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位于哪里
属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
杞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丰厚,历代名人辈出。古有商代名相伊尹,汉朝著名谋士郦食其,东汉洛阳令董宣和著名文学家蔡邕、蔡文姬等历史名流。近代有原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等知名人士。杞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现有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孔庙大成殿、抚辰楼、文昌祠、天帝、庙,水东烈士陵园等。
杞县的经度:114.8度,纬度:34.5度,地处豫东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年降水量722毫米,无霜期210~214天。
杞县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是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区,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是国家粮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县,属小麦、棉花、肉类、油料全国百强县,是国家瘦肉型猪、板山羊生产和出口基地县。近年来,杞县围绕兴县富民目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经比例已达到4∶6,复种指数达2.2。现已建成45万亩大蒜、25万亩辣椒、25万亩花生、6万亩菜花、4万亩芦笋和100万袋规模的香菇生产基地;建成23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24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培育了方圆制革公司、家家福面粉厂、联富食品厂等一大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十强县”。2000年,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了该县农产品“金杞牌”商标。大蒜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2002年5月,“金杞”牌大蒜经国家质检局审核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原产地标志认证的蒜类产品。2002年12月,经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鉴定,杞县“金杞”牌大蒜为无公害产品。2003年3月,“金杞牌“大蒜产品被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省技术监督局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2004年2月,杞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朝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杞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兴建的集研发、蒜种培育、深加工、销售、检测、示范带动于一体的杞县大蒜产业城即将开工建设!
“中国大蒜之乡”河南省杞县苏木乡简介
苏木乡位于杞县中部,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54889亩,辖42个自然村,分为27个村民委员会,166个村民小组,9306户,总人口43173人。北距县城12.5公里,豫04省道西接新郑机场仅70公里,东连京九铁路、商丘市区55公里,距古都开封40公里,朝杞地方铁路霸占乡而过,杞县至于镇公路纵贯南北。_
国际市场的“超市蒜”、“礼品蒜”大部分来源于苏木,大蒜交易市场内拥有店铺500余家,年成产量11万吨,交易额1.2亿元,成为全国大蒜四大集散地之一,“全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被誉为“大蒜之乡”。投资1800万元建造的30座冷库,可对2.8万吨大蒜进行保鲜储存,建成的22座蒜片加工厂可对2000吨大蒜进行深加工,年产优质蒜片500余吨。_
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沿豫04省道(S325)两侧开发已达2.5公里,厅堂、店铺、楼院、馆所鳞次栉比,街道宽敝。全国联网电话举目可见。高中档出租车呼之即来,从事大蒜经营、储存、中转、交易等经商活动的十分方便,是你理想的求财宝地。
2021年1月,第四批河南省食品安全达标县(市、区)名单出炉,杞县上榜。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杞县入选。
2020年6月,杞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鲁豫片区)。
2020年3月,杞县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19年3月,杞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杞县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8年8月,杞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05年,杞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89名。
开封菊花详细资料大全
河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启示
河南与江西同处中部地区,共同面临着加快发展、实现崛起的历史重任。分析河南的经济发展特征,学习河南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江西经济发展、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省情与优势
河南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约550公里,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因古为“豫州”,简称“豫”,又因古时豫州位于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称。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居第17位,但人均水平不及全国的1/4。河南以占全国1.7%的土地,养育着占全国7.5%的人口。河南的比较优势是:
