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简介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林创立的无产阶级学说及其事业的继承者。他创建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并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是世界无产阶级及其它劳动人民的领袖和导师、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朋友。
列宁于1870年俄历4月10日(公历22日)出生在伏尔加河岸的辛比尔斯克城,即现在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是一位具有民主进步观点的中学教师,后来成为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厅的视察员,因多年从事国民教育的劳绩,晋升为省国民教育总监,并曾获得贵族称号。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是一位医生的女儿,结婚前住在农村,虽然只受过家庭教育,但由于她勤奋好学,后来仍然通过考试获得小学教师的称号。她读过许多书,并擅长外语和音乐。她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品德教育,终日为他们操劳。乌里扬诺夫一家有六个孩子。列宁的哥哥叫亚历山大,姐姐是安娜。妹妹奥里娅。弟弟德米特里,最小的妹妹叫玛丽娅。
聪明活泼的列宁从五岁就开始学习文化,九岁进入辛比尔斯克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品学兼优曾获得金质奖章。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曾是喀山大学的优等生,民意党人青年小组的成员。1887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因参与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同年5月20日被杀密。受到极大震惊的列宁从血的教训中增强了与沙皇专制制度作斗争的决心,并坚定地说:“我们不走这条路”。17岁的列宁已在探索着一条与沙皇专制制度作斗争的新的道路。1887年6月底,列宁全家迁居喀山,秋天他进了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入学不久,他因反对大学里的警察制度而被开除,并被禁止在喀山居住。一年后列宁回到喀山,在那里参加了当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开始研究《资本论》。1889年5月,列宁全家迁往萨马拉城。1891年21岁的列宁以校外生的资格通过了波得堡大学的毕业考试。并被授予优等生毕业文凭。在萨马拉城,列宁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写了最早的一篇论文:《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1893年8月,列宁移居彼得堡(现列宁格勒城)。从此,揭开他革命生涯中新的篇章。
列宁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缔造者。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要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就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列宁很早就说过:“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的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这成了他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他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实践相结合,为建设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而斗争。1895年秋,在列宁的领导下,彼得堡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组织,并命名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个斗争协会是以群众性工人运动为基础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萌芽。它只活动了不长的一段时间,以列宁为首的一批骨干就被逮捕了,列宁先是被监禁,后被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期间列宁总结了该协会的斗争经验,用以指导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工作。1898年3月初,当列宁还在流放地时,俄国的一批社会主义者就召开了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以列宁为首的流放者集会宣布加入社会民主工党。事实上“一大”并没有把党真正建立起以来。在委员会中经济派占据了优势,一大后,组织上更加涣散、政治上更加动摇、思想上更加混乱,经济派成为建党的主要障碍。1900年列宁创办的《火星报》和1901-1902年期间他写的《怎么办》一书,粉碎了经济主义。1903年7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党纲和党章。在讨论党章时,党内产生了尖锐分歧。诞生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推行的机会主义组织路线和策略路线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在列宁的领导下召开了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布尔什维克在这次革命中的策略。在革命日益走向高潮的11月上旬,列宁从国外回到了彼得堡,以加强对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和彼得堡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在斗争紧张工作繁忙的日子里,列宁还十分关注党中央的机关报《新生活报》的编辑出版工作。他参加该报编辑部的会议并撰写文章,宣传党的策略思想。使这份报纸在党的生活和革命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05年12月当莫斯科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时,列宁赞扬了工人们的壮举,并号召彼得堡的工人支援他们的斗争。莫斯科工人起义失败后,列宁又及时帮助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鼓舞他们的斗志。1906到1907年列宁仍在国内坚持斗争直到1907年的12月才被迫离开俄国。
