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在“三农”问题实行的政策
1.苏联经济政策:命题意旨主要体现在以史为鉴,如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 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2.中国的经济政策,侧重于考:一是关于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和影响;二是探索中的成功和失误;三,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3.从题型看,各类题型都有,2007年主观题比例较以往大,如2007年江苏卷八大路线题、四川卷中苏经济模式比较、广东卷农业集体化题、海南卷1953-1985经济发展数据题,均有涉及。2007年涉及本专题有9道,其中2007年四川文综和广东历史单科的高考卷出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主观题, 选择了与时政热点密切联系的三农问题与工业化问题。围绕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内容出现的主观题较多。今后命题仍有较大空间。 解读十七大三农政策十七大报告共分十二个部分,其中八个部分都涉及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直接与“三农”问题相关的内容有多处, 明确指出,三农问题,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问题客观,分析深入,针对性很强,建议认真解读。 新课程要求 基本要求: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总结斯大林模式在实践的经验教训。 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概况和后果;懂得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并形成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认识;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发展要求: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知道八字方针的及其作用; 阅读内容:农业集体化;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设计意图:本专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较强的史鉴功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在中外文明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是历年高考密集区域.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以某一农业政策的探索入手,理清农业政策的演变历程,联系各政策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以理清各阶段的基本特征,做到客观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通过中苏横向比较及各时期不同政策演变纵向比较分析,揭示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中获得发展经济的有益启示,体现历史古为今用的功能。同时从中苏两国的三农政策的实践效果及存在问题或现状,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支持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长远利益来看,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从而,使学生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全面看待三农政策,体会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长期性和艰难性,感受中外改革家的伟大气魄;懂得今日稳定发展局面的来之不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苏(俄)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三农政策:内容、背景、成就、意义及与工业化政策的联系。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分析农业集体化政策实行折射出的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及经验教训;简述新中国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历程,并以现代的眼光分析原因,分析取得重大成就和遭受曲折的原因,总结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图(表)文等形式的材料设置新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解读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筛选、整理、解析,使学生大致了解近几年高考侧重点,养成复习工作要既全面又有重点,做答讲究方法技巧的良好习惯。 通过对农业政策演变历程得失总结,使学生学会归纳分析经济建设中经验教训,并学会知识迁移,也能多角度地分析其他现代化经济模式。同时,透过农业政策
“三农”问题为何难倒众多考生
靠谱
兰考三农职业学院是20年3月份新建立的公立大学,既然是公立大学,都是比较靠谱的。兰考三农职业学院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产业集聚区中州路西段,是由教育部备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
它以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兼顾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学校由开封市政府和兰考县政府共同举办和管理,以开封市政府管理为主。河南省教育厅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学院占地652亩,总投资13亿,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有教学科研、实验实训设备总值3200万元,馆藏图书20万册。有专任教师112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53人, “双师型”教师61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副高级以上职称36人,专业学科带头人30人。
既然是近年来的新学校,要建立良好的口碑,一定对于学生是比较照顾的。而且宿舍都是4人上床下桌。学费也不算贵。但学校还在发展时期,各方面规定不是特别健全合理。而且据说水质不太好。如果毕业家里安排,或是成绩不太好的,可以考虑。
据11月28日《广州日报》报道,11月27日上午,中央、国家机关招录公务员考试全国开考,2.5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报考中央、国家机关驻粤单位的考生在广州考点参加笔试。记者获悉,本次考试中申论“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和农民问题”这道题难倒了不少考生。
笔者非常不解:“三农”问题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近年来媒体上谈论最多的社会热点之一,参加公务员考试的,都是具有大学以上文凭的年轻知识分子,他们怎么就会被普遍难倒了呢?
想想就明白了,根子出在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分治政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现实上。试想,在农业、农村、农民成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当生在农村的大学生急于离开它,当生在城里的大学生更不愿到那里去工作时,怎么会有许多主动了解和思考“三农”问题的大批考生呢?
我们的教育也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三农”问题。我国教材的编写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大,因此学生课本中很少有关于“三农”问题的内容。但教师尤其是大学的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作为知识分子、专家或教授,他们应该更早地看到城乡二元分治的危害性,应该及时地对“三农”加以研究,提出对策,并把他们观察、思考的成果讲给学生们听,但他们没有这样做。
当然,考生们自己也有责任。在传媒、交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在中央日益重视“三农”问题的情况下,只要稍稍关注一下,就不会对“三农”问题一无所知。我们从这里可发现另一个问题:目前的大学生们对弱势群体普遍缺乏同情心,对社会热点和难点不很关心或不知道怎样去关心。
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公务员将在与“三农”有关的岗位上工作,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们对“三农”问题的无知,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刘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3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