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中国有生产过剩吗?

关于这类现象,与之相应的经济学解释是,在卖方市场下,由于农产品季节集中,产品类趋同,产品的供给量超过了市场的所能承受的需求量,引起农产品价格下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产品过多,引起价跌。以上现象是不是说明在还有7000万人未获温饱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有生产过剩呢?记得中学课本对西方经济危机来临的表述是,大量的牛奶倒在地上、沟里不给人喝,成批的牛羊宰杀在农场而不给人吃,而大量的人却在忍饥挨饿。其中还讲了一个一个煤厂工人由于煤供应量过多而失业,但家里却没有煤烧的典型故事来一语揭穿西方的“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那么上述的农产品滞销的现象是不是说明农产品是绝对过剩了呢?事实表明并非如此。在姜烂市时,很多想吃姜的人却吃不到姜;在北方苹果积压时,南方很多人,特别是农民连苹果都吃不到;在南方柑桔价跌时,北方的人,而且大多数是农民也吃不到柑桔。这能说是“绝对过剩吗”?鉴于以上现象,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这样的解决办法,例如,错开农产品的季节,即多样化种植果树以及温室种植,对果品进行再加工,即建立加工农产品的乡镇企业。提高果品的科技含量,即果品的质量。他们这种提法是从长远的目光,理论上的思维来看待现阶段农产品市场的,很显然,他们没有提出如何解决现阶段种种相对过剩的农产品的实际具体的办法。细想一下,在科学文化技术相当落后,资金积累相当贫乏的农村,要直走上“高产、优质、高效”,“产出、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道路是何等艰难!要走上这条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目前的要紧问题是如何解决低质农产品,难销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你总不能说这些产品何该浪费吧!造成农产品积压、滥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市场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市场因素是目前我我国的农产品还处于很盲目的生产阶段,农民普遍存在的是传统的农业思想,长期时间内哪样农产品价格高就种哪样,哪样农产品高产就种哪样。另外他们的销售地方主要着眼于本地区本县城甚至本乡镇。(这与我国农产品运输工具和地方税收有很大的联系)。这是导致地方市场农产品滥市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地方政府包办市场和农业生产微观调控,地方政府包办市场是地方政府为了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利用行政手段低价收购农产品转手外地商,结果农产品不敢上市,造成积压;农业生产微观调控是地方政府行政干予直接插手农业生产,指定性分配性地要求生产某种农作物,但又不能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或者农产品不适销,最终导致农产品价贱、滥市。例如报纸就曾报道过某乡镇利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栽种日本高产萝卜,结果萝卜是高产了,但因其口味不合众,白白地烂在地上。自然因素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处于高度依赖自然的阶段,遇上风调雨顺时,农作物高产,但是你有我有大家有,大批农产品同时上市形成滥市,最终丰产不丰收。要解决农产品在地方区域的积压问题,首先要解决交通的问题。从我国古代的开凿运河,南粮北运到现代的大型水管东水西调都有充分体现了人治自然的能力,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这是谁都懂的,我不想再啰嗦。其次是规范化地方的税收,过高的税收只会让销售感到窒息。当然转变政府的职能和改变农村的传统耕作观念也是一个配套的思想洗礼过程。我想,在电脑互联网覆盖到农村时,在有效地利用价值规律的情况下,在政府的高度积极宏观调控下,农民在农产品销售和农作物的选种方面会变得更加有意识。我国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出来就是为了让人消费。但实事并非如此,我们总是一些不是不需要的农产品在积压、腐烂。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原始社会末期的物物交换和苏联初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物配给制了?为什么商品在得不到交换时,就让它白白地积压、腐烂呢?我国是农业大国,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是农民,农产品价格此起彼落或一落俱落都会严重地拙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国有生产过剩吗?

