆众多,不少菜肴享誉国内外。文物胜迹有中共广西地委和特委旧址、中山纪念堂、桂江春泛、白云山、龙母庙等。50多年来,万秀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区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万秀区人民政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的总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1年,工业总产值3.3亿元,是1959年89万元的370.78倍;财政收入6905万元,是区设立财政体制当年(1988年)716.7万元的9.63倍。2002年,万秀区工业生产总值3.6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工业增加值0.77亿元),财政收入6082万元.

建置沿革

万秀区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即为梧州城廓,是历代郡、州、府、道、县治所在地。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在该区设立城东、城南、城北和城中4个镇。1951年11月,设立河道办事处。1953年5月,撤镇设立第一、第二区和水上区人民政府。1955年8月,撤销城区政府,改设城中、城北、和平、大河、抚河(桂江)、下关、红楼、石鼓、南堤9个办事处。1958年9月,撤销办事处,建立城南、城北和水上3个区公所。1960年4月,又分别改称为白云、万寿和鸳江3个人民公社。1961年10月,万寿人民公社分为万寿、百花2个人民公社。11月,成立万寿、百花区公所,实行政社合一。同月,白云人民公社分为白云、石鼓2个人民公社。12月,成立白云、石鼓区公所、1962年8月,万寿、百花合并为万寿人民公社(区)。白云、石鼓合并为白云人民公社(区)。1968年9月,撤销区公所,改万寿人民公社为红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白云人民公社为东方红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鸳江人民公社为东风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2月,撤销红星、东方红和东风3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万秀、白云和鸳江3个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撤销革委会,成立万秀、白云、鸳江3个区人民政府。1984年9月,撤销鸳江区,并入白云区。1990年8月,撤销白云区,并入万秀区。至此,万秀区管辖范围包括桂江东面、西江北面的全部城区。1992年,万秀区划分为城北、城中、城东、城南街道办事处4个,辖居民委员会61个.2002年8月26日,实行城区社区管理体制,成立中山、大东、云盖、石鼓、贺院、云龙、塘源、五坊、南中、阜民、冰泉、平东、平西、民主、四坊、东正、北山、桂北、百花、钱鉴、白云、华机、桂江等23个社区居委会,撤销原61个街道居委会.同年,全区人口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6‰.当地人主要操粤语方言。2003年2月(国务院批复时间为1月),调整梧州市市辖区划,万秀区增辖苍梧县旺甫镇和郊区城东镇2镇,划出塘源社区归蝶山区管辖。全区总面积406.9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02平方公里。辖镇2个,街道办事处4个,村民委员会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2个,全区总户数46134户,总人口15.42万人。

自然环境

万秀区地处北回归线上,属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长而多雨,冬短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0℃。年平均日照时数1823.5小时。灾害性天气主要是雷雨大风,多出现在4-9月。万秀区坐落在桂、浔、西三江河岸,背山临水。城区建筑分布在河漫滩、河漫滩阶地、超河漫滩一级阶地、超河漫滩二级阶地和丘陵地上。城区大部分房屋建筑在河漫滩阶地上,城区工业区处超河漫滩一级阶地。

万秀区东北部的白云山,是市区内最高峰,海拔367米。流经城区的河流有桂江、浔江与西江。桂江北自苍梧县入境,流经城区境域18公里,在三角嘴与浔江汇合而称西江,流经城区境域13公里,东流入广东封开县。主汛期在每年的6-8月.据载最高水位为 27.07米(1915年7月10日),最低水位1.90米(1902年4月1日).汛期最早是1906年4月23日,洪峰21.64米,最迟为1907年10月10日,水位16.01米.

工业发展

万秀区工业历史悠久,西汉时期,盛产陶瓷.宋元两代,出现个体缝纫店和铸铁、铸铜手工业作坊,今钱鉴便是北宋时期梧州元丰(1071-1085年)铸钱作坊之地。明清期间,纺织、印染、鞋帽、皮革及皮革制品等行业已十分流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辖区桂江东岸开设有福安、天和等造船、修船企业。其时,城区蛇酒、酱油、腊味、冰泉豆浆、霉豆腐渣等特色食品颇具风味。民国4年(1915年),商人余瑞初等成立电力公司,设厂于桂林路龙母庙左侧山拗处。

