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有关“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
一、近年来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论断和新政策
(一)新论断
1、第一个重大论断,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
2004年1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
05年1号文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06年1号文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07年1号文件,发展现代农业
08年1号文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09年1号文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第二个重大论断,统筹城乡发展
3、第三个重大论断,多予,少取,放活
4、第四个重大论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5、第五个重大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第六个重大论断,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7、第七个重大论断,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新政策
三个公共调整,公共财政,设施等
三个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
四项补贴,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
其它补贴,农民购置家电补贴,农户繁母猪补贴
一个最低保护收购价。
两个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六小工程等)和社会事业(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培训等)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两个主要用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
二、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思想和部署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91年十三届八中全会召开
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
三、一号文件对今年农村工作安排
提出“一个首要任务”
“四项工作要求”
“五大有力举措”
体现了‘扩大内需,保增长,保稳定’的总要求。
主讲者:冯海发男,1957年生,中共党员,曾任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所所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1977年在乡宁县吉家原乡政府从事秘书工作。1978—1982年在西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上学。1994年任沈阳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1994年9月起在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所工作,曾任综合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1994年被辽宁省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中组部选拔“青年专家国情考察团”成员,并受到胡锦涛同志的接见。研究工作的主要领域为宏观经济等。除研究工作外,还有关领导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了农业部有关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有关材料、国务院有关领导在中央党校的报告及世界粮食日电视讲话等材料的起草;受聘担任青海、山西等省的经济发展顾问及一些市县和企业的发展顾问
2012年2月1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荆门召开三级干部大会,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农谷建设是省级战略,由荆门实施。中国农谷由小到大,由疏到熟的过程中,湖北日报和荆门日报的新闻宣传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方面,党报的宣传报道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批示,推动了战略的层层升级;另一方面,党报的权威解读和典型引导让广大读者和市民消除了杂音,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
巧妙设置议题,推动农谷战略层层升级
议程设置是媒体“把关人”角色的第一道线。在信息爆炸的传媒环境下,党报抛出一枚“魔弹”,率先打出“农谷”旗帜,成功设置议题。所谓议题,自然要“议”,热议当头,舆论场应运而生。党报在舆论场中发挥意见领袖的特有优势,引导舆论,采用大篇幅报道,层层解说,循序渐进,最终使“中国农谷”这一品牌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
