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余子俊翻译
1. 翻译,明史余子俊传中的句子
我大致给您翻译一下,有些翻译不一定十分准确,虽非逐字逐句解释但大意一定如此:
所以从榆林就职开始,怨恨之声很多,但子俊始终如一而且坚持,最后竟然成功了,而且给几代人带来了好处。他很孝顺而且友善,当母亲忧虑时,安排子寘不要参加会试,还说虽然这不是命令,但确实我于心不忍。他曾经让他的子孙后代甚至是弟弟都得到入学或升官的权利。
注:
怨讟亦作“ 怨黩 ”, 怨恨诽谤。
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明史余子俊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可见他的功绩给弟弟和子孙都带来了好处。“子寰,举进士,终户部员外郎。寘,就武荫为锦衣千户,终指挥同知。曾孙承勋、承业,皆进士。承勋,翰林修撰。承业,云南佥事。”
2. 翻译,明史余子俊传中的句子我大致给您翻译一下,有些翻译不一定十分准确,虽非逐字逐句解释但大意一定如此:所以从榆林就职开始,怨恨之声很多,但子俊始终如一而且坚持,最后竟然成功了,而且给几代人带来了好处。
他很孝顺而且友善,当母亲忧虑时,安排子寘不要参加会试,还说虽然这不是命令,但确实我于心不忍。他曾经让他的子孙后代甚至是弟弟都得到入学或升官的权利。
注:怨讟亦作“ 怨黩 ”, 怨恨诽谤。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明史余子俊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可见他的功绩给弟弟和子孙都带来了好处。“子寰,举进士,终户部员外郎。
寘,就武荫为锦衣千户,终指挥同知。曾孙承勋、承业,皆进士。
承勋,翰林修撰。承业,云南佥事。”
3. 明史列传第六十六余子俊翻译余子俊传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
父亲余祥曾任户部郎中。景泰二年余子俊考中进士,授予户部主事官职,升为员外郎。
在户部十年,以清廉有才干而著称。后调离户部任西安知府,遇到灾年,他打开粮仓取出十万石粮食救济贫民,偿还时区别对待,做到官府不受损而百姓得到救济。
成化初年,主管部门上报政绩突出应当受到表彰的官员,知府有十人,而余子俊位居第一。由于林聪推荐,他被任为陕西右参政,一年多后提升为右布政使。
六年(1470),转为左布政使,调任浙江,刚刚半年,授他右副都御史官职,巡抚延绥。 在这以前,巡抚王锐从长远考虑请求沿边境筑墙建堡,工程还未动工就被否决了。
余子俊上疏说“:三边只有延庆平坦开阔,利于驱马急驰。寇屡次入侵,俘获边民做向导,一直进入河套驻扎放牧。
从此寇竟居于塞内,我们反而屯于塞外,在沿边筑墙建堡是当务之急。况且现在旧界石还在,高山多悬崖陡壁,依照山形,随着地势,有的铲削,有的垒筑,有的挖壕沟,延绵相接,形成边墙,这对于边墙工程来说较为方便。”
尚书白圭以陕西百姓正贫困,奏请缓兴工程。不久寇进入孤山堡,又入侵榆林,余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一起击败寇贼。
这时,寇占据河套,连年派遣大军征讨,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成化八年(1472)秋,余子俊说:“现在征讨河套的兵马驻扎在延绥的有八万,牲口饲料靠内地,如果今年冬天敌寇不向北退却,又需要准备下一年的军需供应。
姑且用今年的数额约略估计,米豆需银九十四万两,草料需银六十万两。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该动用四百零七万人,大约花费用八百二十五万两。
公私冗杂繁乱到这种地步,怎能不改变谋划!臣先要求筑墙建堡,诏书说要等事情安定后再进行,请求于明年春夏敌寇人马疲乏时,役使陕西运粮百姓五万,供给食物,兴建工程,要求两个月完工。”白圭仍然坚持他的意见,阻挠兴建工程,皇帝认为余子俊说的对,下令迅速进行此项工程。
余子俊先因军功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又因捣毁红盐池巢穴有功,升为右都御史。由于巢穴被捣毁,贼寇因此远徙,不敢再在河套居住。
内地忧患渐渐平息,余子俊就全力兴建工程。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连绵一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又在其下挖濠沟,一直连绵不绝。
每隔二三里建置..望台、崖栅以便巡视警戒。又在崖栅空处筑矮墙,横一斜二如箕状,用来..望和避箭。
总共建筑城堡十一个、边墩十五个、小墩七十八个、崖栅八百一十九个,动用士兵四万人,不到三个月就完工了。墙内的土地全部分给军队屯垦,一年收获粮食六万石有余。
成化十年(1474)闰六月,余子俊向朝廷一一禀报工程之事,因为母亲年老恳求回乡,朝廷安慰挽留他,没有批准他返乡的请求。 当初,绥德州是延绥镇的地方官署所在地,所辖米脂县、吴堡县都在镇外,敌寇用轻骑进来劫掠,等镇兵发觉而去追击,总是追赶不上,敌寇往往得利而去。