解放后,50年代初,万秀区工业主要是街道工业,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组织街道失业人员成立生产加工组,开展生产自救,生产一些日用品及一些小型的农具。1953年后,街道工业经过工商改造和走合作化的变革,逐步实现了由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的转变。1958年,在开展全民办工业的群众运动中,自筹资金7000元办起街道工业厂15家,有职工541人,坚持“六主”(以本身积累为主、以现有条件为主、以综合利用为主、以现有技术为主、以自制设备为主、以小型为主)“四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为农业服务、为人民生活需要服务、为外贸出口服务)方针发展生产。1959年,工业总产值89万元,到1965年,城区有工厂企业36家,职工1790人。工业总产值711万元。包括金属品制造、建材、纺织、缝纫、木材、文教用品、化学、玻璃、食品等工业9大类600多种产品。

1970年8月,城区有30家工厂划给市管理,只剩下街道自办生产组,当年工业总产值135万元,不及1969年的1/6。1971年以后,城区重新开办工厂企业,街道工业逐步恢复生机。1976年,城区工业生产总值808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区经济工作发展迅速.1992年,工业总产值l.002亿元,名列广西各城区第二名。1993年,工业总产值2.004亿元,财政收入3320万元,区属企业实现税利1513万元.城区工业总产值净增1亿元,占全市当年净增的10%。至2001年,城区工业发展初具规模,有工业企业98家(其中规模以上6家,规模以下92家),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36亿元,比1978年增加35.90倍。门类有机械、电器、食品、铸造、化工、印刷等。开发有五里冲工业区、钱鉴工业小区、旺步工业区、鲤鱼冲工业区和东出口工业走廊。主要产品有汽车发电机、食品、保健品、厨具、锅炉、保险柜、弹簧、复合肥、家具、减肥皂、洗发露等多种系列产品。2002年,工业生产总值3.64亿元。

辖区内坐落的重点企业:造船企业有广西桂江造船厂和梧州华南船舶机械厂,食品企业有全国第一家梧州蛋白肠衣厂和全国最大的豆浆晶生产企业梧州市冰泉食品工业公司,建材业有梧州市五一塑料厂等大中型企业。

对外贸易

三国时期,辖区内便有对外贸易,主要进出口商品是金银翡翠、奇物异果。唐宋以后,陶瓷、食盐、谷米、布匹、生丝和茶叶为主要出口商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辖区域成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商品贸易集散地。其时,出口大宗商品主要有谷米、柴炭、桐油、生丝、中药材、牲口等农副土特产品;进口商品主要有棉纱、布匹、五金机电产品。火柴、西药、煤油和染料等。自清光绪三十年至民国17年(1905-1928年),梧州海关最低年收入白银32万两,最高74万两.其出口总值占广西的80%。广西财政收入70%以上来自梧州。随后,受日本军队入侵和国民党发动内战影响,城区贸易市场一度窒息,至1949年,出口商行仅剩百余家。

解放后,城区境内对外贸易日益兴旺,先后成立11家专业进出口公司和2家对外运输公司,经营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有400多个品种,2000多个商品,与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从1950-2001年的52年间,出口总值占同期广西出口创汇总额近1/4。.

城区经营对外贸易始于1993年,当年利用外资38.75万美元.1995年,出口贸易额660.23万美元。对外贸易方式由过去传统的自营出口,逐步发展到兼有自营、联营、代理出口、补偿贸易、来料加工、租赁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主要出口商品有食品、中成药、有色金属、宝石、玩具、服装、工艺、家具、松香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区推出发展经济各项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税收、房地产开发、内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加工和投资保护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1993年以来,国内外投资者来城区投资开办企业1000多家,其中成功引进了国际知名品牌跨国企业、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餐厅梧州第一分店”和宝怡化建、环球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至2001年,城区个体企业有4172户,从业人员5230人;私营企业200多户,从业人员400多人。1993-2001年,累计出口贸易总额3140.54万美元,累计引进外资2632.75万美元。城区被市人民政府授予2000、2001年度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城区新办各种企业107家,外贸出口总额15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95万美元。

商业经济

万秀区是梧州商业的老城区。宋代,便设坊进行贸易。明代,城区内有11坊市。其中以城南市和府东市最为热闹。此外,还有水上夜市。其时,饮食业相当兴旺,闹市都开设有粤式茶楼酒馆。梧州辟为商埠后,广东商人纷纷到梧州,在城区的沙街、四坊井、西门口一带设店经商,平码行、花纱行、特货行(指鸦片业)等经纪行业应运而生。英、葡、法、美等国商人也开设洋行、公司,倾销外国商品。至民国22年(1933年)城区有商行1000多家。商业税收,占广西财政收入30%。抗日战争前,从事商业的人员1万多人;萧条时,也有六七千人,为广西之冠。

