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提高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加工转化率不断提高,行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升级,助力稳产增收。

提高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然而,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也随之产生了副产物利用率、效益不高,损失和浪费严重,行业链条短等问题。

搭上萃取、压榨、生物发酵等先进科技的快车,提高我国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改善加工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实现加工减损增效。

我国农产品资源丰富,有粮食谷物、果蔬类、禽水产类、茶叶、食用菌等等,农产品市场供给总体充裕。

虽说我国粮食等农产品连年丰收,但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新挑战。

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粮食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并且在流通和餐桌消费环节,粮食的损失和浪费也日益突出。

就加工环节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不足和加工过度,或者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非常突出,造成加工环节损失较多,从而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和加工业质量效益提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借助先进科技的力量,加快农产品绿色生产,提高综合利用率,尤其是加强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对于减损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粮油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副产物,如米胚、胚芽、碎米、米糠、稻壳、玉米芯、饼粕等。

而果蔬加工行业会产生果皮果渣、籽、菜叶菜帮等副产物,畜禽、水产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副产物,像骨头、碎肉、皮毛、骨血、内脏、鱼骨、鱼鳞等。

由于受到工艺、技术等限制,粮油类、果蔬类和禽水产类副产物大多废弃,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对环境产生污染。

对于粮油类副产物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技术,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例如玉米芯利用高温热技术加工制成乙醇,从而实现了减少原料浪费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米糠可以通过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或油脂压榨技术以及精炼工艺生产出附加值高的米糠油等等。

伴随着我国果蔬加工业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果蔬加工副产物的逐步增多,副产物废弃造成损失和浪费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污染。

对此,果蔬加工企业可以通过生物发酵、高效提取、分离和制备等先进科技开发肥料、基料以及果胶等产品。

据说,市面上出现了果蔬处理机,利用高温好氧微生物发酵技术就地产生有机肥料,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而对于畜禽、水产加工行业产生的副产物,畜禽水产加工企业可以借助酶解、提取、发酵等先进技术的支持,综合利用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物,挖掘畜禽、水产副产物的多种功能价值,提取营养因子、活性物质和功能成分,研制出多肽、胶原蛋白肠衣、有机钙、鱼油等产品,提升加工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在我国农产品快速发展,农产品行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升级的今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附加值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会伴随着加工环节农产品副产物的持续增长。

为此,不管是粮油、果蔬、禽水产加工企业,还是其它农产品企业都要通过创新科技改善我国加工环节的损失和浪费,不仅提高了农产品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同时行业增值的潜力巨大,达到减损增效的目的。

养殖业发展前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十三五”以来,我国乡村产业在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但仍面临了一些挑战。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增大对我国乡村产业链构建带来较大影响;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外延扩张特征明。“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产业将如何发展,本文将从发展重点、发展目标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1、“十三五”发展回顾

——乡村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十三五”以来,我国乡村产业在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和农村创新创业规模扩大。

——产业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

乡村产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挑战。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增大对我国乡村产业链构建带来较大影响;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外延扩张特征明显。

例如,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也比发达国家低近18个百分点。

2、“十四五”发展重点解读

——四大举措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体包括以下四大举措:

——实施8项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工程

同时,“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将实施8项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六项重点任务推动产业发展

此外,2020年7月,为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规划》布局了六大任务以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

3、“十四五”发展目标解读

——国家层面发展目标解读

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到2025年,我国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同时,《规划》也提出了10项量化目标,涉及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业等。

同时,2020-2025年间,我国乡村产业还将开展4项工程,包括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工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和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且每项工程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具体如下:

——各省市发展目标汇总

此外,全国各省市也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乡村产业振兴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预见2022:《中国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产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我国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行业上市公司有福成股份(600965),此外还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听牧肉牛(832151)、荷金股份(870144)、三江并流(833723)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数据、中国肉牛养殖及深加工竞争格局数据等

