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邮编
一、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邮编是多少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邮编为331200,该校地址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四特大道266号,是一所集农林、生物、工程、信息、财经、管理于一体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
二、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简介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集农林、生物、工程、信息、财经、管理于一体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隶属江西省农业厅,受江西省教育厅指导。学院创办于1940年,前身是江西省樟树农业学校,1980年被确定为江西省重点中专,2000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2004年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201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江西省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201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与井冈山大学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
学院地处中国药都樟树市,交通便利,环境幽雅,设施齐全。学院占地面积802亩,建筑面积14.65万㎡,绿化用地面积23.5万㎡。固定资产总值超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00万,图书馆藏书30万册。体育设施完善。建有校园网络系统。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现有教师309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及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4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学院设有生物工程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创业学院、基础部(思政部)、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开设高职专业30个,面向全国12个省市招生,其中园林工程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为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畜牧兽医等5个专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宠物医疗与保健、农业生物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为学院创业试点专业。现已建成“植物组织培养”“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植物及植物生理学”3门省级精品课程,“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土壤肥料”“市场营销”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院级精品课程28门。
学院成人教育有学历教育(本科、专科、中专)与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前者包括远程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学校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宜春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等联合办学,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习中心。非学历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汽车驾驶员培训等。设有国家职业技能培训站与鉴定站(批准鉴定初、中、高级25个工种)、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和全国电子商务师资格考试等考点。
学院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文体素质的提高,成立了20余个学生专业技术和文化类社团、协会,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厅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和文艺、体育竞赛并获得良好成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建立了“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创业指导”三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为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公平就业和安全就业”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学院一次性就业率位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优秀单位。
学院坚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实现了由单一教学办学模式向“教学—科研—培训—推广”多元办学模式的转变。建有国家级园林实训示范基地,中草药实训基地、农机维修实训中心、畜牧兽医实训中心获省财政支持建设项目,拥有79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内教学基地,53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江西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基地、江西省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近几年来,先后承担了江西省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和江西省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培训项目。
在78年的办学历程中, 学院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情系“三农”、服务“三农”,为促进我省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大批学子已成为农村科技人才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各行各业业务骨干、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干部。据不完全统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者达20余人。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加强实践性教学,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获“全国农业职业院校能力教育体系教学改革成果奖”,荣膺“中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殊荣,多次获“江西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专科院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技术改进奖、国家专利、江西省人民政府成果奖和省高校科技成果奖。2015年当选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和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单位。
乡村振兴下乡村教育何以赋能“三农”发展
一、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邮编是多少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邮编为650031,该校地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茭菱路128号,是一所以高原特色农业类专业为基础,兼顾大健康、工程、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二、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简介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云南蚕桑学堂,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是一所以高原特色农业类专业为基础,兼顾大健康、工程、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云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云南省教育示范学校。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国家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进入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在《云南省2017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综合质量排名全省高职院校第三,系云南省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职业院校管理15强示范建设单位,进入云南省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案例15强前三甲。
