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农信息化如何打造公司行业竞争力
缩小数字鸿沟。三农信息化需要缩小数字鸿沟打造公司行业竞争力,对移动市场潜在进入者、业内的竞争对手、供应商的力量、购买者和替代品的五力分析,解析了移动助力农村信息化的优势所在。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三农”发展的新动力—电子农务三农发展新动力观后感
石钟韶先生
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力学系获得硕士学位。石钟韶先生自1993年创立新中大软件以来,不断致力于管理软件和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发展,帮助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通过信息化实现先进管理,带领公司成为国内项目管理信息化、品牌企业电子商务、智慧三农及政府理财信息化等行业管理软件领导厂商。石钟韶先生在事业践行过程中,屡获殊荣,曾连任两届浙江省政协委员,现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业协会理事、杭州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浙商理事会主席、杭州市民盟常委 。
韩爱生先生
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新农汇总设计师、浙大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董事、国内资深企业信息化管理专家。
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获得浙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中级会计师职称。韩爱生先生2001年加入新中大软件,历任北京分公司销售部经理、南京分公司总经理、南京大区总经理、公司副总裁、公司执行总裁等职,2015年起担任公司总裁,负责公司日常经营与管理,具有丰富的经营及管理经验,曾创造性的提出PCMS行业化营销方法论。
李伯鸣先生
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8年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系获硕士学位,2000年加入新中大软件。李伯鸣先生现任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商务学会专家、中国制造业ERP产业技术联盟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经济分会理事、浙江省电子商务学会理事、杭州市政府采购评标委员会专家、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863项目负责人和国家“核高基”项目课题组长,是业内知名的技术专家。
摘 要:电子农务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农”工作信息化的一个新型举措。文章从电子农务的概念和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电子农务建设意义和存在问题,进一步论证了电子农务是“三农”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电子农务;“三农”;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30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05-03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如何实现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目标、关注的焦点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化,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发展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与结构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突出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如何把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村,解决信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农务应运而生。
1 电子农务的概念
电子农务(Electronic Agriculture)是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时、便携的特点,通过网络、通信等现代化技术工具建设的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改造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向农户提供准确、及时、权威、专业的农业科技信息和专家咨询服务,对农民的技能和素质进行培训,帮助农民科技致富,促进经验农业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的信息平台[1]。电子农务是适应我国对“三农”问题建设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包括三个部分,即电子农村、电子农民、电子农业。
1.1 电子农村
电子农村是指要建设一个信息化的农村、学习型的农村、信息高速加工和传播利用的农村。
1.2 电子农民
电子农民是指要培养信息化的农民,让拿锄头的农民也能拿起鼠标,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来对接现代社会,转变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和市场观念,让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成为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1.3 电子农业
电子农业是指农业生产、销售、运输以及其他配套体系都要信息化,要跟全球市场同步对接,在农业产业中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在农产品包装和运销中逐步实现品牌化、国际化,并且要有效降低和规避市场风险。总之一句话,电子农业就是要“一化带动四化”,即用信息化带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2]。
2 电子农务的建设
电子农务是一种资源重组的观念[3],即针对目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3S技术、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将各种涉农技术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将这些资源反映在信息化平台上。目前我国电子农务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电子农务网
电子农务网是利用网络、通信、多媒体等技术建立的一个综合性网站。网站中包括了农业新闻、农业技术、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农务信息等多个板块。农民可以通过访问相应的板块来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学习各种农业技术。电子农务网中还提供了农业专家系统,此系统可以为农技工作者和农民提供方便、全面、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咨询和决策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2 农务通
农业掌上电脑或智能手机是集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农业专家技术于一体的便携式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可以帮助农民快捷、简易地获取有关生产、气象、市场等相关资讯,快速、科学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是用户随时随地与农业专家保持联系、成功逾越信息孤岛的便携式信息工具。但是,目前我国农务通主要的发展是利用短信与声讯技术来为农民提供服务,这一技术主要是针对那些无法上网或不会上网的农民,他们可以通过发送短信订制、点播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或拨打声讯电话来获取所需信息[4]。
2.3 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发的一种农业应用系统。可以对农业生产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生物等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及判断,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信息和相关参数,并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指导。智能控制系统与前两种不同,它可以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时信息,帮助农民了解生产中的各项参数,并为下一步的生产做准备。这种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温室控制、灌溉控制、育苗等不同的农业领域。
3 发展电子农务的意义
3.1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在我国,研究资料表明,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中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近几年,网络用户虽然持续增长,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只有0.3 %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已成为城乡均衡发展和跨越发展的重要阻碍。因此,以发展电子农务为契机从而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已经势在必行。
3.2 培育新型农民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应该是具有现代信息社会烙印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也就是说现代农民应该是具备知识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素质。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 %,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 %。全国92 %的文盲、半文盲生活在农村。面对21世纪新型农村建设对高科技、高素质农民的需求,我国应大力发展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电子农务正是一个学习农业科技、共享农业信息的信息化平台,广大农民可以利用网络、通信等资源获取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从而开阔视野,提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欲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38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