产业概况

1、发展历程:行业发展走向规模化

肉牛行业不仅承载着百姓致富的希望,更是产业兴旺的动力、生态治理的关键、小康路上的引擎,推动肉牛行业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行业受技术水平限制起步较晚,总体来看,中国的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业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2、产业链剖析:养殖、屠宰及加工为核心环节

肉牛行业的上游为饲料及添加剂、遗传育种等企业,中游由各类养殖,屠宰及加工企业组成,下游主要面向消费端。本文所研究的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产业属于肉牛行业产业链的中游核心产业。

饲料及添加剂企业是肉牛行业上游的主体,肉牛养殖饲料主要有:青绿饲料(青饲玉米,高粱),粗饲料(秸秆,干草)和青贮饲料(青玉米秸,各种青草)。不像生猪,蛋鸡饲料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才可以投喂,肉牛养殖过程中饲料来源相对比较广,而且加工环节也可以不必那么复杂。

肉牛行业的中游主要包括养殖、屠宰以及加工环节。三十多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科技发展的推动下,西部、东北、华北、华南、华中,华东都有肉牛产区。

行业的下游渠道主要是超市、餐饮酒店、农贸市场以及线上渠道等,最终的销售对象是广大消费者。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膳食质量和结构改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牛肉因其高蛋白和低脂肪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很好地促进了肉牛养殖及屠宰加工环节的发展。

产业发展现状

1、肉牛养殖情况:出栏存栏总量均有提升

近年来,肉牛养殖业发展相对较稳定。各地通过建设肉牛优势区域,加大了规模化养殖和品种改良的扶持力度,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标准化养殖小区鼓励措施,促进了肉牛养殖业的发展。但受饲料、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近两年来母牛存栏严重下滑的影响,肉牛养殖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母牛存栏严重下滑导致的后果逐渐体现出来。自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量跌破1亿头以来,我国肉牛存栏量维持在9000万头上下波动。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肉牛存栏量整体呈现震荡趋势,截至2021年,全国肉牛存栏9817万头,同比增长2.7%。

肉牛出栏方面,随着我国牛肉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近年来,不同于我国肉牛存栏量的震荡走势,我国肉牛出栏量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下游消费市场需求量的增长持续促进我国肉牛出栏量的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肉牛出栏量整体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截至2021年,国内肉牛出栏4707万头,比上年增加142万头,增长3.1%,创近八年新高。

2、牛肉加工情况:产量平稳增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肉牛存栏量增长的是牛肉产量的高速增长。1990年,中国牛肉产量仅为125.6万吨;2005年达到711.52万吨,10年间增长了4.7倍;此后肉牛存栏量下降的影响开始显现,全国牛肉产量明显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牛肉产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全国牛肉产量698万吨,同比增长3.7%。

3、肉牛消费市场: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价格持续提升

——消费量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住民收入水平的不停提高,食品文化和饮食结构逐渐改善,人们开始意识到家庭饮食康健的关键所在,仅仅是猪肉产物不再能满足宽大社会消费者的需要。牛肉低脂肪高卵白,富含亚油酸,镁,铁,锌等矿物质,含有肉碱,维生素等物质,对人体康健很是有利,营养专家也主张多吃牛肉,吃猪肉和牛肉是大多数城乡住民的理想食物。

据USDA统计数据显示,从消费量来看,2019年,我国牛肉消费量超过巴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牛肉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牛肉消费量为948.6吨。结合2021年我国牛肉产量及进出口规模估算,2021年,我国牛肉消费量约为930万吨。

——市场行情震荡上行

根据农业农村部牛肉价格数据,2018年以来,牛肉产品价格呈现震荡上行的发展态势,对于牛肉价格上涨,主要原因其实还是消费增速高于生产,市场对牛肉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同时,牛的繁育慢、饲养周期长、养殖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牛肉的供求趋紧。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统计数据,2022年1月,全国牛肉平均价格77.18元/公斤,较上年期末价格走势较为平稳,整体保持高位运行。

