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营销有什么作用
1、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如下:战略定位不准、消费者教育不力、品牌意识不强、标准化程度不高、安全保障不够、产业链不全。
2、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问题的对策:优化产品定位、做好消费者教育、抓好品牌化拓展、重视标准化建设、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产业链。特色农产品营销是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它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也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事,因此,搞好新时期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问题一:中国农业农作物品质优良的自然条件 土壤 光照 水源
问题二:东北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有哪些? 东北大米品质优良是因黑土地经寒冷的气候下,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富含天然氮磷钾等有机质、土层结构性好、土质疏松、保水性特别强,进化成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重要的是一年只收一次,少旱少涝。
问题三:青藏地区农作物为什么品质优良。 海拔高,光合作用强,空气质量好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问题四:青海蚕豆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青海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蚕豆籽粒大而饱满;深居内陆降水少,光照强,蚕豆颜色鲜艳;高原山地广布,低温天气长,病虫害少,农药残留少;气候凉爽,蚕豆生长期长,有机质积累多,品质优良。
前景: 蚕豆是青海传统的农作物,主产区海拔1100米-3200米,年均气温0.6摄氏度,属冷凉性气候。但阳光照射充足,全年日照时间2568-2931小时,昼夜温差大,最适宜蚕豆生长。故这里的蚕豆籽粒饱满,大粒型多,病虫害少,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豆类虫蛀的生长区,深受国内外市场的亲睐,尤其日本市场,年进口蚕豆量中青海蚕豆占50%,而且在逐年增加。
青海适合蚕豆生长的气候条件:
青海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 2580―2701小时,光能资源丰富。降水量少而集中,蒸发量大,年降水量为320.6-533.4毫米,其中4-9月的降水量为292.4-462.9毫米。气候凉爽,年平均气温2.8℃。雨热同季,无霜期100天--180天,适宜蚕豆的生长发育。
青海适合蚕豆的水资源条件:
青海蚕豆种植分布在湟水流域和黄河流域及支流两岸,灌溉用水为湟水及其支流、黄河、恰卜恰河等河流的地表水。有效灌溉面积占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 31%,可满足优质蚕豆的生长。
问题五: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因素。采取哪些途径和具体措施实现高产优质 哈哈哈哈,二熊
问题六:又死机了,我要死拉,救命啊!!!!!!! 10分 好像是硬盘有问题了噢.检测一下硬盘吧.
或者是这个游戏和你机器里的某些软件冲突.
问题七:以麦,玉,豆,稻任一作物为例,分析提高其产量潜力的因素,有何对策,应采取的措施 本文对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的途径做了详细分析与讨论。作物的品质的内因是遗传因素;外因主要有:地理条件、季节条件、温光条件、水分条件、营养条件。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有:一、通过育种手段改善品质形成的遗传因素,培育优良新品种;二、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为优质产品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与之相应对措施,以保证作物的品质。关键词:影响、品质、因素、提高、途径作物品质(cropquality)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作物品质的评价标准,即所要求的品质内容因产品用途而异。作为食用的产品,其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更重要,作为衣着原料的产品,其纤维品质是人们所重视的。评价作物产品品质,一般采用两种指标,一是化学成分,以及有害物质如化学农药、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等;二是物理指标,如产品的形状、大小、滋味、香气、色泽、种皮厚薄、整齐度、纤维长度和强度等。作物品质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产品的经济价值高低,而且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因此,分析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途径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1.1遗传因素作物产品品质性状,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食味和蒸煮品质等,一般受遗传基因的控制;例如稻米香味(受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籽粒长度、垩白率等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受主效基因和多基因的控制,正因为如此,作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产品品质的差异;另一方面作物品种性状在遗传上一般都是数量性状,就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了。1.2环境因素1.2.1地理条件禾谷类作物籽粒(小麦、水稻、玉米、大麦、黑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提高;而大豆是南高北低;同时小麦的2蛋白质含量随纬度或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低、雨量少、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分的合成。因此,地理条件严重影响着作物的品质。1.2.2季节条件季节不同,产品品质差异较大,如南京的早稻和晚稻相比,一般是早稻的米质较差。1.2.3温光条件温度适宜有利于作物品质形成,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的提高,籽粒蛋白质有所增加,研究表明:小麦在20-25℃条件下,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最高;水稻籽粒成熟期间的温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当烟草成熟时,若在24-25℃昼夜平均温度下,持续30天左右,有利于提高烟草叶的品质。由于光合作用是形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一般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产品糖分、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1.2.4水分条件作物品质的形成期大多处于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因此需水量多、耗水量大。如果此时遭遇干旱或渍水,一般都会明显降低品质。水分不足不仅会影响外观品质,也会影响内在品质。水分过多则会抑制根系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物质积累和代谢,降低品质。对于不同的作物或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水分对其品质的影响是不同的。无论是降雨量还是土壤水分的增加,蛋白质含量都有所降低;水分、温度、施肥不同时,也会影响到油料作物油分的含量和成分;当然,土壤水分含量、矿质营养以及光照、种植密度均影响作物的品质。而麻类作物生长期间水分充分供应,可促进形成品质优良的韧皮纤维,防止木质化。1.2.5营养条件1.2.5.1大量元素对作物品质的影响一般来说,就肥料而言,氮肥能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当氮磷钾配合时、产量和蛋白质均明显增加;氮肥用量高,油分中饱和脂肪酸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减少......>>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客观规律,针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点,主要确立了七项基本制度。分别是:
——政府统一领导、农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其他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强制实施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依法制定和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监督实施;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禁止销售。
——防止因农产品产地污染而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产地管理制度。
——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管理制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评估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发布制度。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
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七项基本制度的具体内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都有明确规定。这些法定基本制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要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就能够得到保障。希望农民吉民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1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