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农资 >

文言文一字

1. 文言文一字多义

1.安:①怎么 ——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养 —— (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 —— (非天质之卑) ②身份低微 —— (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 ——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①影响 —— (被于来世) ②同“披”,穿 —— (皆被绮绣) ③被子 ——(唯见布被覆尸) ④盖,覆盖 ——(流血被面)5.鄙:①边境 ——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鄙陋,目光短浅 ——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③出身鄙野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①尽 —— (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②全部 —— (群响毕绝《口技》)7.薄:①迫近,接近 ——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 ——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 —— (薄如钱唇《活板》)8.策:①马鞭 ——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 —— 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 ——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④计谋 ——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②称赞——(先帝称之日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 ②拿出——(皆出酒食) 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昊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③将要——(今当远离) 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⑥抵挡——(锐不可当)19.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0.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1.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22.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②敌人——(盖以谤敌《狼》)23.吊:①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②慰问——(人皆吊之)24.度:①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25.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26.恶:①怎么——(恶能无纪) 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27.发:①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 ④征发——(发闾左遮戍渔阳) 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⑦伯,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8.凡:①凡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总共——(凡三往)29.方:①方圆——(方七百里) ②长方形——(方以长) 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30.分:fēn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31.奉:①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2。

文言文一字

否:①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②恶,坏——(陟罚臧否)33.夫:①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③丈夫——(夫鼾声起/罗敷自有夫) ④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34.扶:①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②搀扶——(出郭相扶将《衣兰词》)35。拂:①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②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轻轻擦过——(以手拂之)36.福:①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②好事,有福之事——(此何迭不为福乎)37.富:①富裕——(苟富贵,无相忘) ②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38.更: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②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③互相——(更相庆) ④再,又——(更上一层楼) ⑤更加——(举杯。

2. 翻译一个字(文言文)

◎ 备备 bèi〈形〉(1) (形声。

从人,备( 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2) 同本义 [cautious]事戒不虞曰知备。

——《大戴礼记·小辨》备者,国之重也。——《墨子·七患》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国语·周语》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汉书·史丹传》(3) 又如:傥荡不备(行为无拘无束,不谨慎)(4) 完备;齐备 [plete]备,具也。

——《广雅·释诂三》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易·系辞》前人之述备矣。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请备述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5) 又如:德才兼备;完备(齐备)(6) 通“惫”。

疲乏;困顿 [dog-tired;very tired]修容而以言,耻食以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商君书·靳令》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

——《吕氏春秋·慎人》词性变化◎ 备备 bèi〈动〉(1) 准备;预备 [prepare]宗人举兽尾告备。——《仪礼·特牲馈食礼》备物以将形。

——《庄子·庚桑楚》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2) 又如:备马;备他充饥;备办;备课(3) 防备;戒备 [guard against]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虚实》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记》(4) 又如:守备(防守戒备);备水(防备水患);备灾;备患(防备祸患)(5) 储备 [store]而设法备贮弹药。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6) 又如:备料;备藏(收藏)(7) 提供或装备 [有用的或必需的设施] [be equipped with]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8) 又如:所需各种农业机械无一不备;备榜(张榜;出榜)(9) 凑数;充数 [simply fill the post;make up the number]吾尝备位将相。

——《汉书·萧望之传》(10) 又如: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备员(凑数,充数)(11) 守备 [perform garrison duty]。如:备伍;备守(守备之器用);备边;备卫◎ 备备 bèi〈名〉(1) 设备;设施 [equipment;facilities]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韩非子·五蠹》(2) 又论世之事,因为之备。(3) 又如:军备;装备◎ 备备 bèi〈副〉全部;完全;尽 [pletely;entirely]农事备收。

——《礼记·月令》诸侯备闻此言。——《左传·成公十三年》备极欢洽。

——《广东军务记》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3. “使我、让我”用文言文一个字描述(或者意思差不多)

在现代汉语中,“使我、让我”的“使”、“让”,属于被动性的动词,相当于“致使”,大多形成主语-谓语-兼语式宾语这样的句子。

如:“他非去不可让(使)我为难。”即前面的事情或原因,以至出现后面的结果。

使和让在这种情况下,文言文可用“致”。而“使我”、“让我”已经是短语了,“我”在兼语式宾语中起着主语的作用。

文言文不能用一个字兼作述宾的动词和宾语部分的主要成分。如:“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其中的“致余”相当于“使我、让我(余)”。虽然可以省略“余(我)”,变成“汝胡不早问,致忘之。”