4、市场规模:增长势头依旧

——肉牛养殖市场规模

从牛肉养殖市场来看,据农村农业部市场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肉牛出栏市场价格在1.5万-1.8万元/头左右,以1.65万元/头的价格测算,2020年,我国肉牛养殖出栏总市场规模达到7532亿元。2021年,随着国内肉牛养殖市场的持续回暖,全国肉牛养殖出栏总市场规模约为7645亿元。

——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持续提升

从牛肉深加工市场来看,中国虽然是牛肉进出口大国以及消费大国,却不是牛肉加工强国。我国牛肉的附加值非常低,且多为中低端产品,发达国家牛肉加工附加值高达30%-40%,而我国仅为3%-4%。综合我国牛肉产业消费规模以及国内牛肉价格变化,以3.5%的牛肉深加工率测算,2020年,我国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约为243亿元。初步估算,2021年,我国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258亿元。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优势区域规模效应明显

近年来,随着以牛肉为主的高档肉制品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各地纷纷布局肉牛产业,出台了肉牛养殖业的相关鼓励政策,肉牛养殖在我国逐渐快速发展起来。目前,云南和四川两省的年肉牛存栏量在800万-1000万头之间,内蒙古、青海和西藏三省区年肉牛存栏量在600万-700万头之间,黑龙江、河北、山东、甘肃、青海和贵州六省年肉牛存栏量目前也达到300万-500万头水平。从区域布局和肉牛存栏量看,中原、东北、西北、西南4个优势明显的区域分布已经形成。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省牛肉存栏量为880.3万头,占全国肉牛总存栏量的9.21%;云南和内蒙古分列二三位,肉牛存栏量分别为858.8万头和671.1万头,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98%和7.02%。

由于牛肉深加工对肉牛储存条件及运输条件要求严格,因此我国多数地区牛肉深加工采集产地就近加工原则,在北方牧区以及西南重点肉牛养殖地区,我国牛肉深加工业务发展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

从牛肉产量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北方地区牛肉加工发展水平要明显领先与全国其他地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内蒙古牛肉产量为66.3万吨,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9.86%;山东和河北分列二三位,牛肉产量分别为59.7万吨和55.6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88%和8.27%。

2、企业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加速全产业链布局

与地区养殖情况类似,由于对自然资源要求较高,我国肉牛养殖领先企业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以及东北三处,据安格斯杂志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存栏最多的10个规模牧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以及东北三处,总存栏29.8万头,分布在45个牧场中。

在牛肉深加工业务布局方面,目前,我国牛肉深加工行业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提升,企业投入持续加强。

第一梯队头部企业逐渐从单一业务发展模式过渡至全产业链发展,福成股份、恒都集团、听牧肉牛等入行较早企业凭借经验及规模优势已实现从肉牛养殖到牛肉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这类企业牛肉深加工产品营收均以超过亿元。

而在第二梯队,则是更多的受制于自身技术及资金限制暂未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的牛肉深加工企业,这类企业通常业务规模较小,而且多以牛肉加工为部分经营业务的企业为主。其中代表企业有黑毛牛实业、荷金股份、四川嘉业食品有限公司、邵东民健肉食品有限公司等。

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1、肉牛养殖市场规模低速增长

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牛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牛肉产量将稳定在680万吨左右;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0%。由此可见未来几年,我国国内肉牛养殖出栏率将进一步提升,以提升国内牛肉供给,从而实现牛肉自给率的提升,前瞻预计未来几年我国肉牛养殖行业市场规模仍将保持低速增长,到2027年,全国肉牛养殖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953亿元。、

2、牛肉深加工前景广阔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求达到68%左右,其中肉类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求达到17%;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求达到75%,其中肉类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到20%左右。

在多重政策推动下,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提升,随着疫情的逐渐消退全球牛肉供应将恢复正常,近年来的牛肉价格高位运行也将回落,前瞻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将保持10%左右增速平稳增长。到2027年,全国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将达到481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6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