1、地理区位:优越。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正处于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置适中。从政区位置来看,河南处于居中的位置。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内。从交通地位来看,河南一向是全国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东西联系的通道是黄河谷地,可以上溯关中,直达大西北和西亚地区,著名的丝绸之路向东延伸正是经过黄河谷地,现代重要的交通动脉第二条欧亚大陆桥(陇海线、兰新线)也是经过这个通道。南北之间的通道也是在山地与平原交界的地带开辟的,如古代著名的南襄通道,现代的京广线、京深高速公路等。加之京九、焦枝、陇海、新菏等铁路干线在境内纵横交织,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让河南具有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重要作用。
2、自然资源:丰富。①矿产资源。河南地层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找矿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省份之一。在河南境内已发现102种矿产,已探明储量有78种。储量居全国前8位的矿产达55种,钼、蓝晶石、珍珠岩、天然碱、铸型用砂等5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煤炭、石油、天然气、铝、金、银和水泥灰岩、耐火粘土、大理石等储量丰富。②旅游资源。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武术、太极拳)、根(寻根觅祖)、花(洛阳牡丹)是河南的旅游特色。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逾百万件,约占全国的1/8。洛阳、开封、安阳被誉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省内自然保护区23处,重点风景名胜区25处,鸡公山、嵩山、龙门、王屋山和云台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洛阳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③动、植物资源。境内陆栖脊椎动物400多种,为全国种数的1/5。高等植物有197科,36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包括木本、草本和菌类约800多种,分布遍及全省,如温县、沁阳、武涉的“生地、山药、牛夕、菊花”四大怀药,以及密县的金银花在国内享有独特的信誉。
3、基础设施:完善。①河南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和陇海铁路、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和连霍公路都交汇于此,目前已形成以铁路、公路为骨干,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交通体系。铁路方面,目前已形成“三纵四横”的铁路网,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中转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截至2004年底,全省地方铁路营运里程已达1439公里,居全国首位。公路方面,目前已形成十字型高速公路骨架。截至2004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758公里,居全国第9位。航空方面,目前已建成郑州、洛阳、南阳三个民用机场,开辟32条国内航线和不定期国际旅游包机,通航国内56个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每周航班560个,年吞吐量150万人次。②河南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截至2004年底,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25万户,居全国第5位;移动交换机用户1390.7万户,居全国第11位;互联网用户达到273.3万户,居全国第10位。通讯长途传输已经实现自动化,长途线路实现数字化,城乡电话交换机全部实现程控化和传输数据化,网络技术也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业务种类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二、发展成效
2004年,河南生产总值(GDP)达到8815亿元,居全国第5位;比重占全国的6.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为13.7%,是1997年以来最高增速,高出全国水平4.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为9470元,突破1000美元的重要关口,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50.5:31.9调整为18.7:51.2:30.1,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5%,表明传统的农业大省正向现代的工业大省加速迈进。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
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粮食产量达到4260万吨,占全国的9.1%,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691万吨,占全国的17.8%,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河南以建设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一是粮食生产初步形成优质化、区域化、规模化的格局。2004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超过2300万亩,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32%;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5个市的粮食产量占到全省的56%。二是棉花、油料、烟叶、蔬菜、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2004年全省棉花产量67万吨,占全国的10.5%;油料产量409万吨,占全国的13.4%;烟叶产量26万吨,占全国的12.1%;均稳居全国前三甲。三是畜牧养殖业发展尤为迅速,牧业产值、增加值等7项指标居全国首位。2004年全省生猪出栏5189万头,牛出栏672万头,羊出栏3952万只;肉类总产量643万吨,占全国的8.9%。