解放后,辖区内设立有国营百货、纺织、烟酒、食品、五金交电、化工、盐业、石油等二级批发站和公司。至1956年,有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2000多个,其中集体、私营和个体居多。随后,向国营、集体过渡,网点撤并,到1965年,减少至260多家。“文化大革命”期间,网点继续减少。1978年后,在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发展集体、私营和个体商业,恢复农副产品市场,开放日用品集市。室内市场逐步取代露天市场,较大型的市场有南中、钱鉴、桂北、大东、孔庙里、万寿宫市场。新落成上档次的酒家、饭店和市场有白云、北山、新世界、五丰、梧州、中环、国泰、电信、东盛、中山、南方、新洞天等10多家。建成服装、家电、家具、珠宝、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建材等10大专业批发市场和五金家电、日用百货、糖烟副食等18条商品批零专业街。利用沿江一带开设夜间饮食一条街。在民主路、西江路开发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的购物城和美食城。2001年,投资1000万元,在大东上路建成一条600多米长具有岭南骑楼特色,集旅游、观光、购物、饮食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首条商业步行街,自当年6月开业一年,已有100多万游客到此观光购物.2002年10月20日,地处中山路的恒业国泰广场开业,场内共有店铺499间,知名品牌店有麦当劳、机车沙龙、茶庄、咖啡堡、书店、珠宝等近30个,为培育和发展梧州商业市场、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和建设东大门,打开东通道创造更有利条件。

财政税收

1987年前,城区财政由市财政局管理。1988年成立万秀区财政局.当年财政收入716.70万元。1993年,市场税收实行“谁投入,谁收益”的管理办法,当年完成2915.70万元。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了财税收入增长,同年税收2226.50万元。1995年,税收4149万元,比上年增加 1.86倍。1996年以后,受经济环境影响,财政收入逐年减少。1999年以后,城区经济有序发展,财政收入逐步回升。2001年,财政收入6905万元,比1995年增加1.66倍;比1988年增加9.63倍.2002年,财政总收入6082万元。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商税收、企业所得税和专项收入。主要支出用于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文教卫生、部门事业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城维费用、抚恤、社会福利救济、民兵事业费用等项目。

人民生活

民国时期,民众收入微薄,度日艰难。解放后,1950-1957年,组织居民开展生产自救,就业机会增大,生活较为稳定.1958-196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居民节衣缩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维持温饱,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缓慢增长.80年代后,尤其1989-2000年,居民生活收入大幅度提高。截至200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1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04元。其中食品2046元,是1989年810.50元的2.52倍;衣着用品233元,是1989年91.36元的2.55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338元;医疗保健248元;交通和通讯314元;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432元;居住841元。每百户拥有空调机20台、电冰箱66台、家用电脑12台。此外,彩电、洗衣机、音响、高级照相机、摩托车、汽车、手机等商品,已为众多居民家庭所拥有.200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7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16元;每百户拥有空调机29台,电冰箱71台,家用电脑17台.翌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2元.

社会福利业有所发展。至2001年,开设有老人福利院10家(其中公办2家、民办8家)。人住福利院人数332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432人(其中区属企业职工517人),达100%,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的要求。

市政建设

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城区境内开始建城筑墙,周长424米,面积1.12万平方米。唐武德四年(621年),城墙扩展为周年880米,面积4.84万平方米。宋开宝元年(968年),始建砖墙,周长1120米,面积7.84万平方米。明清年间,城墙几经构筑,扩展到周长2750米,高7.26米,有5门,东、北、南3面环境。民国14年(1925年),折城墙,建马路,在原城墙基及水塘上建成北环路、南环路、西环路、东环路、塘基街等30多条街道。解放前,市政建设比较落后,竹木结构民房居多,马路较狭窄。

