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农村俗语“女孩一定要防三夫”,三夫指的什么?

农村俗语?女孩一定要防三夫?,三夫指的是姨父、姑父和姐夫。如下分析为什么古代农村会留下这样的俗语:

农村俗语“女孩一定要防三夫”,三夫指的什么?

古人可能为了提醒女性学会保护自己,避免谣传出流言蜚语,才流传出来这样的俗语,对于这样农村俗语的存在,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毕竟在现代这样的事件也会时有发生,只不过多数人并没有刻意地去关注这件事,但这样的现象却值得我们深思。

此现象的存在并不是提醒女孩这三夫有多可怕,更深层次是让大家认识到异性之间的关系,即便这种事情的存在就很残酷,但如果我们能够尽量防范就可以保护好自己,免受荒唐事情的干扰。

很多女孩在小时候不懂男女之分,只会下意识亲近有关系的人,然而已经长大的人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却依旧会做出过分的举动,因此农村俗语提醒女孩一定要防三夫,就是为了告诉女孩学会保护自己,并告诫女孩防人之心不可无,毕竟姨父、姑父和姐夫和你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难免不会有其他心思。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思,大家也心知肚明,毕竟此类话题已经逐渐进入到大家的视野当中,让更多女孩能够了解相关知识,避免走上歪路,同时这样的农村俗语存在,说明古人就有这样的防范意识,等到了现代不能因为开放的文化,就学不会保护自己。

身为女孩子一定要有对待异性的防范意识,不要认为有亲戚关系就安全了,更重要的是在这方面认识到男女之分,适当地和异性亲戚保持一定距离,才不会显得如此尴尬,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最后提醒大家尽量不要让女孩单独和三夫单独待在一起,这样女孩发生危险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同时身为父母应该从小给女孩科普相关知识,避免女孩因男女关系受到伤害。

初中文言文主谓倒装

1.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180个词及意思汇编(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

2.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总复习资料姓名( ) 班级(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适戍渔阳 通 , 意思: 。2、为天下唱 通 ,意思: 。

3、固以怪之矣 通 ,意思: 。4、将军身被坚执 通 ,意思: 。

5、故不错意也 通 ,意思: 。6、仓鹰击于殿上 通 ,意思: 。

7、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 , 意思: 。8、自董卓已来 通 ,意思: 。

9、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通 ,意思: 。二、解释以下多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苟 2、次(1)苟富贵 ( )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2)故不为苟得也 (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3、度 4、数(1)道不通,度已失期 ( ) (1)扶苏以数柬故 (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 (2)然数年恒不一见 ( )5、怜 6、就 (1)楚人怜之 ( ) (1)此人可就见 ( ) (2)可怜白发生 (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7、用 8、诚 (1)遂用猖獗 ( ) (1)此诚不可与争锋 ( ) (2)贤能为之用 ( ) (2)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9、所以 10、遗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11、将 12、间 (1)上使外将兵 ( )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2将军岂有意乎 ( )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3项燕为楚将 ( ) (3)在乎山水之间也 ( )13、然 14、者 (1)吴广以为然 ( )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 (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更有痴似相公者 ( ) (3)然足下卜之鬼乎 ( ) (3)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屋舍俨然 ( ) (4)陈涉者,阳城人也( )三、分析文言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1、卒中往往语 古: 今: 。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 今: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 今: 。

4、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 今: 5、长跪而谢之古: ,今: 。6、常跪而谢之 古: , 今: 。

7、凡三往 古: 今: 。8、遂用猖獗 古: , 今: 。

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 , 今: 。10、诚宜开张圣听 古: , 今: 。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 , 今: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 ,今: 。

13、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 今: 。14、临表涕零 古: , 今: 。

四、以下文言句子中加线的词都是有特殊的用法,请予以说明。1、陈胜王 名词作 意思为 。

2、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作 意思为 。3狐鸣呼日 名词作 意思为 。

4、皆指目陈胜 名词作 意思为 。5、忿恚尉 用法,使----- 。

6尉果笞广 名词作 ,意思为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作 ,意思为 。

8、轻寡人与? 形容词作 ,意思为 。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名词作 ,意思为 10、此皆良实 形容词作 ,意思为 。

五、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陈涉世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卜者知其旨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故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的意思。(1)或以为死,或以为 亡( )(2)、又间令吴广 之 次所旁丛祠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 。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填在横线上。(1)、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4、选段划线处细致地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自己的话回答。

答: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他具备哪些才能?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答: 。(二)、《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用 “ ”标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义停顿,只标一处。

3. 谁有初三语文文言文的复习资料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 词语解释 少时 年轻的时候 尝与人佣耕 曾经 辍耕之垄上 停止;去、往 怅恨 失望 苟富贵 如果 若为佣耕 你 太息 长叹 安知 怎么 适戍 强迫去守边。