“中国农谷”的概念起源于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2008年,屈家岭管理区提出了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意,并请华中科技大学知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已去世) 及弟子张建华等一班人组成课题组,帮助编制发展规划。课题组在编制《屈家岭管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的构想。2009年,《规划》通过了农业部专家评审组评审。2010年5月7日,获农业部同意,“中国农谷”正式成为屈家岭的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党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敏锐地洞察到“农谷”欲来的风波。《屈家岭·中国农谷启动》刊登在2010年5月9日的《湖北日报》上,这是省委机关报对“中国农谷”的首次报道。这是党报植入议题的第一步:把握传播信息的时效性和重要性。
孤掌难鸣。与此同时,当地主流媒体《荆门日报》派出记者走进屈家岭,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大功能区规划、项目发展方向、试水现代农业的优势特色,以及建设进展、招商引资成果实地采访报道。2010年7月22日至7月27日,《荆门日报》连续刊发《“中国农谷”的前世今生——探访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一组系列报道,掀起了屈家岭中国农谷宣传的第一个高潮。“农谷”这一概念也慢慢深入到广大读者和市民的脑海。《荆门日报》作为中共荆门市委机关报,对农谷开展了一系列不间断的报道,这说明,地方性媒体在选取议题时从受众层面出发,议题的接近性不容忽视:从心理上,“农谷”直接触及“三农”问题;从地理上,“农谷”立足荆门当地。议题接近受众,更容易建立共识,实现对话。
仅仅抓住时效性、重要性和接近性,议题还不足以形成冲击力,尤其是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稍纵即逝的三网融合环境下,要避免议题成为泡沫,持久地抓住公众眼球,还要给议题设置显著的标志。“农谷”的显著性标志体现在它所弘扬的“四个文化”上。2011年3月和6月 ,《荆门日报》又相继推出了反映屈家岭解放思想加快建设中国农谷,促进跨越发展的系列报道。2011年7月18日《湖北日报》经济视点版上刊发的 《沸腾的“农谷”——荆门屈家岭打造中国农谷观察》一文引起了省委书记李鸿忠的高度关注。李鸿忠书记作出批示:“农谷”已初显成效,但要取得更大的农业种植、品牌、城镇化的成效,这需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理念和商品文化、农业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等元素,加强总体策划,加强“推销彰显”,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文化成效。“四个文化”俨然成为“农谷”的显著性标志。至此,“农谷”议题基本形成。
2012年2月11日,李鸿忠书记再次亲临荆门,提出中国农谷建设是省级战略,由荆门实施。媒体的介入,特别是经过《湖北日报》、《荆门日报》的强势引导, 中国农谷终于由屈家岭管理区的一项地方发展规划,先是发展为荆门市的重大决策部署 ,进而上升为湖北省的省级战略。
全面解读中国农谷,用权威声音统一思想
中国农谷虽然一路升温,但有些人对中国农谷建设将信将疑,认为是炒作概念,不会真搞;有些人对中国农谷的概念和内涵一知半解,感觉神秘莫测。因此中国农谷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领导重视、群众漠视的苗头。怎么办?作为本地权威媒体,《荆门日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党报公信力服务政府决策高地。在引导“中国农谷”宣传、解读政策、服务群众等方面也迅速做出反应,做好农谷的品牌宣传及农谷建设的进行时报道,让广大市民感受到农谷真的来了,农谷触手可及。
(一)言论引导,先声夺人。在中国农谷的宣传上,《荆门日报》举起了言论这面旗,并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在“农谷”还在酝酿之中时,《荆门日报》就利用《象山笔谈》、《说长道短》等言论专栏以及主题评论适时进行引导。2012年2月三级干部大会后,《荆门日报》又抓住时机,推出了“贯彻落实三级干部大会精神,抢抓机遇奋力打造中国农谷”一组评论员文章,共10篇,评论就如何落实三级干部大会精神,推动中国农谷真抓实干进行了很好的“发言”。 这组报道为战略升级后的中国农谷建设提了神,鼓了劲。
(二)去塞求通,向导国民。为营造解放思想,创新创造创业区域环境,《荆门日报》自始就对屈家岭开展的中国农谷创新活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规划制定到项目洽谈,从园区开工到企业投产,从道路建设到水电增容,《荆门日报》不吝版面,在显要位置报足报充分,并且轮流派出骨干记者走进屈家岭管理区,采写了大量见闻式的报道。仅农谷大道建设,记者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间报道了近20次,向广大市民展现了农谷建设如火如荼的火热场景。这些动态进行时的报道营造了一轮又一轮声势,感染了读者,影响了市民。2011年9月,中国农谷日渐升温,争论也日益升级。面对此情此景,《荆门日报》适时策划了一组新闻述评:《机遇难得》、《优势何在》、《核心在变》、《关键在干》,还开展了“我为农谷做什么”的大讨论及县市区和部门领导访谈。这一系列的新闻策划对处于关键转折期的中国农谷来说,起到了去塞求通、引导有力的独特作用。
(三)背景设计,深化主题。背景报道在深度报道中尤为重要,媒体通过背景报道为受众答疑解惑。在新闻报道中,几乎每天都要提到农谷。受众第一次听到“中国农谷”,会觉得新鲜,也会在心里产生疑惑:什么是中国农谷?怎么建设中国农谷?中国农谷与我有什么关系? 面对市民的疑惑,党报有责任进行权威解读。
在做背景报道中,《荆门日报》首先想到“农谷”概念的始创者,作为农谷最有发言权的专家,其解释是最有说服力的。于是,《荆门日报》采访了张建华教授。2011年11月30日,《荆门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六顾荆门定“农谷”——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农谷”概念创立者之一张建华》的报道。报道一出,引起强烈反响。反响强烈的原因在于它从专家的角度还原了农谷来龙去脉,起到了正本清源,解疑释惑的作用。
在中国农谷升级为省级战略后,《荆门日报》又开设了中国农谷专栏专刊,系统介绍了美国硅谷、中国光谷以及纳帕酒谷在建“谷”方面的大胆创意、成功做法和经验启示,从实践层面深化了中国农谷的背景设计。
(荆门日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08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