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于4月3日(公历4月16日)回到了俄国。针对俄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著名的“四月提纲”中,为党和无产阶级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和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路线,接着,他在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又进一步发挥了“四月提纲”中的原理,从4月到7月90 天的时间里,列宁一面领导中央委员会的工作,一面直接指导《真理报》编辑部的工作。先后写了150多篇文章和几本小册子,宣传布尔什维克党的策略方针,从而武装了布尔什维克,增强了他们对革命的必胜的信念。
列宁是十月武装起义方针的制定者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者,1917年7月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平示威的镇压和接踵而来的对布尔什维克的打击,使俄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七月事变”打破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和平发展的前途已经断绝。列宁也被迫转入地下,在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继续指导着革命斗争并撰写《国家与革命》一书,8月9日列宁离开俄国到达芬兰,继续完成了《国家与革命》的写作,并关注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迅速被粉碎,使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布尔什维克的威信大为提高,很快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苏维埃中占据了优势。列宁分析了新的革命形势,在9月12日到14日给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和莫斯科委员会写的两封指示信里,明确提出了通过起义把政权转归苏维埃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方针。为了便于加强领导,10月7日列宁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武装正义的决议,并指导了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24日夜间列宁到了斯莫尔尼宫,亲自担负起指导起义的重任。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革命工人、兵士和水兵执行了起义的战斗命令。深夜攻下了冬宫,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列宁不仅胜利地领导了俄国革命,而且指导和鼓舞了当时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他的倡议下创建了共产国际,他亲自主持了共产国际的成立大会,领导了二、三、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从二大起任执行委员。
列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在一个农业占优势的落后国家里变为现实。在这样的国度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新课题。苏维埃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为发挥人民群众的才智,建设社会主义 开辟了巨大的可能性,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资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镇压了白卫匪帮的叛乱,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并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并制定了适合俄国国情和符合经济规律的新经济政策。列宁坚信俄国有一切必要的和足够的条件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在他的领导下,拟定了纲领性的俄罗斯电气化计划,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以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拟定了通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机械化以改造分散的小生产者,并吸引他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列宁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工作,他把发展文化教育,进行文化建设计划时代的主要任务。他强调说:“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列宁所说的文化建设包括扫除文盲、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造就经济建设及其他方面的专门人材。提倡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改变愚昧不文明等广泛的任务。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列宁经常提醒党的组织和干部要充分发挥教师和专家的作用,检查在使用和团结专家方面存在的问题。
列宁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克服官僚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对苏维埃国家机构中的拖拉作风、文犊主义深恶病绝,认为它是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敌人”之一。列宁是改革国家机关的推动者,在他看来,要有效地克服官僚它义,就必须改革国家机关,使其密切地联系群众,选拔优秀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到重要的经济岗位上去,还要建立起明确的职责和民主检查、监督制度,对于因官僚主义造成重大损失者,应分别情况给以处分,而克服官僚主义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