但这里并不表示“致”本身含有“我”的意思。

4. 诗改一字文言文全文及翻译

原文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译文贾岛当初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朋友.注释贾岛:唐朝诗人,子阆仙,范阳人.赴举:参加科举考试.京师:京城,此指长安.吟哦:吟颂.讶:以……诧异.具:详细,具体.炼:用心琢磨,反复锤炼.俄:不久.立马:很快.流连:舍不得离开.权:临时代理.已:停止.俄:不久,指时间短.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游,离开.象,眼前事物.车骑:车马.具:全部.辔:驭马的缰绳.布衣:平民.引手:伸手.遂:于是就.至:到.具对:详细回答 云云:如此,指不能决定用“推”还是用“敲”的这种情况 立马良久:(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近义词斟酌 琢磨 揣摩启示故事启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要精益求精.。

1. 带有以字的文言文

简直超级超级多………………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为政以 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 众星 共 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这只是论语的开篇几段…………

2. 文言文的字

zhǒng

zhǒng

(1) ㄓㄨㄥˇ

(2) 同“冢”。

(3) 郑码:BWGS,U:585A,GBK:8956

(4) 笔画数:13,部首:土,笔顺编号:1214513533434

(5) 释义:坟墓,如古冢、荒冢、衣冠冢。

(形声。从宀,豕声。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本义:高而大的坟)

同本义

冢,高坟也。――《说文》

掌公墓之地。――《周礼·冢人》

冢,秦晋之间或谓之陇。――《方言十三》

乃立冢土。――《诗·大雅·緜》。传:“大社也。”即祭土神的高大土坛。

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史记·高祖本纪》

其下两冢。――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野冢(荒郊野外的乱坟);疑冢(古代富贵之家所设的假坟,为的是与真坟相混,不让后人认出真坟);冢人(古代管理墓葬的官吏);冢土(墓土;又指大社,天子祭神的地方);冢

冢(冢)zhǒng高大的坟墓:皇帝~。泛指坟墓:荒~。

3. 有“但”字的文言文

1只,仅,不过,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

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史记·李斯传》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陆游

2只管,尽管

此系私室,但坐不妨。――《红楼梦》

3只是;但是――表示转折

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曹丕《与吴质书》

4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5徒然

何~远走,亡匿于幕北苦寒无水草之地为?——《汉书·匈奴传上》

6只好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注意:但在文言文中不用于表示“但是”。表示“但是”可用“然”、“而”等。

4. 翻译一个字(文言文)

◎ 备备 bèi〈形〉(1) (形声。

从人,备( 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2) 同本义 [cautious]事戒不虞曰知备。

——《大戴礼记·小辨》备者,国之重也。——《墨子·七患》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国语·周语》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汉书·史丹传》(3) 又如:傥荡不备(行为无拘无束,不谨慎)(4) 完备;齐备 [plete]备,具也。

——《广雅·释诂三》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易·系辞》前人之述备矣。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请备述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5) 又如:德才兼备;完备(齐备)(6) 通“惫”。

疲乏;困顿 [dog-tired;very tired]修容而以言,耻食以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商君书·靳令》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

——《吕氏春秋·慎人》词性变化◎ 备备 bèi〈动〉(1) 准备;预备 [prepare]宗人举兽尾告备。——《仪礼·特牲馈食礼》备物以将形。

——《庄子·庚桑楚》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2) 又如:备马;备他充饥;备办;备课(3) 防备;戒备 [guard against]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虚实》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记》(4) 又如:守备(防守戒备);备水(防备水患);备灾;备患(防备祸患)(5) 储备 [store]而设法备贮弹药。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6) 又如:备料;备藏(收藏)(7) 提供或装备 [有用的或必需的设施] [be equipped with]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8) 又如:所需各种农业机械无一不备;备榜(张榜;出榜)(9) 凑数;充数 [simply fill the post;make up the number]吾尝备位将相。

——《汉书·萧望之传》(10) 又如: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备员(凑数,充数)(11) 守备 [perform garrison duty]。如:备伍;备守(守备之器用);备边;备卫◎ 备备 bèi〈名〉(1) 设备;设施 [equipment;facilities]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韩非子·五蠹》(2) 又论世之事,因为之备。(3) 又如:军备;装备◎ 备备 bèi〈副〉全部;完全;尽 [pletely;entirely]农事备收。

——《礼记·月令》诸侯备闻此言。——《左传·成公十三年》备极欢洽。

——《广东军务记》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5. 下面所有字的古文意思,

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

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

’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182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