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的经济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预计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13.5%;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7亿元,增长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增长3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增长17%;金融机构净增贷款投放10亿元。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124.6亿元,同比增长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2亿元,增长43.62%,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新增财政收入千万元以上乡镇2个。固定资产投资121.8亿元,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5家,新增9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亿元,增长20%。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新增281户、2083户。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1.74亿元,全年净增贷款投放10.57亿元。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171.8亿元,较上年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亿元,增长23.3%。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增长18%。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5亿元、贷款余额65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21.7%、30%。
2013年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7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1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01.6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43.6亿元,增长8.8%。第二、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43%和18.40%,分别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和1.4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0:59.8:23.2调整为17.66:57.63∶24.71,人均GDP 18114元。 (2013年GDP核算方式改变)
2014年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9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10.4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为17.6:57.7:24.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4%。人均GDP 19762元,比上年增加1648元。
201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94.7亿元,同比增长4.3%。固定资产投资191.9亿元,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亿元,增长11.5%。在枞阳海螺税收减收2.16亿元、房地产税收减收1.37亿元、政策性减税0.2亿元等因素影响下,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87亿元、贷款余额84亿元,分别增长15.8%、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6元,增长9.7%。
县境农业资源丰富,经营项目多,农作物栽培品种约520个,植物、药材等品种约2000个,畜禽品类约35个,淡水鱼类约150种,野生动物约130种。据《桐城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版)载:“据湖山民,水耕火耨,有渔稻之利”,属自然农业经济区。新中国建立前,县内大部分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有,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落后,加之县境水患频繁,故农业发展缓慢。1949年,乡镇工业极少,农村经济萧条,农民生活极为贫困。
新中国建立后,广大农民经过“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期间,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集体道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逐步提高防洪防涝能力。50年代起,县境大规模围湖造田,扩大耕种面积,1967年可耕地由70.1万亩增至93万亩;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和创新,讲究科学种田。70年代后,区、乡级农机站有65个,农技干部有139人;农田基本建设日臻完善,粮食生产逐年增长。80年代,因农村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乡镇工业、新建农宅、交通道路等项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土地平均年递减在2000亩左右。为解决人多地少问题,县境农作物复种指数每年均有增长,其中1989年比1949年增长59.4%,粮食总产比1949年增长34.5倍。粮食增产使畜禽饲养业逐渐兴旺,1989年畜禽总量为50.1万头(只)。林业生产常抓不懈,木材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增加。渔业在采用科学技术中得到发展,全县利用水面23万亩,鱼类年产量6854吨。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1989年,乡镇集体和个体企业有76373个;农村劳动力为35.74万人(女性劳动力14.9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副业生产的有26.5万人;农业总值为18382万元,人纯收入为343.07元;新建住房、企业用房均有较大发展。
2010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陈瑶湖镇跻身省级粮食产业集群专业镇。成功抵御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水利建设累计投入1.02亿元。马鞍山水库除险加固、白荡湖南站改造工程完工。总投资4亿元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扎实开展。完成建设用地置换2167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成效。改造县道砂石路100公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国家阶段性验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继续实施。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各类涉农补贴2.64亿元。深入清理农村集体“三资”,全面推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在所有村(居)选举成立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扎实推进“两镇二十七村”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整村推进2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减少贫困人口6000人。
2012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安徽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2件、无公害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个、有机食品产地2个。“枞阳媒鸭”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有序推进。水利建设完成投入3亿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获得省“江淮杯”竞赛银杯奖。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工作扎实开展,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实施新增耕地项目16个,新增耕地2195亩,土地整治成效明显。改造县乡道路20.5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加固22座,完成渡改桥5座。铜安路枞阳段综合整治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新网工程”深入实施。整村推进2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减少贫困人口1.45万人。
