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温州调查报告

◎ 地理环境

温州调查报告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全境介于北纬27度03分-28度36分、东经119度37分-121度18分之间。

全市陆域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87平方公里。

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现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泰顺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全市最高峰。东部平原地区,人工河道纵横交错。

主要水系有瓯江、飞云江、螯江,境内大小河流150余条。温州陆地海岸线长355公里,有岛屿436个。海岸线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

◎ 气候特征

温州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3-19.4摄氏度,1月份平均气温4.9-9.9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26.7-29.6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降水量在1113-2494毫米之间。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热带气旋,无霜期为241-326天。全年日照数在1442-2264小时之间。

◎ 自然资源

温州土壤肥沃,河流湖泊众多,海洋资源丰富,是江南“鱼米之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柑橘、茶叶、枇杷、杨梅、甘蔗等160余种。

海洋鱼类有带鱼、黄鱼、鳗鱼等370余种、贝类有430余种。沿海滩涂养殖面积达6.5万公顷,养殖蛏、蚶、虾、蟹、蛤等。用材林有松、杉、栎等280余种。

非金属矿产资源有明矾石、花岗石、石英石等,始终明矾石矿储量占全国储量及产品质量、花色品种均居全国前列。

温州港现有生产性泊位5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个,洞头、乐清湾等天然深水良港开发前景很好,可建20万吨级码头泊位10个。

温州以东近海大陆架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泰顺县乌岩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是浙南的绿色宝库。

◎综合实力

2006年温州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国民经济呈现“稳健运行。后劲增强、质量提高的特征”,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3位,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工业经济

我市深入实施工业发展“12345工程”,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项目推进年、标准厂房大建设等活动,加强工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品牌战略,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

至2006年末已拥有30多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32个中国驰名商标,32个中国名牌产品,136个国家免检产品,一大批浙江省著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16家企业集团跻身首页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农业经济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深入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继续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千百工程”和乡村康庄工程。预计全市新增省、市级示范村115个,2573个村实现垃圾统一收集,所有农户实现通电。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取得新成就,成功举办第二届农博会,进一步打响了温州优质农产品品牌。

全面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计划”,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8.94万人。不断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农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2006年,全市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1.3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后与上年基本持平。

温州,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境内名山秀水众多,风光旖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飞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乌岩岭、南麂岛;省级风景区有仙岩、瑶溪、泽雅、滨海玉苍山、洞头、寨寮溪、百丈漈等9处,还有茶山、岷岗、天柱寺等12个市级景区和11处县级景区。风景区陆域总面积达227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20%。全市还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省级森林公园。是太平洋西岸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

要把家乡建设好,首先要想群众之所想,为众人造福。如果是乡村,可以修好路解决群众出行问题,农田道路问题,公交通问题;居住区如果较集中,解决好路灯问题;解决好村内雨水、污水排放问题,比如沼气,太阳能;解决好住房以及环境问题;解决好幼儿入学问题。

解决好生活保障问题;兴办农业加工厂,解决农产品销售及就近上班就业问题;美化村内环境问题;最关键是让群众的收入稳定提高,老有所养,闲有所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和谐、美好的家乡。

扩展资料

规划发展目标

1、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重视传统手工业发展,主要是传统工艺生产制作,同时结合现代工艺,大力发展合理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手工业增长方式,提高手工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推行手工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现代手工业建设。

2、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使每个适龄劳动者掌握1-2种实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

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健全“依法治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农村计生工作新机制,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随着经济与产业的逐步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进村公路实施硬化,保证公路畅通,设置客运点,切实解决好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加强田间机耕路建设,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村供电保障能力,改造完善供电线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农村沼气使用率,积极开展节柴改灶、以电代柴、以煤代柴的推进工作。引进生态措施建设,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业产出率。

4、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防止污染事故,确保环境安全。

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禁止进行任何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对基本农田的环境污染。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保护生态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加强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严格制止破坏林木植被的非法狩猎活动。

5、人居环境发展目标

秉承以人为本、经济务实的设计理念,力求塑造结构清晰,环境优美,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居住环境,并从中提炼出代表性的建筑元素,由此凝练出特有的建筑风格,彰显其传统文化特色。

作为充满人情味的居住空间,村庄的规划应充分考虑人际间的沟通与交往。公共空间的设计都考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与便利性。

同时依循相关政策采取紧凑务实的建设方式,以能够适应当前农村生活要求与经济条件的庭院和集中高效的公共绿地来营造特定的居住氛围,使之能够留存传统农村聚落的有机生活脉络,并为之注入与现代相适应的环境因素。

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习俗,力求把多方面的需求和元素融合到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上,着力改善和提高该村居住建筑水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09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