列宁极端厌恶个人崇拜。他认为工人领袖不是天使,不是圣人,而是普通人。他坚信:“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都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列宁十分谦逊质朴、极端关心党的事业,模范地遵守党的集体领导原则,经常作自我批评,随时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一向反对突出他个人。他多次拒绝艺术家为他绘制和塑造肖像,也反对人们为他祝寿。1920年4月23日,俄共(布)莫斯科委员会为列宁五十寿辰举行了晚会,他故意推迟到晚会快结束时才到场,他在答词中首先表示“感谢你们使我没有听祝寿演说……让我们今后根本免去这种祝贺仪式”。歌功颂德的陋习是和列宁格格不入的,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些政党在它失败和衰落之前,往往会骄傲自大”,“我希望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使我们的党落到骄傲自大的地步”。
列宁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他不知疲倦的和长期紧张的政治活动,以及社会革命党暗杀造成的创伤,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从1922年上半年起,便身患重病。1924年1月21日,便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最沉痛的损失。他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永垂青史。
摘 要:哈代是19世纪英国杰出作家和诗人。他的短篇小说和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一样有成就。本文试从乡土精神、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精神三方面解析哈代短篇小说《三怪客》的创作。
关键词:哈代 《三怪客》乡土精神 悲剧意识 现实主义精神
哈代(1840―1928)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优秀继承者。他不仅擅长诗歌和小说创作,而且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也很有成就。他的短篇小说精湛而精巧,巧妙深刻地揭露了维多利亚王朝的种种弊端,是英国农村衰落景象的挽歌。他的短篇小说集《威塞克斯故事集》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哈代在故事集里通过对贵族家庭的崩溃,个人命运的悲剧以及贫穷农民破产的故事的描写,揭示了英国农村宗法社会的彻底瓦解。短篇小说《三怪客》于1883年发表。作者通过农村茅屋里的欢聚,集中描写了乡村里的各式人物。三怪客的拜访更使故事情节变幻莫测。在篇末又以淡淡几笔点出了破产农民的悲剧命运和穷人之间的互相支援。小说曾被哈代改编为独幕剧而搬上舞台,被《时代》杂志称为“毫无疑问是最精彩的戏剧晚会”。本文试解析哈代在《三怪客》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乡土精神、
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意识。
一、乡土精神
哈代的小说都是乡村题材。他所写的故事以他的家乡为蓝本,但他从来都没有用过他家乡的真名“多塞特”(Dorset)来称呼他所描写的乡村,而是统一用“威塞克斯”(Wessex)这个古老的名称。文学史上有过以人物统一系列小说的做法,但以地点作为统一手段尽管不是哈代的独创(在他之前就有过W?司各特的“威弗利”小说系列,特洛罗普的“巴塞特郡记事”系列),但是只有在哈代的小说和诗歌中,地点才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系统化。哈代把他的小说总是提名为威塞克斯小说。《三怪客》这个故事也是发生在“英国的农业区域内”,且这些区域“往往经历几百年依然不改变旧观”。正如哈代出生和长大的地方那样是全英国最偏僻、最落后的地区之一那样,小说发生的地点也是通常人迹罕至,荒芜一片:“这3英里崎岖不平的高地,再加上一年四季接连不断下霰、下雪、下雨、多雾的坏天气,也足以令人望而却步,让随便哪个泰门或尼布甲尼撒与世隔绝;在天气晴和的时节,对于那些合群的人、诗人、哲学家、艺术家和其他一些一心向往赏心悦目事物的人来说,这一路能勾起他们兴致的东西就更加少得多了。”但威塞克斯不仅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物,反映了特定时期的英国社会缩影,它还是精神的客体,是哈代精神活动的产物。从哈代开始有意识地构筑他的威塞克斯王国起,它已不再仅是一个社会历史,物质的事实,而是抽象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符号,即乡土精神。这种乡土精神支配着创作中的哈代,而威塞克斯就是这种精神物化的产物,体现了哈代对美好乡村生活的眷恋。在《三怪客》中,哈代毫无例外地表达了这种眷恋。在牧羊人女儿的受洗礼宴会上,屋外虽然是暴风雨天气,是个“够叫可怜的晚上”。但是屋内却是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享乐是普遍的,而尤其是在这不受习俗约束的晚上。相互的信任和好感产生了圆满的舒泰,又没有处事的正经心事……悠闲的态度,贵族式的雅静安详,传遍了大部分的欢宴者”。屋内汇集了乡村里的各式人物,有木匠、教堂书记、牛乳厂的主人、牧羊人和青年男女,可以说茅屋里的欢乐代表了整个乡村美好的生活。如果考虑到哈代创作的大环境,就不难理解这种乡土精神的产生。19世纪中叶,人口膨胀、城市化、农业机械化、经济危机、人口迁徙等席卷整个英国。哈代成年后离开家乡,未能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产生精神上的失落感。同时由于英国农村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就意味着人们要失去旧的淳朴的生活。而哈代这段时间一直在回到过去,产生怀旧情绪。如果说在《三怪客》中茅屋外的世界代表了英国社会当时的急剧变化,那么茅屋里祥和的享乐气氛则是作者的乡恋情结最明显的表现。他怀念的正是他从小生活其中的小村镇及其代表的文化。这种乡土精神不是游离于作品之外,而是编织进了作品的肌理之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哈代的作品和经典现实主义作品又有着差异。具体来说,1)在人物塑造方面,他的人物除个别以外,都像是传奇和民谣中的人物。在《三怪客》中,钟表匠偷羊后又越狱逃跑,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种罕见的睿智、勇敢和坚定。他在茅屋里面对绞刑吏时的临危不乱和之后的不知去向,就正好代表了哈代小说中的传奇人物。2)在情节塑造方面,哈代的小说也有此倾向。哈代认为,文学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来给人以乐趣。在《三怪客》这个故事中,三个陌生人在雨夜中拜访安宁祥和的茅屋以及由此发生的一系列跌荡起伏的情节和第一个陌生人最后神秘的下落都充满了传奇,极具戏剧性。正如在文章的结尾所点:“至今仍为高老斯坦的有名故事一直传诵着”。