20世纪50年代,先后建筑了河堤路大渠、中山路大渠、居仁市场和架设桂江浮桥及修建北山公园。到60年代,相继开辟钱鉴、塘源等工业区。修建了百花、北山2条隧道和中山路地下商场,扩大了城区的范围。1978年后,城区建设按照市统一规划,边建设边调整。1992年后,在“拓宽大通道,发展大市场,建设大梧州”的思想指导下,改造旧城区,在沿河边和市商业中心兴建起国泰广场等多栋高层建筑。城区政府投入100多万元,整治小街小巷道路、美化绿化小区。建成和平三期工程,步行街一期工程。东正二期工程正加紧施工。新的住宅楼房遍布城区。2001年2月25日,河东防洪堤开始施工,投资总概算为3.24亿元,到2003年6月,工程已完成总投资2.90亿元,达到总投资计划的89.50%,全长3.71公里的挡水墙已按设计要求完成。2002年8月,梧州骑楼第一城纳入梧州建设广西东大门的第五项大工程。

截至1996年,城区有车行道44条,长3.62万米,面积31.73万平方米.其中水泥路面长7200米、面积8.60万平方米;沥青路面长1.08万米、面积10.18万平方米;泥石路面长7800米、面积5.08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8.25万平方米.小街小巷42条,由1949年长度4.11公里、面积1.18万平方米,发展到1995年长度70.27公里、面积26.90万平方米.至2001年,城区道路有48条,道路总长度为25.88公里,面积24.07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

民国17年(1928年)和26年,城区有公共汽车营运,开办不久先后停业。1959年,有公共汽车2辆,营运线路长4.20公里。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相继兴建了桂江一、二桥,沟通河东与河西的交通.1995年9月,梧封(广东封开)一级公路通车,与广东省一级公路贯通.还建有百花隧道、北山隧道、龙船冲隧道、中山路地下商场(隧道),城区辖境架设有云龙大桥、鸳江大桥。桂江一桥、桂江二桥、莲花大桥和紫竹大桥.辖区内的水运,溯江而上623公里,经桂平、贵县,可达首府南宁;顺流东下408公里,可达广州。至香港、澳门等港,终年有300-500吨级船舶行驶。内河航线上常年航行着120-500吨级船舶。陆路的营运路线由50年代的梧(州)八(步)线、梧(州)玉(林)线扩展到桂、粤、湘等省区的地市城镇和乡村。1994年2月,辖境内梧州至广东,封开二级公路动工兴建(至翌年9月建成)。4月,“梧州号”客轮首航香港.1996年4月,动工修筑东环路和西江云龙大桥(1998年7月竣工通车)。2002年9月5日,城区东出口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开始施工。全长1.4公里,始于云龙桥头北岸,接于龙泉冲加油站.道路按照一级公路标准设计,4车道,水泥混凝土结构。整个工程建设期为 12个月,于 2003年 9月工程竣工。

2019年11月,万秀区上榜广西2019年度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名单。

2017年2月21日,万秀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九龙岗镇历史沿革的介绍

位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

苍梧县位于广西东部,浔桂两江汇合地区,环抱桂东中心城市梧州市,“瑶连五岭,总纳三江”,素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全县辖17个镇、243个行政村,土地面积4273平方公里。2001年末总人口66.5万人,有耕地3万公顷,林地34万公顷。

苍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上古为虞舜巡游之地,秦汉已建立郡县之制。在当代,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的故乡。

建置沿革

秦朝县地属桂林郡(一说属南海郡)。汉初赵佗(南越武帝)封其宗人越光为苍梧王,治广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广信县(今巷梧县及梧州市全境),县治广信城(今梧州市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猛陵县(今人和镇、岭脚镇地),县治猛陵(今人和镇孟陵村)。广信、猛陵两县隶苍梧郡。三国吴天纪四年(280年),由广信县分置新宁县(今大坡镇、广平镇地),县治大城村(今大坡镇城村)。同年,由广信县分置农城县(今龙圩镇、新地镇);新宁县改名宁新县。东晋时农城县改名遂城县。广信、猛陵、遂城、宁新4县同隶苍梧郡。到南北朝建制不变。

隋开皇三年(583年),广信县更名苍梧县。同年撤宁新县并入苍梧县。十九年遂城县改名戎城县。大业三年(607年),撤猛陵县并入始安郡豪静县。苍梧县、戎城县同隶苍梧郡。苍梧县为苍梧郡治所。唐武帝四年(621年),复置猛陵县,更名为孟陵县。孟陵县、戎城县隶藤州。光化四年(901年),戎城、孟陵两县改隶桂州,苍梧县隶梧州,为州治所。到五代建制不变。

宋开宝四年(971年),撤孟陵、戎城两县并入苍梧县。熙宁四年(1071年),戎城改称戎圩镇。巷梧县隶梧州,为州治所。此后到民国,除隶属变迁外,苍梧县名及建置基本不变。