新中国建立前,县境私人创办的有影响的小型工业有枞阳镇永茂米厂、人和油坊、泰昌锅厂及汤沟镇中和炉铺等。建国后,县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对企业实行领导和管理。1950——1954年,手工业、小型工业,由县供销社主管。1954年11月,县人民政府内设手工业管理科。1955年11月,成立县手工业生产联合社和工交科。1958年,为适应大办工业的形势,县先后成立了工业、轻工业、交通、冶金、煤炭、机械、化工等局。1961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精简管理机构,业务纳入工业局;县轻工业局易名为手工业管理局,恢复县手工业联社。1963年4月,机构进一步精简,县工业、交通两局合并成立工交科。“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体制被打乱。1967年4月,县成立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下设工交小组。1971年9月,成立工业、轻工业两个局。1977年,再度恢复县手工业管理局和手工业联社。1982年,撤销了县工业局,成立了县经济委员会。1984年5月,其业务管理归县经委。1989年,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84个,其中县属企业29个、城镇企业6个、乡办企业125个,从业人员2978人;全县工业总产值10225万元。
2010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40亿元,增长35%。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6家。新增省著名商标3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个。申请专利60件,比上年增加40件。总投资10亿元的远洋特种船舶生产基地项目签订投资框架协议。工业投资2亿元以上的千仞岗制衣、五洲特种电缆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96亿元的明望压力容器及LED项目加速推进。县经济开发区新增入园企业27家、投产企业12家;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88万元,增长44.8%。枞阳横埠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上报省政府待批,有望成为枞阳县第二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90家,净增25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2.8亿元,增长20%。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非晶磁芯、皖江铸件等项目建成投产,三公山风力发电项目列入国家新能源规划。节能减排力度加大。59家粘土类砖瓦窑厂全部关闭。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浮山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创历史新高。宗诚王朝酒店、浮山生态酒店主体工程完工。恒辉家居城、商业步行街、财富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进展较快。缘酒集团“缘”牌白酒实现全县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全年新增私营企业264户、个体工商户1399户。招商引资和园区发展更加注重实效。全年新引进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亿元,较上年增长41.3%。
枞阳县县城准备新建几个菜场
农产品跟我们生活中的快消品不同,它有它独特的销售方式,很多生产农产品的农户以极低的价格直接销售给批发采购商,这在当今甚至以后的农产品市场将越来越少,很多农产品生产农户也开始用先进的科技包装自家农特产,不仅卖个高价,还带动了周边亲戚村民的致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非常可取。下面是云上观展网上搜罗整理的9种农产品的卖货模式,也供中小型农场主自主参考。1、农产品+可视农业可视农业是一种新趋势,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加上视频技术的助力,可使农产品种养殖过程实现实时展播,生产管理、长大过程一目了然。可增进终端用户信任,实现品牌溢价增值。通过可视农业可有效解决传统农业市场通路、资金短缺和食品安全三大问题,把优质生态的农产品输出到零售终端。目前这和云上观展物联网追溯展示平台方向基本一致,可实现农场主最大化收益。2、农产品+餐饮客户不仅可直接消费农产品,还可通过餐饮店、餐饮电商平台等间接消费,所以可通过打造特色餐饮的农产品互动体验,将原产地农产品和客户真实互动起来,能快速实现农产品的销售。3、农产品+认养农产品认养指的是生产端按照客户订购数量、规格定制化生产种养殖,有利于降低风险成本,快速回笼生产资金。农场主应积极探索认养模式,实现多渠道销售。4、农产品+微商农产品+微商的形式,现在朋友圈很多在做的,做的好坏褒贬不一,不用同一做法就是把农产品生产种养殖现场照片做成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群,实现用户对于你农产品的良好印象,从而激发购买心理。农产品+微商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要做好品牌打造、供应链配送和客户服务。5、农产品+社群社群是互联网上一块有价值的沃土,对于农产品也同样适用,社群是兴趣的集合体,优质内容、周到服务、生态产品和结合可生产出关于家乡农产的社交话题,促使社群集体采购实现农产品销售。6、农产品+网红网红经济是新兴的互联网经济,运用到农产品领域可助力农村脱贫致富,打造出网红品牌的农特产,不仅解决了当地农特产的销路,还能衍生出不同种类的农特产下游产品。7、农产品+众筹农产品众筹是农产品在众筹平台上进行的卖货方式,可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流通不畅造成的销售问题,开启一个众筹项目不难,但是要精心打磨好农产品的价值才是王道。8、农产品+电商农产品电商的模式简单说就是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进行卖货,比如淘宝、京东、严选等大电商平台辅助卖货。如果选择这个模式,要考虑到吧农产品品牌化、礼品化、特色化的形式。9、农产品+直销店农产品直销店可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减少中间商数量,将真正优质农产品回报给终端客户,直销店模式更多应该有政府和农业龙头参与进行,为更多农户带来福利,农产品+直销店+追溯的模式也利于推广。上述9种农产品推广方式,基本涵盖了当前所有的农产品卖货方式,有的适合较大的农场主,有的适合于小型农户,深挖其中任何一种均可实现农产品销量的提升,农产品牌的打造,农产品最重要是高品质,只有高品质才能收获最终忠实的用户群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营销模式的玩法才能行得通,要不然品质差,玩法再高明,也会事倍功半,而品质提高后,要广宣于众,用云上观展追溯系统做好品质和产地追溯,才能将农特产的优质发挥到极致,给千万农户带来丰收的成果。
据最新的消息,极阳县县城计划新建3个菜市场。
这个答案来自于极阳县政府的官方公告。据官方公告介绍,这些新的菜市场将会建在县城的不同区域,以满足当地居民的购买需求。新的菜市场将会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和其他生鲜食品。
这个决定的背后可能是因为旧的菜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或者因为县城的人口增长而需要更多的购物场所。此外,新建菜市场也有助于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为保证新菜市场的运行顺利,政府也会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管理。政府将会确保市场的卫生和安全标准符合相关规定,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政府还将会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帮助商家和居民更好的使用和管理新的菜市场。
综上所述,极阳县县城计划新建3个菜市场,这个决定将有助于满足当地居民的购物需求,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但也需要政府的监管和管理来保障市场的运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4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