二、现实主义精神
然而哈代的乡土题材小说并不拘泥于描述他对美好乡村生活的怀念。它还具有现实精神。在《三怪客》中,他不仅仅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传奇故事,而是反映这故事之后的现实。《三怪客》无情地揭露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哈代的现实小说中具有反社会倾向。《三怪客》不断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及哈代自己的态度和反社会倾向。小说中首先表现为哈代对当时英国法律公正性的质疑。小说中的钟表匠为了生存去盗羊而被处以死刑。因为“所犯的罪和所判的刑罚不太相称”,附近一带的农民都对逃犯表示同情,所以后来村民们觉得追寻盗羊贼在“面子”上是“紧急而严肃的”。这一事实间接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法律公正性的质疑。同时借农民对追捕盗羊人的态度反映他对现实法律的不满,批判了当时英国社会只追究后果不深查动机的残酷无情的法律条文。小说中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通过对第三个陌生人进门时惊恐万分的神态的武断推测,茅屋中的人们便认定他是在逃的死囚。仅凭这间接的证据,那位小说中警察便认为有了漆着金**皇冠还有狮子和独角兽的像的警棍,所以他举起来打人是合法的。而小说中穿浅灰色衣服的绞刑吏更是说:“我是政府里的人,可以授权给你做这样的事。”作者批评了这种借着法律的条文而妄断是非的做法。第一个陌生人神秘失踪的结局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解释为哈代借此表达了他对当时法律的反抗。其次,在小说中哈代还表达了他对宗法社会瓦解后农民境遇的同情。哈代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几乎经历了整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农民阶级逐渐消亡的过程。而他出身于并眷恋于宗法世界的淳朴生活和传统美德。所以当历史把一种看来并非理想的文明形态带进了威塞克斯宗法社会,导致旧的和谐的破裂的时候,哈代在内心并不想看到这种打破。在《三怪客》中,从三个陌生人如何轮流介入并打扰了茅屋内喜庆的晚宴到整个晚宴的匆匆收场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英国农村祥和的生活是如何受到外来势力的入侵。钟表匠可以说是这类受侵害人群的代表。从哈代在《三怪客》中对钟表匠的着墨,我们是可以感受到哈代对当时受压迫的破产农民表示的无限的同情。例如在描写钟表匠的出现时肯定地描述道:“他的眼睛大而坦率,有决心。”借描述农民在追赶他时“没有确定的找寻计划”,“发觉可怕的人不存在,更没了主意”的不认真的追捕,哈代间接表达了对钟表匠的同情。小说中人们在晚宴后对追寻盗羊贼也是表现得不积极。这种农民间互相支持的情节安排也反映了作者对钟表匠的同情。最后,哈代在小说中还反映了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淳朴自然本性变得冷漠、自私和狡猾的事实。淳朴的牧羊人在绞刑吏看来是“简单的灵魂人”。为资产阶级打工的绞刑吏并不积极地追捕逃犯,认为那是“政府的责任,不是我的”,“我不愿意打断我的腿,去跑这荒山野地高低不平的路”。而淳朴、慷慨、好客的乡村牧羊人芬内尔为招待陌生访客不顾妻子的不乐意而执意又满了一缸子蜂蜜酒给陌生客人喝。芬内尔和残忍自私的绞刑吏在这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人性的变化。
三、悲剧意识
哈代小说的悲剧意识来源在于他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乡村宗法文明的撞击的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宗法社会里传统的伦理关系和价值观念遭到了新文明的践踏。然而,这种残酷的违背宗法情理的变化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基于这种忧虑和困惑,哈代在小说中真实反映了新旧两种文明形态的撞击带给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在哈代看来,他的主人公的悲剧是对十九世纪下叶宗法制农村中个体农民艰苦的挣扎过程以及他们心灵上创伤的真实写照,是对人类命运的焦虑探索。哈代的悲剧意识具体表现为个人悲剧意识、社会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哈代经常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乡村农民的艰难处境,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对自己的命运没有掌控能力。在《三怪客》中,主要是由钟表匠的个人悲剧来体现。他的悲剧命运根源在于19世纪中后期,威塞克斯个体农业经济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走向崩溃,个体劳动者由此陷入经济困境。文中的钟表匠由于失业很久,陷入经济困境,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因此白天盗了一只羊。他也因此而落得被判死刑的悲剧命运。哈代小说中的悲剧主人公通常在个体生命意志的驱使下挣扎和反抗,如苔丝、裘得,但最后却都进入悲惨结局。在小说中,钟表匠在得知第三个陌生人的身份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镇静和勇敢是有目共睹的。他机警地躲避任何可能暴露身份的话语和行为,如“本能地藏手”,沉着地和唱绞刑吏的歌。尤其是当他的弟弟出现在门口的时候的临危不乱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一面用酒泼了一地,一面用低音和唱道:“上帝可怜他的灵魂吧!”机警地提示他的弟弟不要暴露实情。此后,虽然他逃离了第二天的绞刑,但无论如何追寻他的行动却在进行着。他可能不得不一辈子躲藏在人世间继续抗争。这就是钟表匠个人悲剧:虽经过反抗却难逃悲剧命运。哈代笔下的悲剧主人公一直不屈不挠地反抗到生命终结,这是悲剧精神。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哈代小说独特的撼动读者心灵的悲剧魅力。哈代的悲剧意识不仅是再现社会内容,更多地由个人悲剧引发出对人类生存状况和未来命运的客观思考。钟表匠的故事代表着一群农民的生存境遇。他们的命运何去何从,在哈代看来正如钟表匠的最终下落不明一样都最终悬而未绝,由此,哈代表达了对这类人群命运的焦虑探索。
综上所知,哈代的《三怪客》是一篇典型以乡村生活作为立足点,对现代文明以大胆批判,对人类命运以探索的短篇小说。它可以说是哈代短篇小说作品的优秀代表之一。
参考文献:
[1]哈代著.张玲译.三怪客[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20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