近年来,河南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战略,着力对40家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和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不仅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还培育出莲花味精、金象麦业、南阳天冠、漯河双汇、华英肉鸭、郑州花花牛、思念、三全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一大批农户脱贫致富。目前全省小麦加工转化能力超过1800万吨,肉类精深加工能力超过230多万吨,均居全国前列。漯河双汇集团产品种类达600多种,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华英集团肉鸭加工系列产品达200多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郑州花花牛日加工鲜奶能力超过500吨,也跻身全国乳品加工企业10强。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河南生产的火腿肠、味精、速冻食品、方便面等30多类优势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70%、44%、46%和25%。
2、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河南是一个工业大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3862亿元,占GDP比重为43.5%。河南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建立起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炭、电力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3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06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77亿元;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12家企业利润总额超5亿元;原煤、发电量、水泥、原油、钢的产量分别居全国第4位、第5位、第6位、第9位和第9位。与此同时,河南从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入手,着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业经济呈现速度快、效益好、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优化投资结构。天冠集团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安玻信益公司年产600万套大屏幕彩色玻壳生产线、河南轮胎年产200万套全钢子午胎、三门峡湖滨集团年产10万吨浓缩果汁、一拖年产4000台工程机械等项目建成投产,有力支撑河南工业的快速增长。二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永煤、安玻、许继、平煤、新飞、一拖、中原大化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国有股减持、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这些企业(集团)成为河南工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河南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目前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彩色玻壳的销量占全国的70%,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是中国最大农机制造企业,大型拖拉机的销量占全国的40%,平顶山神马帘子布集团是中国最大帘子布生产企业,帘子布的销量占全国的35%,周口莲花味精公司产量居亚洲第一位,长城铝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企业之一。在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名单中,河南的“安彩”玻壳、“双汇”火腿肠、“莲花”味精、“新飞”冰箱和冰柜、“金星”啤酒、“宇通”客车、“少林”客车、“正星”加油机等13个品牌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3、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
一是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建设。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作出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的决定。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9个城市的土地面积占河南的35%,人口占河南的40%,经济总量占河南的56%。在加快构建城市间快速交通体系的基础上,河南全力抓好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建设,大力发展电力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食品、化学和新型建材工业等优势产业,使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在发展各自产业优势的过程中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努力成为河南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型经济区。2004年,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实现工业增加值1452.4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4%,比上年增长24.6%,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5.2个百分点。其中,郑州市增长23.7%,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为16.0%;洛阳市增长31.8%,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为13.7%;焦作市增长33.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为10.1%。二是充分发挥自身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城市经济带的建设。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濮阳三市充分发挥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已逐步建成河南重要的钢铁、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豫西地区的三门峡市充分发挥矿产、林果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已逐步建成河南重要的煤化工、黄金生产加工、铝工业和林果业生产加工基地。豫西南地区的南阳市充分发挥自身基础,已逐步建成中药生产、纺织基地和以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带。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市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食品、纺织、制药等产业,逐步建成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和生猪、肉牛、肉羊、油料生产加工基地。