目前,我国比较大的政策其中有一项叫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诞生的意义在于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必须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主攻方向和根本途径,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因此,从粮食市场的供求角度来研究,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我国是农业大国,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二连增”,但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状况不佳、全球需求疲软等影响,我国粮食出现了高产量、高库存量的现象。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因此,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粮食供求方面入手,只有充分了解粮食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才能找到矛盾所在,才能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供求现状]

近些年,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严重的粮食产量高、进口量高、库存量高的“三高”现象,使得粮食的供给结构畸形,造成严重的供需失衡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近些年我国粮食的产量情况:一是2009年之后,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幅度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行玉米收储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所以粮食产量增幅较大;二是近12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处于持续走高状态,其中2015年达到最高,产量达到62143.92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增长2.4%,可见我国粮食产量增速惊人;三是2016年粮食产量相比2015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高位,其中2016年有所下降是由于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影响。

其次,我国粮食进口量高。由于一些粮食品种的经济效益欠佳,种植面积开始不断减少,从而使得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加之一些粮食品种的种植成本高于国外,价格相应比国外的价格高出不少,造成高进口量的事实。

另外,我国能取得粮食持续增产的佳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采取的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即无节制地乱开垦土地、过度使用化肥,通过过度消耗土地来提高单产水平,这种破坏性的方式使土地的有机物含量明显减少,土地受到了毁灭性伤害。加之近年来根结线虫主要通过幼苗的移栽和农具等途径传染繁殖,大多农户不仅采用氢胺、石灰或者一些不符合农药等级标准的药剂闷棚,而且还有一些农户不按照有机肥、生物菌肥等的均衡配比使用,这些行为都可能造成土壤结块、粮食作物减产等后果。

[结构现状]

另从粮食的区域供求不平衡来看,一方面,南北方供求失衡。长久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逐渐从东南向东北移动,粮食从南方运向北方的现象已转变为从北方向南方运输,所以南方粮食供给不足,北方粮食供给充裕。另一方面,主产区粮食过剩,而主销区略显不足。粮食供给地区主要表现出东北和内蒙古的玉米过剩,南方的早籼稻过剩,而粮食主要销售区出现备粮不足的现象,如主要的用粮单位饲料单位、淀粉加工单位等都出现储粮不足的现象。

[政策建议]

农业作为立国之本,面对我国粮食市场现状以及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市场矛盾,努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结构更加合理。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目前来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从调整品种结构、提高质量、调整区域供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减少玉米、稻谷等积压农产品的产量。一方面,减少非优势区域的种植面积,减少盲目生产;另一方面,进行粮改饲、粮豆轮番种植等,促进对玉米的加工转换,同时鼓励推动大豆的种植,提高大豆产量,实现自给。

第二,根据市场导向进行农作物生产,重点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生产高品质、高效益、竞争力强、适应销路的农产品。大力发展品牌化经营,做大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可信度,用品牌来保证品质,增加人民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第三,统筹协调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统筹发展肉禽蛋奶、果蔬菌茶的发展,为人民提供多种多样品种丰富的农产品。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从减少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做起,同时推广规模经营模式。生产成本增加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对农产品销售非常不利,所以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农产品成本,以降低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第一,推动发展农业发展合作社,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对平坦区域进行规模化生产,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对较为崎岖的区域,需要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将零碎的土地集合起来,统一采取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第二,对农民进行生产补贴。农业生产取得收益是一件持久的事情,农业生产的低效益短期难以改变,所以要对农民进行精准补贴,使农民对种植产生更高的信心。据了解,今年农业补贴政策将做出较大力度的调整,重点对涉农补贴发放方式和补贴对象进行调整。

第三,需要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进行控制。我国之前一味地追求高产,化肥、农药的有效利用率相对较低,不节制地使用化肥、农药,不仅破坏了生态资源,而且增加了经济投入,所以要进行控肥减药,减少不必要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调整粮食收储政策

今年的粮食收储政策将会被深化改革,这次改革总结来说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粮食主要由市场定价,然后补贴。这样的改革能使农民的农作物有更多的销售和利润,能使我国粮食价格以市场为导向,农民可跟随市场需求进行粮食生产,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粮食库存和进口压力。

调整粮食进出口结构

国外的粮食价格对我国的进口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要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的原则,协调国内外农产品的进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出口的适度范围,防止过度进口打击国内市场,以免对国外市场形成依赖。统筹国内外市场发展,充分考虑国际农产品价格,避免农产品过度进口。

在当前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动力不断增强、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对产业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筹,核心是确保国内农业和粮食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国内粮食和大宗农产品最基本的供给能力。

总之,要有效管控好进口对产业的影响,确保国内粮食产业发展具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和动力,确保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

弥补基础设施的不足

弥补农业发展的短板,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科学发展农业。所谓补短板,就是要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为农业更迅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基本设施的建设,在提供相应服务、疏通物流通道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

第二,制定农田使用的相应标准,禁止超过限制地开垦、使用土地。

第三,尽快出台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意见,集中治理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最大力度地修复绿地,预防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其进行保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61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