自余子俊将镇迁徙到榆林,增加守卫,扩大城墙安署军队,攻守器械都俱备逐渐成为重镇,敌寇来掠夺次数渐渐少了,军民得以平安耕种放牧。 成化十二年(1476)十二月,余子俊调抚陕西,在他任西安知府时,曾因了解到居民为水质含碱发苦不能饮用而发愁的情况,他凿渠引入城西贑河的河水,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
时间长了渠水往外漫而无法排泄,此时,他主持在城西北开凿渠道排水,水渠流经汉代旧城到达渭水。对国家和百姓更加有利,号称余公渠。
又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农田千余顷。打通到南山的道路,直达汉中,方便来往的旅客。
对于毁塌破旧的学校、公署全部补修一新。上奏章免除岷州、河州、洮州三卫的戍守,南方的兵卒一万多人。
更换了南北轮戍的兵卒六千多人,让他们各自戍守本土。岷州栗林羌反叛,子俊埋伏军队突然出击,将其击败逃走。
成化十三年(1477),朝廷召还余子俊任兵部尚书。他上奏章申述明确条例十项,又列立军功悬赏等级,由此朝廷内外有章可循。
缅甸酋长卜刺浪企图夺取思洪发、贡章地,找借口向朝廷要求。子俊说不能答应,朝廷谕止了卜刺浪夺地的企图。
贵州巡抚陈俨等因为播州苗人暗中起事,请求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会同贵州兵一起围剿。子俊说贼在四川,而贵州请求征讨,是为邀功,上奏章止息这件事。
当初,子俊疏论陈钺击杀进贡的夷人之罪,宪宗由于汪直的缘故宽恕陈钺。陈钺在汪直面前多方陷害余子俊,时逢余子俊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才免遭陷害。
余子俊建造的榆林边镇城墙,有人怀疑用沙土建造容易倒塌,敌寇来不能依靠。到成化十八年(1482),寇入侵内地,许宁等追逐的敌寇被城墙濠沟所困,四处乱跑而出不了城,于是被打得大败,边镇的人更加思念子俊的功劳。
三年服满,宪宗授他户部尚书,不久加封太子太保。成化二十年(1484),兼任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的军务。
这年冬天返回朝廷。第二年正月,星相有变异,余子俊陈述时弊八种,宪宗大多采纳。
没多久,又到边境巡视。 当初余子俊巡视宣府大同两镇,要求以延绥边墙法在两镇推行,因年成歉收而停止。
到这次他又巡视边境,他坚决要推行,他说东起四海。
4. 文言文《王元之》的翻译王元之,济州人,小时候七八岁就已经会写文章了,直到毕文简为州里当差,才听说他这个人。
询问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为生,因此让他以《磨诗》为名做诗。元之不假思索就说:“只要心里正直,不要为眼下未被人知晓而发愁。
如果有人轻轻借了你一点力,就是你转身的时候。”文简感到十分惊奇,就把他留在了学堂里听讲学,一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诗句(对联):“鹦鹉能言争似凤”,在座宾客没有能够对上来的,文简就把诗写在了屏风上,元之在下面写下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
文简看到后感叹说,真是能治国安邦的才子啊!于是就赐予王元之衣帽,称他为小朋友(忘年之交)。
5. 文言文《狄梁公》的翻译狄仁杰,死后被追赠为梁国公。后人又称其为“狄梁公”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作相国。狄仁杰一直排斥娄师德,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过了一会,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作了高官,全仗娄师德提拔。”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 “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容忍!”而娄公从来没有骄矜的表现。
6. 文言文 《陶侃逸事》的翻译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勤奋。.整日盘腿端坐,检查管理没有遗漏,没有稍稍的闲适。他常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的时间,对于我们众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想着安逸、游玩、醉生梦死的生活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好处,死了以后后人听不到你的美名,这是自暴自弃。”
7. 文言文《宗定伯》翻译《宗定伯》原文