1950年1月10日,苍梧县人民政府成立,与梧州市分治,隶梧州专区。1951年隶容县专区,县人民政府仍驻梧州市,1952年6月迁龙圩镇(即戎圩镇)。1984年2月始隶梧州市。

行政区划

明代苍梧县划为5厢、5坊、11乡,并置4个巡检司,乡以下设图。清末苍梧县仍设11乡,编为25图、1所、255甲。民国22年(1933年),全县分7区、69乡(镇)、721村(街)、7526甲。36年,撤销区建制,全县分为37乡、6镇、691村(街)、6236甲,沿用至1949年。1950年10月,全县调整为10个区69个乡1个镇。1952年11月,将沙岐、沙头等17个小乡划归贺县管辖。1955年1月,原划归贺县的17个乡中有沙头等15个小乡重拨归苍梧县。当年全县划为13个区167个乡1个镇。1958年8月,将龙新和扶典农业社划归梧州市管辖。9月,撤销大乡,成立大坡、广平等9个人民公社,下辖各大队(原小乡)。1961年6月,成立5个大区和一个区级镇,30个公社255个大队。1971年2月,长洲公社全部和夏郢、旺甫2个公社一部分共12个大队211个生产队拨归梧州市管辖。当年全县有14个公社,1个镇。1984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公社管委会改称乡人民政府,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1988年12月,广平、大坡等8个乡改为镇建制。1993年11月,全县各乡全部改为镇建制。1996年4月,林水镇与龙圩镇合并为龙圩镇。2002年,苍梧县人民政府驻龙圩镇,下辖六堡、旺甫、梨埠、木双、岭脚、长发、京南、狮寨、龙圩、夏郢、石桥、沙头、大坡、广平、新地、人和、倒水等17个镇,243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

苍梧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年均气温21.2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506.9毫米,年均无霜期达331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全县森林蓄积量9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4.3%,是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和八大产脂县之一;蕴藏着金、铅、锌、铜、铁、钛、水晶石、重晶石、花岗岩、石灰石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30多种;境内大小河流107条,集雨面积4000平方公里。可开发水利资源15.6万千瓦,现有发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为全国初级电气化县;爽岛民族风情旅游区、李济深故居和粤东会馆是桂东南的主要旅游景点;“古凤荔枝”、“沙头迟熟荔枝”、“倒水早熟沙田柚”闻名遐迩、“六堡茶”驰名中外。

交通状况

1985年,全县公路36条,通车里程577公里。此后对主要公路干线扩宽硬化。1991年修筑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

1998年建环城一级公路。2000年扩建梧(州)信(都)二级公路、苍(梧)岑(溪)二级公路。2001年,次开发全县公路104条,通车里程1201.39公里。其中干线公路9条,279.8公里;乡村公路95条,921.59公里。216个行政村有公路相通,占行政村总数89 %。营运汽车1120辆,其中货车954辆,年货运量128万吨,货运周转量19120万吨公里;客车166辆,年客运量41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2040万人公里;营运三轮摩托车550辆。2002年8月31日,苍(梧)郁(南)高速公路动工兴建。

县内大小河道全长914公里,可通航河道814公里,是大西南通往粤港澳的重要通道。民国时期80%以上的货物经苍梧出口。解放后由于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水路运输渐显衰落。2001年,全县有机动船205艘,25531载吨,1200客位,10937千瓦。年货运量90.6万吨,货运周转量18945万吨公里;客运量5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583万人公里。

全县交通方便,邮电通讯发达,水路溯江而上可直通桂、柳、邕,顺江而下可直达珠三角和粤港澳,陆路有207、321国道和南梧二级公路在境内经过,梧州飞机场与县城一水之隔,即将修建的桂梧和南苍高速公路在县城附近交汇。全县各镇村已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国内特快专递,十分便利。新建成的县城环城一级公路宽畅亮丽,县城防洪堤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外向型工业园区正加紧建设,投资60多亿元的梧州长洲水利枢纽即将上马,全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经济发展

近年来,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1%,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7.2%。2001年县内生产总值达到23.46亿元,财政收入1.51亿元。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农副产品丰富,尤以古凤荔枝、沙头迟熟荔枝、倒水早熟沙田袖、六堡茶出名,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具有较大规模的荔枝、沙田抽、龙眼、黄榄、玉桂、八角等经济林果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2001年荣获国家授予“八角之乡”和“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

