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是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各国的国计民生,也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全,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去了解吧。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粮大国,近年来,每年生产5亿多吨粮食。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美国农业高度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年产粮食5亿吨左右,是世界粮食生产第二大国。美国的粮食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年出口量约1.5亿吨。
印度也是世界产粮大国之一,年产粮食约2.3亿吨。印度是人口大国,其生产的粮食基本用于国内消费。
巴西2009年粮食产量达1.41亿吨,是世界产粮大国之一。巴西是世界第二大大豆出口国,第三大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位居世界前五位。
俄罗斯也是世界产粮大国,2008年粮食产量近1.1亿吨。2009年,俄罗斯粮食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
乌克兰是世界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2009年粮食总产量为4600万吨,出口量超过2100万吨,与俄罗斯并列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
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小麦、大麦年产量超过2800万吨,出口达1860多万吨。
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之一,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2010万吨,其中约1000万吨用于出口。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国。食品加工业是法国获取外汇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出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另外,加拿大也是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南美的粮食生产大国除巴西外还有阿根廷。
粮食储存过程中水分对其的影响
粮食收获后的水分含量无论对其商用或种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想的粮食含水量是将粮食干燥至储粮微生物生长的临界点附近,在这一水分条件下,可以保障粮食的储藏安全,最大限度地维持粮食的新鲜度和食用品质,同时也可最大限度地维持粮食的发芽率和种用品质。水分与温度都是影响粮食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但二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在粮食水分含量底时,温度对呼吸的影响很小;当粮食水分增高,温度所引起的呼吸强度变化非常激烈。根据实验,水分仪为18%?23%的粮食在50?55?C温度下,呼吸急剧上升后骤然减弱。但水分为14%?16%的粮食在同样温度下经过几昼夜,呼吸能力几乎没有变化。同样,在温度较低时,水分对呼吸影响较小,在低温时,水分较高的粮食也能安全储藏。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很低,含水20%的小麦也可以作短期储藏;而夏季粮温升高,安全水分应保持为13%?14.5%;北京大米度夏的安全水分为13.5%,而在气温较高的上海就必须控制安全水分在12.0%以下。显然粮食的储藏稳定性受到温度和水分的综合影响,只要粮食水分和温度控制好后,完全可以抑制霉菌、螨类和昆虫的生长,避免对储粮造成危害。粮食水分检测对粮食的收购、运输、储存、加工、贸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粮食日
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缩写为WFD),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世界粮食纪念日,是在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旨在提醒人们关注第三世界国家长期存在的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我国国家粮食局将在当天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
分析: 美国是一个工业大国,也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生产的大豆、小麦、玉米、乳肉等居世界前列,天然橡胶、可可、咖啡等需要进口;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美国的农业具有生产过程的全部机械化和地区生产的专门化两大特点. 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其最大城市是纽约;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但由于其热带面积狭小,需大量进口天然橡胶、可可、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美国居民以白种人为主;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美国的工农业生产及城市概况,解题时让学生牢记美国是一个工业大国,也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是美国。
美国有许多平原地区,还有农场,而平原是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种植粮食的,所以美国种植的粮食也是比较多的,这些粮食在自己的国家内卖不出去多少,所以就只能出口到全球,美国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粮食出口全球第一的国家。
除了美国,俄罗斯也是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俄罗斯拥有广阔的耕地、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俄罗斯的很多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等都实现了自己自足,并成为了重要的粮食出口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37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