学校下设六院三部(农学与园艺技术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食品药品与大健康学院、工程学院、互联网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公共基础部和体育工作部)。现有教职工541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106人,云岭名师1人,占专任教师的54.22%;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163人,占专任教师的68.27%;“双师素质”教师186人、占专任教师的74.70%,其中98位教师拥有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获批授权专利83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67项,发明专利16项。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46项,其中科技进步奖3项。
学校开设专业49个,在籍学生10913人。其中,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工程造价3个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园艺技术、工程造价、畜牧兽医、作物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财务管理7个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
学校现有茭菱校区、小哨校区、马龙校区(云南山地牧业科技示范园),校园占地面积超过1万亩。小哨校区拥有700余亩的实习农牧场,马龙校区拥有8000余亩的实训基地。目前,拥有校内实训基地76个,实验实训室126个,校外实训基地188个。建有生猪标准化养殖、现代化无公害蛋鸡养殖、太空蔬菜生产性实训基地等13个省级以上校内实训基地,其中,生猪标准化养殖、太空蔬菜2个生产性示范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园林实训园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食品加工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
学校始终坚持“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形成了“全真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三农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战略部署,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乡村教育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和先导性作用,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农业创新源头得到有效保障、农村治理取得新成效、农民文化自信得以有力增强。
一、农业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乡村基础教育立足农业长远发展,为乡村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和内生动力;乡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更是主动担责、主动融入、主动升级,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高素质智力服务和技术支撑。
1、是保障人才输入,提供未来农业建设支柱。
乡村青少年是未来农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教育是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素质提升的根本依托。因地制宜的乡情课程激活了乡村青少年对乡村自然、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亲近、理解和尊重;就地取材的劳动实践提升了他们掌握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开拓了他们了解和学习科技发展的维度和深度。乡村基础教育为未来农业创新造就了一批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青少年队伍。
乡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办学原则,通过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纽带作用,为村委干部带领农民干、专家学者帮助农民干和新型农民自己干定制学习内容,开展个性化、专业性培训,培育农业生产急需人才,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农业高质高效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是提供技术赋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历史证明,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我国农业一步步走上机械化、科学化、产业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的道路。现实地看,技术正在支持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乡村教育通过内外融合的方式为农业创新“技术赋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从外源性方式上,乡村教育通过提供与农业 “地域性”匹配的“普适性”技术,让技术根据农业场景不断调整、修正和迭代。
实现既能尊重地方性知识,又能符合农业发展和居民需求的赋能;提供与乡村“乡土性”匹配的“现代性”技术,在透彻理解农业历史内涵、特质的基础上,引进有益于本土农业问题急需解决的先进手段和工具。从内源性方式上,乡村教育提供与乡村的“情感”特征匹配的 “理性”技术,实现在坚守传统乡村的互惠主义、诚信原则以及情感交流中自动接受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乡村教育为农村治理赋能,为良好治理的实现提供支撑
1、引导居民进步,夯实群众善治基础。
人的文明进步是实现农村善治的重要条件。乡村教育关注人的行为背后的精神问题、思想问题和能力问题,把改造提升人力资本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大力推广使用国语,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民众知识水平的提高;通过加强现代先进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熏陶,促进民众精神文明的提高;通过弘扬家教家风的重要作用,营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增强民众的公共善性、理性和德性,进而助力乡村社会治理,实现“善治”之境界。
2、实现善治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乡村教育是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要素。高质量的乡村教育,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达到农村“善治”之境界。乡村教育承担着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塑造乡风、教化村民、治理乡村等社会功能,是实现以“教育”促“治理”、以“教化”传递“国家治理理念与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乡村教育治理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助推了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了治理和谐、民众积极参与的生动格局。
3、文化是乡村的底色,乡村教育是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
提振文化自信、承传和发展农耕文明,构建乡村文化的 “形”, 守卫中华文化的 “魂”, 让“农民”乐、“村风”淳,打造农民新面貌。
4、培育文化自信,树立乡土人文精神。
“深刻的文化自觉,高度的认可和成功的实践是塑造乡土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乡村教育以农民为本,以教育为载体,从乡村实际出发,在尊重农民、尊重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帮助他们重建乡土理解、唤醒文化自觉、强化身份认同,提升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涵养乡土情怀,增强为乡村建设服务的社会责任感。乡村作为村民生命展开的空间,是他们精神意识成长的场域。乡村包含着千万年形成的融入乡民或村民血液、行为中的根深蒂固的许多精神和文化特质。乡村教育是乡村发展的“活水源头”,使农民在文化传承中树立乡土人文精神,在乡村社会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进而为乡村振兴助力。
5、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文明基因。
乡村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并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落脚点。与生俱来的乡土记忆让农民对乡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温馨感,他们的文化背景、血缘关系、生活习惯等皆根植于当地,其地域认同和身份认同使得他们在乡村教育的学习中,具备良好和充分的文化基础,能在教育活动中丰富对乡土生命内涵的理解,较容易从乡土情境中建构“乡情”,在了解和理解本土文化中,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价值认同感,涵养自尊自爱的健全人格。乡村教育能够培养出农民认同本土文化、尊重他人乡土的情怀,并在凝聚乡土文化地方文脉的教育中,开展气度,拓宽视野,产生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明基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7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