4、东引西进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
河南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认真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一是大力实施“东引西进”战略,豫粤、豫沪经贸合作逐步深入,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面向西部地区,成功举办河南产品兰州展销会、乌鲁木齐贸易洽谈会、广西投资洽谈会等一系列经贸展销活动,扩大河南产品西部市场的占有率。一些优势企业开始在西部地区实施企业并购或设点办厂。二是大力实施鼓励出口的政策,外贸出口高速增长。2004年全省外贸出口总额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1%。出口商品结构更趋优化,2004年初级产品出口占10.5%,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占89.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升2.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正在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出口商品市场向多元化发展,对美国、香港、欧盟、韩国、日本和东盟等6个传统国家(地区)出口仅增长39.2%,而新兴出口商品市场增势强劲,对新加坡出口增长144.4%,对加拿大出口增长98.2%,对荷兰出口增长80.8%,对墨西哥出口增长51.1%。三是大力实施全方位、多渠道的招商政策,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2004年全省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78个,比上年增长48.0%;合同外资金额20.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7%。日立、东芝、菲利浦、普尔斯马特、里昂水务、德国MAN(曼公司)等24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相继落户中原。四是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迅猛增长。2004年全省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5.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5%;完成营业额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1%。一批企业也已经开始采用战略协作、贴牌生产等手段,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50多家河南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办厂。
三、几点启示
在对河南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河南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做法可供我省借鉴,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1、以发展昌九工业走廊为重点,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中的增长极。近年,河南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中心,以洛阳为次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城市为结点。面积5.9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万,GDP占全省约56%。)、实施中原崛起战略,这对打造河南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承接东部乃至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提高在中部崛起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1992年我省开始实施的“昌九工业走廊”战略,在充分发挥南昌的综合优势和九江的临江优势基础上,对内有利于形成大十字产业布局,对外通过参与沿江开发,能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和全球化。当前,应以建设昌九工业走廊为重点,加快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进程,力促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
2、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提高农业增长效益和后劲。产业化是河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在三全、思念、双汇等食品企业的起步阶段,河南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如今,这些成长壮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已经是河南农业增长和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江西作为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省份,目前缺乏河南这样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食品加工企业,要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民的观念,精心挑选具有国际、国内比较优势和对省内辐射带动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予以支持。
3、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线,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产业支撑体系。
河南各城市的产业特色鲜明,互补性强。郑州是南北东西大通道的交会点,综合优势较好;洛阳是我国制造业基地;开封是历史名城;许昌有电力设备、烟草、金刚石等优势产业;漯河的食品、纺织、造纸有名;平顶山以煤炭、机械、电力支柱产业见长;新乡的纺织、电子、电器;焦作的化工、能源工业和汽车零部件;济源的电力和铝工业,等等,构成了河南比较完整和比较发达产业体系。