南阳宗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曰: ”谁?”鬼曰: ”鬼也。 ” 鬼曰: ”卿复谁?”定伯欺之,言: ”我亦鬼也。 ”鬼问: ”欲至何所?” 答曰: ”欲至宛市。 ”鬼言: ”我亦欲至宛市。 ”共行数里,鬼言: ”步 行大亟,可共迭相担也。 ”定伯曰: ”大善。 ”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 言: ”卿大重,将非鬼也?”定伯言: ”我新死,故重耳。 ”定伯因复 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 ”我是新死,不知鬼悉何所 畏忌?”鬼曰: ”唯不喜人唾。 ”于是共道。遇水,定伯因命鬼先渡, 听之,了无声。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 ”何以作声?”定伯 曰: ”新死,不习渡水耳,勿怪。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至头上, 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著地,化为 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乃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言定 伯卖鬼得钱千五百。
《宋定伯》出自冯梦龙《醒世恒言》。
《宗定伯》译文
南阳宋定伯年轻的时候, 夜里出行遇见了鬼。 宋定伯问: 你是谁?” ” 鬼说: 我是鬼。 ” ” 鬼问道: ”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 ”我也是鬼。 ”鬼问道:” 你要到什么地方去?” 宋定伯回答说:”我要到宛县的集市上去。”鬼说:“我也要到宛县的集市上去。”于是一 起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大亟(?),两人可以交替的背着。”宋定伯说:“好。”鬼 就先背宋定伯走几里。鬼说:“你太重了,难道不是鬼?”宋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重。”宋定伯于是又背鬼,鬼一点几乎重量都没有。他们像这样换了两三次。宋定伯又说: “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又一起走。 遇到了河,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 出声响。鬼又说: “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是刚刚死变鬼,不熟悉鬼渡水的缘故,不要奇怪。”快要走到宛县的集市,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声呼叫,声音“咋咋”(?),祈求放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从他。一直到宛县的集市上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了。宋定伯担心它有变化,于是朝他吐唾沫。得到一千五百文钱,就离开了。于是后来,(大家)就传言宋定伯卖鬼得了一千五百文钱。
8. 文言文《鲍君》的翻译鲍君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设绳,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窃取獐去,犹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鲍鱼,乃以一头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因共而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钟鼓不绝。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至祠焉。积七八年,鲍鱼主后行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耳,何神之有?"于是乃息。(出《抱朴子》)
译文
从前汝南有个人在田野里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猎禽兽。一天,网里套住了一头獐子,本主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够意思,就把带着的鲍鱼放一只在网里。本主来后看见了鲍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庄里的人们知道后就在得鱼的地方建了个祠庙,叫"鲍君"神,传说开来,祭祀的人很多。庙的柱子漆成红色,屋梁也画了花纹,日日钟鼓声不断。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走路人过庙门也都进去祈祷。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放在网里的鲍鱼呀!"从此人们才不再敬奉"鲍君"了。
