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出口鼓励政策的财政政策

鼓励出口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各种类型的出口补贴(ExportSubsidies)。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了降低本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出口补贴又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方式。 直接补贴是指出口商品时,政府直接给予本国出口商品以现金补贴。出口补贴主要是为了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增强本国出口商的积极性,扶持本国产业。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禁止对工业品出口进行直接补贴,因此这种形式主要存在于农产品贸易中。

出口鼓励政策的财政政策

美国和欧盟农产品出口量巨大,双方的农产品都大量过剩,需要到国外寻找市场。为了扩大出口,往往压低农产品出口价格,以增强商品的竞争力,更多地占领国外市场。但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般都对国内农产品市场采取保护措施,维持一个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国内市场价格,这样按较低价格出口农产品时,出口商就会发生亏损,而亏损的部分通常由国家直接给予出口商现金补贴来弥补。如1995年,美国和欧盟对出口小麦和玉米的补贴总额高达230亿美元。美国是通过由政府办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对农产品出口因国内外售价差异而遭受的损失,给予无偿的现金补偿。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一开始并非以出口补贴的形式实施,但从70年代以来,由于欧盟内部过高的支持价格造成了各国政府大量农产品库存积压:1985年末,欧共体各国共储存了78万吨牛肉,120万吨黄油,1200万吨小麦。为避免储存量的继续增长,欧盟转而使用出口补贴形式促进出口。但这种补贴后的出口却更压低了世界价格,也就更加大了欧盟内部对补贴的需求,加大了其财政负担——每年大约150亿美元的预算压力,此外,也增强了与美国的农产品贸易冲突。 间接补贴是指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上的优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是指政府对出口商品的原料进口税和其在国内生产及流转过程中已缴的国内税税款全部或部分地退还给出口商。出口退税有利于出口商降低销售成本和价格,提高竞争能力。出口退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出口商品没有在国内消费,因而不应和一般商品征收同样的国内税,甚至就不应征收国内税;其次,出口商在进口国可能会被征收各类国内税,因此如果出口国也征收国内税就可能造成重复征税。

出口退税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退还出口商品所用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进口税,因为这些进口货不是为了本国消费,而是通过改制、修理或加工以后再出口。例如,英国曾对进口人造纤维加工成衣服、台布等产品,在出口时退还人造纤维进口税。二是退还出口商品的各种国内税,包括销售税、消费税、增值税、盈利税等,以减轻出口商的业务负担。如欧共体市场对钢铁等产品的出口采用退还增值税的办法,巴西政府对出口工业品免征工业产品税和商品流通税。我国也一直采取出口退税制。

2、出口减税。出口减税是指政府对出口商品的生产和经营减免各种国内税和出口税。出口减税也是为帮助出口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它主要包括:(1)减免各种国内直接税和间接税;(2)免征出口税;(3)对出口收入实行减税,如新加坡、巴西、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都规定对出口收入大幅度减税,减税幅度有的高达90%。出口减税和出口退税不同,前者发生在出口商品的生产经营过程,而后者是发生在出口过程中或出口后的一段时期。相对来说,出口减税使出口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每一环节的生产投入下降,便利了资金周转,因而有利于出口商。

3、出口奖励。出口奖励是指政府对出口商按其出口业绩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其目的在于鼓励出口商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增加创汇能力。出口奖励一般采取现金奖励,也有外汇分红和出口奖励证等其他形式。外汇分红指政府从出口商的创汇收入中提取一定外汇奖励给出口商。出口奖励证是指政府对出口商颁发一种可以在市场上出售或凭以进口一定数量外国商品的证书。出口奖励一般是按出口商在一定时期内的总出口额或总创汇额的一定比例对出口商予以奖励,而不论出口商是盈是亏。

4、其他形式。间接的出口补贴目前发展得更为隐蔽和多样化。例如:政府对出口商品的国内运输减免收费或提供低价运输工具;通过允许加速折旧等措施来减税、免税,比如马来西亚规定出口值占其产值20%以上的出口企业实行加速折旧制度,以促进其扩大投资,实现设备和技术现代化;对出口产品的技术研究开发给予援助或政府直接组织有关研究工作;对出口产品开发国外市场提供补贴,如澳大利亚规定企业开发国外市场,尤其是新市场时,其费用的70%由政府提供,加拿大政府则为企业开发市场的经费提供50%的补贴等等。

说一说,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它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模式主要包括农户直接销售,多层中间商销售模式,以“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农户直接销售:是生产者通过农产品交易市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的销售方式,节省中间环节,但需农民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多层中间商销售模式:生产者通过各个中间商销售农产品,适用于农产品集中地区。

一、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模式

1、农户直接销售

指农产品生产者通过农产品交易市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即?农民+消费者?的销售方式。这种销售模式可以节省中间环节,获得比中间商参与更高的经济效益。但这种销售模式需要农民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存在供需失衡的风险。

2、多层中间商销售模式

农产品生产者通过中间商销售农产品的模式,即?农民批发商?的模式。这种销售模式主要适用于农产品相对集中的地区。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中间商往往会压低农产品的购买价格,从而降低农民的经济利润。同时,农民不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会造成生产盲目性,增加生产风险。