南昌要提升制造业的地位;九江要积极发展要重化工业;新余、萍乡、鹰潭,要把现有的黑色和有色冶金基地做大、做强;上饶、赣州、抚州要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宜春、吉安要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发展加工制造业;景德镇要在陶瓷产业化上重振雄风,并加快汽车、航空、压缩机等制造业发展。需从三方面加强:一是加快对国有经济的改组改造步伐,实现快速做强做大的目标。在一些重要领域要变被动改革为主动改革,加快改革进程,要推进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实施更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二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三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争取国家有更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布局江西。
4、以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为动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双汇用先进技术塑造“放心肉”形象,赢得民心,赢得市场,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安彩集团凭技术领先,玻壳生产规模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6%,并有三分之一的产品出口,去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障。我省应重点支持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中介体系。要集中精力,争取在光电子、中成药、数显产业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业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增强六大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并发展起一批先导产业。
开封菊花,河南省开封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开封市地处黄淮平原,土质以两合土、沙壤土为主。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湿润系数0.7-1.0,年降水量634毫米,无霜期187天,夏秋以东南风为主,冬春以东北风为主。北临黄河,地下水资源丰富,气候土壤条件适宜菊花生长。开封菊花品种多样、造型丰富,株型丰满匀称,花头整齐、花朵均匀、叶子深绿肥厚、花色姹紫嫣红、花姿千姿百态。开封菊花具有生产健壮无病虫害、株型均匀一致、花大色艳、品种丰富。
2009年07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开封菊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开封菊花 产地名称 :河南省开封市 品质特点 :品种多样、造型丰富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2009年第1236号公告 批准时间 :2009年07月14日 产品特点,产地环境,历史渊源,生产情况,产品荣誉,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质量技术要求, 产品特点 综述 开封菊花品种多样、造型丰富,株型丰满匀称,花头整齐、花朵均匀、叶子深绿肥厚、花色姹紫嫣红、花姿千姿百态。嫁接、盘压、激素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菊花整株生产健壮、高度一致、无病虫害。另外光控的套用更使得菊花打破了秋菊的命运,一年四季均可开放。综上所述,开封菊花具有生产健壮无病虫害、株型均匀一致、花大色艳、品种丰富、耐运输、花期长、造型丰富逼真的显著品质特征。 传统品种 开封菊花经过1000多年的延续和发展,由早期的只有**品种,发展到红色、**、白色、紫色、绿色和复色等各种颜色花型各异的品种,其中也包括了很多优良的传统品种。中国传统菊花的特点表现色彩丰富,姹紫嫣红,花型繁多,千姿百态。 引进品种 “岸的赤星”该品种是日本国户田市 *** 赠送的菊花品种之一,花为复色,舌状花基部为橙**向外渐变为**,管珠型,中细管瓣,尖端花瓣弯曲呈环球状,花轮特大,盛开时最大花径近50厘米,花期较早,10月下旬盛开,适合培育独本菊、多头菊、大立菊、小立菊。 新品种 “汴梁绿翠”,该品种为绿色、针管状,在深秋季节,万木萧疏,群芳凋谢,“汴梁绿翠”却能展现出在初春时节才能看到的娇嫩绿翠。 由“紫螃蟹”和“紫绣球”作为亲本杂交而得到的一代优良品种“汴梁紫禹”,不仅株型低矮,抗倒伏能力强,且花大色正,适应能力强,无须过于精细的管理,可大批量生产,适用于植物布展大色块拼图使用。 开封菊花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菊花种植区地处黄淮平原,地质结构为第四纪沉降地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80米以下。土质以两合土、沙壤土为主,约占75%,风沙土、盐碱土约占11%,pH值在7-8之间,土壤肥沃,西北部多沙丘。 文水情况 菊花种植地区均含有丰富的地下水,且水位较浅。由于引黄灌溉渠从西郊乡经过,所以此处供排水比较方便。 气候情况 开封市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气压:107.51千帕;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3.24℃,元月份平均气温-0.5℃,7月份平均气温27.1℃;风向:NEN频率12.75%,N频率12.04%,SSW.S频率9.97%,C频率100.85%,平均风速4.5米/秒,风压35千克/平方米;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634.9毫米,最大降水量260毫米,元月份降水量7.5毫米,七月份降水量156.5毫米;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925.3毫米,元月份平均蒸发量62.1毫米,六月份平均蒸发量331.5毫米;湿度:绝对湿度1.98毫米,相对湿度79%;最大冻土层深度:29厘米;最大积雪厚度:35厘米,最大积雪压力:20千克/平方米;沙暴日数(平均)9.3天,雷暴日数(平均)23天。 开封菊花 历史渊源 开封地处中原,气候和土壤条件都十分适宜菊花生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菊花种植,唐代随着开封的复兴,菊花已经被广泛种植和观赏。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菊花种植和观赏进入鼎盛时期,无论是品种和数量还是栽培技艺,都有了很大突破。菊花在开封经过千百年的栽培,开封菊花品种已达1500余种,栽培技艺水平日益提高。 1983年5月开封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命名菊花为开封市花,并确定每年举办菊花花会。开封已经举办了25届菊花花会,菊会也又市级花会转向了省级花会,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开封赏菊。 