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防治蕹菜白锈病的技术要点

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原产中国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东南亚。

防治蕹菜白锈病的技术要点

现我国华南、华中、华东和西南各地普遍栽培,是夏秋季的重要蔬菜。

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原产中国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东南亚。

现我国华南、华中、华东和西南各地普遍栽培,是夏秋季的重要蔬菜。

白锈病是蕹菜的常见病害,分布普遍,危害较重。

危害叶片、叶柄和嫩茎,严重发生时显著降低产量和品质,甚至造成绝收。

【症 状】叶片表面生淡黄色褪绿斑,后渐变褐色,叶片背面相对应的部位生有隆起的白色疱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有黏质感。

此种疱斑是病原菌的孢子囊堆,疱斑破裂后,散出白色粉末状物(病原菌的孢子囊)。

发病严重时病叶扭曲畸形,易脱落。

叶柄和嫩茎膨肿,也出现白色疱斑。

【病原菌】 为旋花白锈菌Albugo iPomoeae-aquaticaeSawada,是一种卵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和粪肥中越冬或越夏。

卵孢子可存活2年以上。

种子表面也可能附着卵孢子。

下一季蔬菜出苗后,卵孢子同步萌发,产生泡囊,泡囊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雨水传播,粘附在叶片上。

游动孢子静止后在水滴中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经由叶片的气孔而侵入,引起初侵染。

病原菌的菌丝在叶肉细胞间蔓延,并在叶片背面生出白色疱斑,这是病原菌的孢子囊堆。

其表皮破裂后,散出孢子囊,借风雨或农事操作传播,引起再侵染。

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

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而侵入。

较低的温度适于白锈菌侵入,但侵入后在寄主体内扩展,则需要较高的温度,若白昼气温低于23℃,不表现症状。

连作田间遗留菌源数量多,发病早而重。

土质瘠薄,营养缺乏或氮肥施用过多、过晚,植株抗病能力降低时,发病早而重。

地块低洼积水,灌溉不当或植株密度过高,通风透光不足,昼夜温差大,露水重,都使白锈病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重病田与其他蔬菜轮作2~3年或换种水稻1—2年。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清洁田园。

种植抗病、轻病品种,据海南省报道,泰国种、细叶种和柳叶种较抗病。

选用无病地生产的不带菌种子,必要时种子可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或安克·锰锌69%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 3%。

低湿地区实行高垄、高畦栽培,合理密植。

蕹菜对肥水需求量大,宜施足基肥。

定植田每667平方米基施腐熟有机肥3000千克、蔬菜专用肥75千克做基肥。

追肥宜前轻后重,避免偏施氮肥,每次采收后施1次肥。

遇到寒冷天气,在畦上搭塑料小拱棚保温。

要合理灌溉,干旱时沟灌,及时通风降湿,外界气温升高到蕹菜生长的适宜温度后,逐渐撤除小拱棚和大棚膜。

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携出田外销毁。

蕹菜生产周期短,宜选用持效期短、无残留、高效低毒药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3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