3、以?加工 + 销售?为主的农产品销售模式

指农产品生产者将农产品销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再由加工企业将农产品加工成其他商品销售的方式。这种销售模式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增值利润,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初级农产品是三无产品吗

1、初级农产品是不是三无产品

初级农产品视情况判断是否为三无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必须有中文厂名,中文厂址、电话、许可证号、产品标志、生产日期、中文产品说明书、如有必要时还需要有限定性或提示性说明等等,凡是缺少的均视为不合格产品。上述要求缺少其中之一,均可视为?三无产品?。

2、初级农产品营销对策

(1)优化完善产品品质

从育种改良、种植工艺、加工标准等方面对产品品质进行提升。

(2)产品结构性包装

产品的包装要和产品的优良品质相匹配,包装精美引人注目。

(3)开发多样化个性需求

根据自身产品特点,满足消费者的独特需求,获得更高收益。

(4)加大农产品渠道创新

利用发达的网络,开创新的销售渠道,更便捷高效地提供给消费者。

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一般要依靠土地才能进行.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跟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还具有以下两个不同特点:

(一)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水分、阳光和各种养料.不同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不同,各自要求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而形成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

(二)季节性和周期性 由于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有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同样,捕鱼、造林、畜牧等也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显著,可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方面简要说明如下:

(一)气候 光热、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因为太阳光热是植物物质形成的最基本因素,植物体的干物质(除去水分的物质)中90—95%是通过光合作用得来的,只有5—10%来自根部吸收的养分.所以农业生产的各种措施都在于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光热条件.各地纬度不同,作物的分布也不同.例如柑桔生长于亚热带,苹果生长于暖温带,甘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甜菜则生长于凉爽的中温带.热量条件通常是低纬优于高纬,纬度低,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高纬地区,无霜期短,热量不足,作物生长困难.除热量条件外,作物生长还必须有水分,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水分条件.过干和过湿都不利于作物生长.年降雨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世界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二)水源 光靠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因此需要灌溉.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雪水,便于修渠打井进行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反之,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农业生产就有很大困难.

(三)地形 世界各地的地形多种多样,直接、间接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例如,许多平原地区地势广阔平坦,土层深厚,不仅易于开垦大片耕地,便于生产操作,而且有利于实现水利化和机械化.丘陵、山地的缓坡也可修筑梯田,种植庄稼,但地块较小,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化也比较困难.但山区发展林业、牧业、副业的条件比较优越.其次,由于海拔不同,使热量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长期越短,因此,不同海拔,农作物的品种也不同.

我国山西北部五台山一带,海拔600到900米为河谷盆地,是玉米、高粱、棉花带;900到1200米为谷子、马铃薯、冬麦带;1200到1500米为谷子、马铃薯、莜麦带;1500米到2000米为高寒山区莜麦、马铃薯带;2000米以上则不能种植作物.但在西藏聂拉木县(北纬28°)海拔4700米处的阳坡还种植了青稞.这是因为那里日照强,成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处的农业生产.

(四)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各地土壤种类不同,适于生长不同的作物.肥沃的土壤,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世界各大洲的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多半是农业发达的地方.

此外,各种不同的作物常有不同的害虫破坏其生长,从而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因此,需要采用生物措施或及时施用农药,以消灭害虫.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国家或地方政府制订的各项政策、税收办法,限制或鼓励扩大种植面积,以及提高或压低农产品的价格等做法,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二)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与分布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或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这就要求农业提供商品粮及副食品.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这是因为城市人口每日需要大量这类产品,如果生产地距离城市较远,需要长距离运输,非但要增加成本,也容易使产品损耗或腐烂变质.但在交通运输业高度发达和冷藏设备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减弱.

(三)市场需要量 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影响很大.当市场上对一种农产品的需求增大时,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民就会设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者扩大种植面积.反过来,农民就会缩减某种产品的生产.

除去以上因素之外,不同的劳动力条件、各地的生产习惯等都影响着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改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即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以及科学育种、耕作、施肥方法的普遍使用.

在现代工业支援下,各种现代农业机械逐步代替了人力和畜力.现在,发达国家不仅拥有足够数量的农用拖拉机和动力,而且形成适合各自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从基本机械化发展到全面机械化.农作物的田间作业及农产品的运输、清选、烘干、入库的整个过程都使用机械.农业电气化也有很大发展,除生活用电外,电力还广泛应用于灌溉、脱粒、干燥、贮运、加工、挤奶、剪毛、饲料调剂等多种农牧作业.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也在向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方向发展.

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例如在遗传育种方面,杂交优势的利用,培育矮秆的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的高产良种,对于增产起了很大作用.美国在30年代,玉米每公顷产量只有1500千克,推广玉米杂交种后,现在平均每公顷玉米产量达6.750多千克.印度60年代推广以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绿色革命”,至1980年粮食产量翻了一番,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化肥成为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代替低效、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除草剂,给实行免耕法或少耕法创造了条件,既可节省能源,又可防止水土流失.现代化农业,就是科学化的农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专业化,首先是农业的区域专业化和农场经营的专业化.例如美国逐步形成的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乳酪带等农业专业化地带,出现了各种专业化的农场,进一步又把生产过程中的许多作业实行专业化,由专门的工业公司、商业公司、运输公司来承担.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农工商联合企业,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重新联系起来,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起了很大作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0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