1984年,开封市同日本国户田市缔结友好城市,日本国户田市 *** 代表团开封访问时作为礼品将几十个菊花品种赠送给开封市人民,丰富了开封菊花的品种资源,使开封成为引进菊花品种的中心。 1997年,开封无线电厂花师王兰亭,在厂里的菊花圃里,发现了在一株多头菊“金龙腾云”的花朵里有一枝变异成正**的花,将变异花从根上分了出来,经过二年的养护管理,使这一芽变的新品种保存了下来,并进行了推广,通过专家鉴定,认定其为新品种并取名“汴梁腾云”。 开封菊花 生产情况 2003年,开封市有菊花基地近千亩。各公园、苗圃、单位也培育了大量菊花,每年养植盆栽菊花300多万盆,旅游业和旅游相关产业每年都收入十几亿元。 2009年,开封市菊花种植总面积166.7公顷,产地面积100公顷。 2017年,开封菊花种植面积3000亩,总数500多万盆,初步形成了菊花种植、观赏、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开封菊农由1988年的不足300户增加到目前的6000多户,全市菊花年产值达到1.3亿元,带动6000多户农民致富。 产品荣誉 1989年,杭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菊花品种展览中心,开封市参评的案头菊引进品种“岸的赤星”茯得了金奖。 1999年,昆明世博会中,开封菊花一举夺得大奖2个、金奖11个、银奖8个、铜奖2个。 2000年,开封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中国土特名产年鉴》收录为“菊花之乡”。 2001年,南京、中山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菊花品种展览中“汴梁腾云”获得了两项银奖。 2009年07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开封菊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开封菊花产于河南省开封市境内,主要分布在南郊乡、西郊乡和龙亭区等。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7′-114°27′,北纬34°45′-34°48′。 质量技术要求 生产技术 (1)产地选择和特殊内容规定:菊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种植最好选择在肥沃的壤土区域,由于菊花忌涝,所以地势要高且排水良好。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菊花的种植形式很多,根据不同的形式,品种选择也有不同,一般来说,盆栽菊如五头、九头菊等采用花大色艳、容易管理的秋菊品种(唐宇金秋、汴梁紫玉、春日见山);造型菊则采用生长快、耐修剪易绑扎的悬崖菊品种。 (3)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 ①扦插繁殖:菊花的繁殖和栽培有多种方式,一般以扦插繁殖为主。本次实验是为了使秋菊在8月初开花,因此在头一年的6月中旬选取健壮、开花整齐的母株,当其根部的脚芽长到5-8厘米时剪下,脚芽上留3-5片展开叶,其余摘除,将脚芽的1/3扦插在煮土中,盆插、床插、地插都可以.但要背风。如果用盆插,盆底铺3.3厘米左右厚(约盆高1/3)的马粪、人粪、羊粪腐熟后拌成的培养土,其上部铺一层约6.6厘米厚的素土,待平整后可把插穗按求插好,并浇足水放置在半荫处,保持盆土湿润。土温最低10℃,室温最低15℃,1周以后放在阳光充足温度较高的地方,若保持15℃,20-30天以后就可发根。 ②裁培管理: A、培养土的配制:培养菊花的培养土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一般要求在前一年的秋季就着手准备,比例一般为:腐叶土20%,发酵过的马粪20%,发酵的羊粪20%(用经过发酵的大粪干代替羊粪最好),背风沙土40%,再加人少量的石灰、骨粉等。 B、上盆:脚芽扦插约3个月左右即扦插苗有4条以上根时,可分苗上盆。本实验在头一年9月中旬上16.5厘米盆。上盆时,在花盆底部垫好碎瓦片,然后稍加些培养土,将菊苗种在盆中扶正,根要舒展开,然后再装人营养土按实,使土与盆口保持2-3厘米的距离、每盆栽一棵。初上盆的菊苗要浇透水,置于荫处,防日晒,4-5天后放置阳光充足的地方。 C、换盆:头一年10月底,将菊苗换栽到26厘米盆中、盆底填一些腐熟的肥土,以增强其养分。换盆以后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土温10-15℃,最好晚间补3-5小时的光照,以免形成花蕾。若条件不足,见花蕾就要摘掉。 D、浇水:浇水是养菊的关键。菊花性喜湿润,但忌积水。浇水不足影响生长发育,浇水过多,使枝叶徒长或烂根死亡。嫩芽扦插以后,头一水要浇透,以后每隔3-4天浇1次,水要浇足、浇透,1周后每天傍晚浇1次,出根后,水量可酌情减少,一般2天浇1次,保持湿润为好。 盆及换盆以后,头一水也要浇透。以后坚持不干不浇,干要浇足的原则。浇水时间应尽量在每天上午8~9时为宜,孕蕾露色以后,便不再浇水,以免花腐烂。 E、施肥:菊花性喜肥沃,在栽培过程中,必须重视土质肥力的程度加施肥料。生长期以氮肥为主,孕蕾前适当增加磷肥。施肥的次数和用量,视菊花的生长情况而定,应坚持薄肥多施的原则。 扦插至上盆时,靠盆土的养分基本能满足幼苗的生长需要,因此,一般不需施肥。若小苗长势较弱或叶片发黄,可把豆饼、马蹄片、大粪等腐熟后加入少量硫酸亚铁追施液肥。 换到高26厘米盆时,最好用发酵后的大粪干、马粪或发酵的羊粪、豆饼,每盆0.5公斤作底肥,表层用培养土。此时菊苗生长旺盛,视生长情况隔15天施肥1次。若缺肥时,应及时追肥,一般用发酵过的大粪水、豆饼水即可,浓度为5:1,加少许硫酸亚铁。 在花芽分化至绽蕾期间养分要充足,一般每10天施肥1次,肥水的浓度逐渐增加,主要是在根外和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台液肥,也可交替进行。 F、摘心:翌年的4月中旬,即距离开花前100天左右,将菊花全部摘心,留到6.6-9.9厘米长(4-5片叶)随后将下部叶腋间产生的侧芽全部摘除,只留顶端的2个芽,以后再视生长情况摘除弱的,保留强壮的侧芽,直到现蕾时,只留顶端一个肥大的花蕾。 G、立支拄:枝条长大后,常易倒伏,应于5月中旬当植株长到20-30厘米高时,在菊杆旁边支立柱,支柱用60-70厘米长细竹竿,用细线把细竹竿与菊绑在一起,起支柱作用。 H、松土与除芽:盆栽菊花常有杂草丛生,影响菊花生长,必须及时除掉。一般除草与松土结合,半月1次,最好在施肥前或太雨后进行。 I、矮化:生长过程中可用激素控制菊的高度。自菊花扦插成根后,每10天喷一次矮壮素,至现蕾不喷。注意打头疏蕾,能将菊株的高度控制在30-50厘米之间浓度,依品种不同而定,太多数在500-1000PPM。 (4)产品收获、屠宰、捕捞及产后处理的规定:由于开封生产的菊花多大为盆花,这样就要求在运输前3天将其浇透水,以保证在运输工程中有充足的水分维持,如遇炎热天气可在装好的车厢内喷水,保持湿度。到达运货地点后,马上浇水并搭建荫棚遮阴,助其加快恢复。 (5)生产记录要求:在整个生产工程中,要做好天气记录,特别要注意每天的日照时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也应该计入在内。 包装标示相关规定 菊花盆花分为案头菊、独头菊、五头菊、九头菊、十六头菊、悬崖菊、盆景菊、各类造型菊。在运输前应该先把花头用报纸包好,防止运输中损坏,炎热时可在车厢内洒些水保持湿度。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封菊花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1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