9. 文言文殷不害翻译殷不害----孝悌忠信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也。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家世俭约,居甚贫窭,事老母,养小弟,勤剧无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称之。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则上书言之,多见纳用。梁武帝尝谓庾肩吾曰:“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其见知如此。侯景之乱,不害从简文入台。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景兵士皆羌、胡杂种,冲突左右,甚不逊,侍卫者莫不惊恐辟易,唯不害与中庶子徐摛侍侧不动。及简文为景所幽,遣人请不害与居处,景许之,不害供侍益谨。简文夜梦吞一块土,意甚不悦,以告不害,不害曰:“昔晋文公出奔,野人遗之块,卒反晋国,陛下此梦,事符是乎?”简文曰:“若天有征,冀斯言不妄。”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因将家属西上。江陵之陷也,不害先于别处督战,失母所在。于时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冻死者填满沟堑。不害行哭道路,远近寻求,无所不至,遇见死人沟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阅视,举体冻湿,水浆不入口,号泣不辍声,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尸。不害凭尸而哭,每举音则气绝,行路无不为之流涕。即于江陵权殡,与王裒、庾信俱入长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
(选自《陈书·殷不害传》)
你可是试着像第一句那样断句,就可以把文章读通的。
难懂的词义画上记号。读完文章,将不懂得词字用古汉语字典查出。一般古代汉语的意义是相通的,这样无论什么文章都可看懂。不说全通一知半解是可以的。应付高考应该没问题。
参考译文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县人。极有孝心,在办父亲的丧事时,礼节甚恭,因此从小就很知名。他家世代崇尚节俭,平时家里很穷困,侍奉老母亲,抚养小弟弟,勤劳辛苦无所不至,士大夫都称赞他行为惇厚。十七岁那年,做了廷尉属官。殷不害长于处理政事,兼治儒家学术,名分和法治有轻重不便利之处,就上书指出,很多都被皇上采用。梁武帝曾对庾肩吾说:“你是有文才的人,做官处理政事不是你的长处,为何不让殷不害来呢?”他被皇上了解到如此地步。侯景叛乱,殷不害随简文帝进宫城。到了宫城陷落,简文帝住在中书省,侯景带领穿着铠甲的士兵入朝谒见天子,经过简文帝住处顺路进见他。侯景的士兵都是羌、胡等杂族人,在简文帝身边争执互斗,一点也不恭顺,侍卫无不害怕被惊退,只有殷不害与中庶子徐摛陪在旁边不动。到简文帝被侯景囚禁,派人请求殷不害同他居住,侯景答应了,殷不害侍奉更加恭敬。简文帝晚上梦见吞了一块土,心里很不高兴,把它告诉殷不害,殷不害说:“从前晋文公重耳出奔,一个平民送给他土块,最终返回晋国夺得君位,皇上此梦,征兆正合于此!”简文帝说:“若上天有预兆,希望你的话不是谎言。”梁元帝即位,让殷不害做中书郎,兼任廷尉卿,于是带家属西上。江陵沦陷时,殷不害就先到别处去督战了,母亲所在的地方失守了。当时很寒冷,冰雪交加,老弱冻死的填满水渠壕沟。殷不害哭着走在路上,远远近近到处都找遍了,遇见沟渠中有死人,就跳进水中,扶着尸体察看,全身都打湿冻僵,饭食不沾口,高声哭泣不停,这样经过七天,才找到母亲的尸体。殷不害靠在母亲尸体上痛哭,每当说话就憋不过气来,路人见了没有不为之流泪的。就在江陵暂且安葬了母亲,与王裒、庾信一起到长安,从此吃粗食穿布衣,面色憔悴极度消瘦,看见他的人没有不伤心的。
景泰二年(1451年)余子俊考中进士,余子俊被授予余子俊户部主事官职,升为员外郎。在户部十年,以清廉有才干而著称。后调离户部任西安知府,遇到灾年,余子俊打开粮仓取出十万石粮食救济贫民,偿还时区别对待,做到官府不受损而百姓得到救济。
成化初年,主管部门上报政绩突出应当受到表彰的官员,知府有十人,而余子俊位居第一。由于林聪推荐,余子俊被任为陕西右参政,一年多后提升为右布政使。成化六年(1470年),转为左布政使,调任浙江,刚刚半年,授余子俊右副都御史官职,巡抚延绥。 巡抚王锐从长远考虑请求沿边境筑墙建堡,工程还未动工就被否决了。余子俊上疏说“:三边只有延庆平坦开阔,利于驱马急驰。寇屡次入侵,俘获边民做向导,一直进入河套驻扎放牧。从此寇竟居于塞内,我们反而屯于塞外,在沿边筑墙建堡是当务之急。况且现在旧界石还在,高山多悬崖陡壁,依照山形,随着地势,有的铲削,有的垒筑,有的挖壕沟,延绵相接,形成边墙,这对于边墙工程来说较为方便。”尚书白圭以陕西百姓正贫困,奏请缓兴工程。不久寇进入孤山堡,又入侵榆林,余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一起击败寇贼。
