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注意!高温红色预警:气温42℃以上!电费最多每月花5000元!
站在农民角度、收藏三农!农民兄弟们大家好,我是三农老道!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气象形势不容乐观。
尤其是进入到8月中旬之后,高温天气出现的同时,南北各地也迎来了持续性的强降雨。
对于我们很多南方的农民朋友来说,大家面临的高温挑战是越发严峻。
今天老道就要为大家重点收藏一下未来几天全国降雨和高温气象预警的相关消息。
按照中央气象发布的最新预警通知来看,南方地区还将继续面临高温强降雨天气,而且有一些地区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日常的电费支出已经迎来大涨。
具体情况咱们一起来说一说。
首先,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相关气象消息来说,在未来几天,华北和东北地区还将继续出现强降水天气。
例如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辽宁南部、山东东北部以及黑龙江等地的局地将会出现中到大雨;部分地区还会出现暴雨、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农业生产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农作物的生长也在面临新风险。
相较于华北、东北的强降雨天气来讲,南方地区的雨水总体呈现较少状态,尤其是江淮、江南、江汉等地降雨量较少,各地地区正在面临气象干旱风险。
气象干旱风险最为严重的地区重点集中在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和浙江等地,希望大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而相较于华北、东北的降雨天气来说,中央气象台已经正式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陕西中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河南、湖北、山东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地,在未来几天还将出现35~39℃以上的高温。
尤其是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和浙江的局部地区的气温最高,甚至已经超过42℃。
高温天气的来袭,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家庭在日常电费方面的支出。
在前段时间,很多网友也纷纷再晒7月份的电费情况。
有一些地区也已经发布了鼓励节约用电的通知,有不少家庭因为长期开空调导致电费超出预期,一个月少的要花费一两千元,多一个月要花费5000元左右。
截止到8月11日,上海地区已经有38个高温日,其中有6天的气温已经超过40℃,属于极端酷热天气。
在2022年也将成为40度以上天数最多的年份,所以面临高温天气,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出现热射病风险。
老道相信严峻的气象形势不会持续太久,只要我们能够加强防范,我们就能够规避高温天气带来的风险。
在这里老道还是恳请所有的农民兄弟行动起来,点击文末右下角再看,为中央气象的及时预警,点个赞。
(仅供参考)
守好三农基本盘多地谋划粮食生产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辖2个区、1个县级市、9个县,常住人口340.33万(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385.04万(2017年)。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
扩展资料:
主要特点:?
一是资源优势突出。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是人文优势独特。
历史上,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素有“九边重镇”之称。
榆林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李自成行宫,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等。
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市8个县30个村庄战斗生活过。?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
榆林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承接东西南北。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和青银、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车,榆阳4C级机场建成投运。
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铁路总里程达到1021公里,开通了至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列车和上海、昆明等20条航线26个通航点。?
百度百科--榆林
榆林市人民政府网--榆林概况
守好三农基本盘多地谋划粮食生产
央视网消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守好“三农”基本盘,首先要抓好“头等大事”,国家粮食安全就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如何实现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抓出成效。眼下,多地正抓早、抓实谋划粮食生产。
春回大地暖,春耕正当时。开春以来,各地高标准农田改造施工现场热气腾腾。
长江水稻主产区湖北夷陵、四川剑阁、江西南昌,小散田和巴掌田正在变:小变大、短变长、陡变平、弯变直。
江西南昌县三江镇竹山村党总支书记 曾长平:田边有灌溉渠,有三到四米宽的机耕道,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机械化设备可以进到大田里,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和南方主产区火热的施工现场相比,黄淮海小麦主产区河北邢台、陕西宝鸡、河南荥阳的麦田,正经历立春后的第一次大范围低温考验。
在河南农业大学这块示范田里,刚返青的赛德麦8号、稷麦336等新麦种,抗寒性和耐旱性表现让专家更踏实了。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永华:一二类苗占到九成,越冬抗寒性特别好,已经达到了冬天壮苗的标准,是近五年来最好的苗情。
今年全国将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各地正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针对性补上灌溉排水、地力提升等短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农业农村部将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耐密品种,力争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明显提升,其中玉米示范田亩产提高100公斤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胡冰川:在玉米的抗虫、耐旱等性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未来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粮食增产的未来空间都能被充分发挥出来,确保粮食安全是有充分保障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6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