工业基础较好,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有24家,其中中型企业3家,钛白粉、松香及深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九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1.4%,2001年达到21.23亿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九五”时期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了资金15亿元,进行公路、县城区防洪堤、农村电网改造、邮电通信、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小城镇等方面的建设,计划兴建的长洲水利枢纽、两广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洛湛铁路从县境通过。

苍梧,作为西部大开发区域最东南位置上的一个县,享受国家西部开发优惠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及沿海开放政策,全县人民正同心同德,抢抓机遇,按照“农业立县,工业立审,二元构建” 的战略构想和“5132”的工作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让千年古郡再造辉煌。

自然资源

农业:苍梧县是广西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全县耕地面积2.899万公顷。大坡、新地、龙圩、石桥等镇办有经济作物示范带,大坡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广西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之一,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苍梧农产品丰富,特色农产品众多,优质谷、六堡茶、古凤荔枝、沙头迟熟荔枝、早熟沙田柚、沙糖桔、无渣粉葛、爽岛生态鱼、大恩山地鸡、沙头瘦肉型猪等享有盛誉。

林业: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78560.5公顷,森林面积263524.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林木蓄积量799.8万立方米,是国内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和八大产脂县之一。木材、肉桂、松脂、八角和竹子是我县主要林产品。梧州市正在建设的“百亩八角长廊”大部分处于我县。我县曾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科技兴林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中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八角之乡”、“广西绿化模范县”等荣誉和称号。

水利: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07条,既有舟楫灌溉之利,又蕴藏着巨大水力资源。全县理论水力资源蕴藏量21.8万千瓦,可开发水电资源10.8万千瓦,境内现有已建、在建的电站31座,发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

矿产: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0多种。金属矿有有钛、金、铜、锌、铁、稀土、钼等,其中钛矿蕴藏量达900多万吨。非金属矿有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重晶石、大理石、石英石、硫矿等,其中花岗岩储量2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稀有金属和镁矿等。

苍梧县爽岛发电站

旅游景点

李济深故居

李济深故居座落在苍梧县大坡镇料神村。李济深是我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先生的故居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是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式建筑。1997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济深故居

2021年4月,苍梧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苍梧县位列第366名。

2020年11月,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苍梧县位列第75名。

2018年12月,苍梧县上榜广西2018年度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名单。

2018年8月,苍梧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1930年3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成立淮南煤矿局,局址设在九龙岗。次年,淮南煤矿局九龙岗东矿、西矿陆续投产。 1936年6月,田家庵至裕溪口的淮南铁路建成通车,随之成立的淮南铁路局局址也设在九龙岗。建国初期,九龙岗是淮南市的经济政治中心。 1949年1月18日大通获得解放时,在大通、九龙岗两地分别设立乡政府。同年11月改设为大通镇和九龙岗镇,隶属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 1950年设九龙岗小区。 1950年9月至1953年5月改属淮南市人民政府所辖。 1953年5月至1955年3月,撤销大通、九龙岗两镇,成立大通、九龙岗两区人民政府,直属淮南市人民政府。 1955年4月1日撤销大通、九龙岗两个科级的区,合并成立县级市辖大通区。下辖大通、九龙岗两个建城区和新设立的夏郢乡。 1956年,中共淮南市委和淮南矿务局机关从九龙岗迁址洞山。 1957年6月,为便于城区的管理,在九龙岗设立了街道办事处。 1958年成立淮丰公社。 1960年改淮丰乡。 1992年2月,大通区将原下辖的三乡两镇、两个街道办事处撤销,改成三镇一街道,原淮丰乡和九龙岗街道办事处合并组建新的九龙岗镇。下辖8个行政村(王楼、魏嘴、方岗、曹店、九龙岗、夏农、陈巷、夏菜)和15个居委会,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镇当时总人口31027人,非农业人口15727人,占总人口的50.7%。耕地1325.2公顷,居民及工矿用地424.90公顷,交通用地367.90公顷,水域257.0公顷,未利用土地255.2公顷。 1997年,面积33.5平方千米,人口3.3万,辖15个居委会,夏菜、陈巷、夏农、曹店、方岗、魏咀、九龙岗、王楼8个行政村。 2003年15个居民委员会合并为4个社区:红旗、路南、九街、崇文改为红旗社区;淮舜、淮路、舜耕、站南改为淮舜社区;重华、新市街、医院、矿北改为重华社区;新建、建设、前进改为新建社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06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