这时,寇占据河套,连年派遣大军征讨,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成化八年(1472年)秋,余子俊说:“现在征讨河套的兵马驻扎在延绥的有八万,牲口饲料靠内地,如果今年冬天敌寇不向北退却,又需要准备下一年的军需供应。姑且用今年的数额约略估计,米豆需银九十四万两,草料需银六十万两。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该动用四百零七万人,大约花费用八百二十五万两。公私冗杂繁乱到这种地步,怎能不改变谋划!臣先要求筑墙建堡,诏书说要等事情安定后再进行,请求于明年春夏敌寇人马疲乏时,役使陕西运粮百姓五万,供给食物,兴建工程,要求两个月完工。”白圭仍然坚持他的意见,阻挠兴建工程,明宪宗认为余子俊说的对,下令迅速进行此项工程。
余子俊先因军功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又因捣毁红盐池巢穴有功,升为右都御史。由于巢穴被捣毁,贼寇因此远徙,不敢再在河套居住。内地忧患渐渐平息,余子俊就全力兴建工程。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连绵一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又在其下挖濠沟,一直连绵不绝。每隔二三里建置..望台、崖栅以便巡视警戒。又在崖栅空处筑矮墙,横一斜二如箕状,用来..望和避箭。总共建筑城堡十一个、边墩十五个、小墩七十八个、崖栅八百一十九个,动用士兵四万人,不到三个月就完工了。墙内的土地全部分给军队屯垦,一年收获粮食六万石有余。成化十年(1474年)闰六月,余子俊向朝廷一一禀报工程之事,因为母亲年老恳求回乡,朝廷安慰挽留余子俊,没有批准余子俊返乡的请求。 当初,绥德州是延绥镇的地方官署所在地,所辖米脂县、吴堡县都在镇外,敌寇用轻骑进来劫掠,等镇兵发觉而去追击,总是追赶不上,敌寇往往得利而去。自余子俊将镇迁徙到榆林,增加守卫,扩大城墙安署军队,攻守器械都俱备逐渐成为重镇,敌寇来掠夺次数渐渐少了,军民得以平安耕种放牧。
成化十二年(1476)十二月,余子俊调抚陕西,在余子俊任西安知府时,曾因了解到居民为水质含碱发苦不能饮用而发愁的情况,他凿渠引入城西贑河的河水,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时间长了渠水往外漫而无法排泄,此时,余子俊主持在城西北开凿渠道排水,水渠流经汉代旧城到达渭水。对国家和百姓更加有利,号称余公渠。又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农田千余顷。打通到南山的道路,直达汉中,方便来往的旅客。对于毁塌破旧的学校、公署全部补修一新。上奏章免除岷州、河州、洮州三卫的戍守,南方的兵卒一万多人。更换了南北轮戍的兵卒六千多人,让他们各自戍守本土。岷州栗林羌反叛,余子俊埋伏军队突然出击,将其击败逃走。 三年服满,宪宗授余子俊户部尚书,不久加封太子太保。成化二十年(1484年),兼任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的军务。成化二十年(1484年)冬天返回朝廷。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星相有变异,余子俊陈述时弊八种,宪宗大多采纳。没多久,又到边境巡视。
当初余子俊巡视宣府大同两镇,要求以延绥边墙法在两镇推行,因年成歉收而停止。到这次余子俊又巡视边境,余子俊坚决要推行,余子俊说东起四海治,西抵黄河,连绵一千三百余里,旧有墩一百七十个,应增建四百四十个,墩高宽都是三丈,估计需要劳动人手八万六千人,几个月可以完成。宪宗下诏书同意第二年四月开工,然而到了那个时候,年成不好,国家和百姓都不宽裕,陡然兴建大工程,上下都感到困难。余子俊又想责成边臣去完成,而自己不亲自管这件事,由此招来毁谤和议论。到冬天,余子俊上疏请求还京,宪宗听信谣言,改任余子俊为左都御史,抚巡大同。宦官韦敬进谗言说余子俊借修边墙侵吞财物,又弹劾余子俊以私人恩怨换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余子俊辩白,宪宗发怒,责备阮勤等。而给事中、御史又纷纷呈上奏章弹劾,宦官大半想搞垮余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前往调查,按实事情况公平地对待,返京向朝廷奏报换置将帅是同阮勤说的情况相符,没有侵吞建边墙的费用。然而花费银一百五十万两、米豆二百三十万石。耗费财物,劳动百姓,不能说没有罪。于是削去太子太保职,退休回家,这时是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二月。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宪宗醒悟到余子俊无罪,又召余子俊回来任职,仍加封太子太保。明孝宗继位,因余余子俊是先朝老臣,对余子俊更加尊敬。弘治元年(1488年),余子俊上疏陈述十件事,完后又陈述边防七件事,孝宗大多同意实行。弘治二年(1489年),余子俊病重,还亲自撰写奏稿,陈述救荒息盗的办法。刚刚得到朝廷的允准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太保,谥号肃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18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