适通谪 屯大泽乡 停驻 皆次当行 编次;当在征发之列 会天大雨 适逢 度已失期 估计;误期 乃谋曰 于是、就 亡亦死 逃走 等死 同样 吾闻二世少子也 听说 数谏故 屡次;缘故 上使外将兵 皇上;带领 今或闻无罪 有人 楚人怜之 爱戴 今诚以吾众 如果 为天下唱 通"倡",首发 以为然 对的 乃行卜 去、往 卜者知其指意 意图 足下事皆成 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 念鬼 考虑卜鬼的事 威众 威服众人 丹书帛曰 用朱砂;写 陈胜王 称王 所罾鱼腹 用网捕 得鱼腹中书 字条 固以怪之矣 本来;通"已"认为奇怪; 间令 暗使。间,私自,偷着 之次所旁丛祠中 往,到 旦日 第二天 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素爱人 向来 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屡次 令辱之 使 笞广 用鞭、杖或竹板打 陈胜佐之 帮助 并杀 一齐 召令徒属 号令;所属的人 公等 你们诸位 藉第令毋斩 即使、假若 宁有种乎 难道 诈称 假装 袒右 露出右臂 为坛而盟 筑;盟誓 蕲下 攻克 徇蕲以东 攻占 比至陈 等到 数万人 几 弗胜 不 豪杰 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会计 集会商议 身被坚执锐 亲自;通"披";紧握着;铁甲;武器 伐无道 攻打 诛暴秦 消灭 社稷 国家 刑其长吏 惩罚 句子翻译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固以怪之矣。 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关键问题 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迁 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词语解释 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易安陵 交换 其许寡人 答应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甚善 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这样 弗敢易 不;交换 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派;出使 故不错意也 所以;错通"措" 请广于君 扩充 逆寡人者 违背 轻寡人与 轻视 非若是也 像;这样 虽千里不敢易 即使 岂直五百里哉 难道;只,仅仅 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听说 布衣 平民 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 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庸夫之怒 平庸无能的人 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仓鹰 通"苍" 休祲 吉凶的征兆 若士必怒 如果 缟素 穿丧服 色挠 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之 道歉 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 句子翻译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 拿它来交换。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

4. 初三人教版文言文复习列表,请列出来

1.《论语》(19则)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5.出师表--诸葛亮

6.桃花源记--陶渊明

7.三峡--郦道元

8.杂说(四)--韩愈

9.陋室铭--刘禹锡

10.爱莲说--周敦颐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5.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6.愚公移山--列子

17.与朱元思书--吴均

18.口技--林嗣环

5.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有哪些

文言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这个貌似要选背《公输》《鱼我所欲也》这个 也要背样《庄子故事两则》《愚公移山》 诗词: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文言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这个貌似要选背《公输》《鱼我所欲也》这个 也要背样《庄子故事两则》《愚公移山》 诗词: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课外古诗词背诵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 骊山怀古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 咏喇叭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6. 初中全部文言文有哪些

一、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1、童趣(沈复)2、《论语》十则3、山市 蒲松龄4、《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5、咏雪6、陈太丘与友期7、寓言四则8、智子疑邻9、塞翁失马

二、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1、伤仲永 王安石2、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3、口技 林嗣环4、短文两篇5、夸父逐日6、共工怒触不周山7、狼 蒲松龄

三、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1、桃花源记 陶渊明2、短文两篇3、陋室铭(刘禹锡)4、爱莲说(周敦颐)5、核舟记 (魏学洢)6、大道之行也 (《礼记》)7、三峡(郦道元)8、短文两篇9、答谢中书书(陶弘景)10、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1、观潮 (周密)12、湖心亭看雪(张岱)

四、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1 、与朱元思书 吴均2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3 、马说 韩愈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5、小石潭记 柳宗元6、岳阳楼记 范仲淹7、醉翁亭记 欧阳修8、满井游记 袁宏道

五、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1、陈涉世家 司马迁2、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3 、隆中对 陈寿4、出师表 诸葛亮

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1、公输 《墨子》2、《孟子》两章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鱼我所欲也 《孟子》6、《庄子》故事两则7、惠子相梁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9、曹刿论战 《左传》10、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11、愚公移山 《列子》

扩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1. 文言文中的主谓倒装句初中

倒装句

1.主谓倒装

(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为了强调谓语,加强语气

(

2

)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

宾语前置

a.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其宾语可以提到谓语前面

(1)

古之人不余欺也。

(2)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

忌不自信。

b.

疑问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其宾语可以提到谓语前面

(1)

吾谁与归

(2)

子何恃而往

?

(3)

何以战

?

c.

用助词“之”“是”帮助宾语提前

(1)

何陋之有

(2)

宋何罪之有?

(3)

唯利是图

(4)

唯你是问

3.

定语后置

(

1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

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

1

)投以骨

(

2

)战于长勺

(

3

)祭以尉首

(4)

咨臣以当世之事

2. 人教版七八年级文言文中的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1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游山西村》

)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

.甚矣,汝之不惠

!

(

《愚公移山》

)

全句是

“汝之不惠甚矣”

,

位于前置,

表强调的意味,

可译为

“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

“你

太不聪明了”

3

.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

声音”

4

.近岸,卷石底以出。

(

《小石潭记》

)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

3. 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

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4. 初中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5. 初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 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 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6. 文言文主谓倒装句需要例句的~越多越好~帮忙翻译成现代汉语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0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