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农资 >

机电一体化主要学习什么内容?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我们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他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主要学习什么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 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4) 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5) 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6) 伺服传动技术 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 1.机械本体 机械本体包括机架、机械连接、机械传动等,它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起着支撑系统中其他功能单元、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作用。与纯粹的机械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技术性能得到提高、功能得到增强,这就要求机械本体在机械结构、材料、加工工艺性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能够与之相适应,具有高效、多功能、可靠和节能、小型、轻量、美观的特点。 2.检测传感部分 检测传感部分包括各种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电路,其作用就是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过程中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参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根据检查到的信息向执行器发出相应的控制。 3.电子控制单元 电子控制单元又称ECU(Electrical Control Unit ),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存储、计算、分析,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度和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进行。 4.执行器 执行器的作用是根据电子控制单元的指令驱动机械部件的运动。执行器是运动部件,通常采用电力驱动、气压驱动和液压驱动等几种方式。 5.动力源 动力源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能量供应部分,其作用是按照系统控制要求向机械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使系统正常运行。提供能量的方式包括电能、气能和液压能,以电能为主。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 机械方面: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数控编程技术,autoCAD,Mastercam软件,C# 电工方面:可编程控制器PLC,单片机,自动控制原理,数字电路,电工电子 实习课程:电力拖动,PLC,单片机,钳工,普通车、铣、刨床,数控车、铣,加工中心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专门人才,掌握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应用、维护、安装、调试、销售及管理的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职业面向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 2、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交通与车辆工程系)

农业机械化系组建于1952年,由前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农业工程系合并而成,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农业机械化教学和科研基地之一,形成了以吴湘淦、潘君拯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首,姬长英、丁为民等年轻一代为后继,在全国农机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人才队伍。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三千多名技术人才,很多人已成为院士、著名专家或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

农业机械化系现有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两个博士点;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和车辆工程三个硕士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和车辆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一个专科专业。培养的学生以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广、发展潜力大而见长,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8%以上,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和广泛欢迎。05届毕业生汤二征获得07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提名奖。

农业机械化系教学科研实力雄厚。《农业机械与设施》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农业机械学课程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二类优秀课程、“农业机械学课程建设及教学综合改革”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农机CAI课件获省三等奖、在研教改项目6项,承担着省农机行业培训的主要教学任务。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一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项、科技部攻关项目1项、回国人员基金项目1项、省三项工程项目2项、省高技术研究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多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

全系现有教职工35人,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设有农业机械教研室、车辆工程教研室和农业机械与车辆综合实验室,与3个农场、4个工厂合作建立了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现任系主任:姬长英 党总支书记:薛金林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系成立于2002年1月。她的诞生,是该校学科及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产物,也为该系学科的新飞跃提供良好的机遇和舞台。从1993年起,该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就开始招生,2000年,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开始招生,2001年自动化专业本科开始招生,2004年又新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该系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该系的学科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跨越阶段。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及特点,参照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学科设置,该系下设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等四个教研室和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设有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三个本科专业和工业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网络、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三个高职专业,在校学生1134名,其中本科生1083名,高职生2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36名。

该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条件良好。现有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4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每年承担数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该系出版教材10多部,为该校电气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该系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拥有计算机基础及专业两个实验室、用于教学的计算机达120多台,拥有电工电子、微机、计算机组装、电工实训、电机与电力拖动等实验室。竭诚为全院师生教学与科研提供优质服务。其中,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是江苏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设在该院的考点、电工实训实验室可进行电工职业资格的考核鉴定。另外,该系与微软等培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该系学生在重视业务学习的同时,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文化体育生活也丰富多彩,展示了该系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

年轻的电气工程系是该院要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柱,我们将奋发图强,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科研能力,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主任:尹文庆

书记:沈明霞 副书记:桑运川 机械工程系成立于2002年1月,下设机械设计、工业设计、机械制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四个教研室,一个教学实验中心(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并设有现代设计方法和车辆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各类科研任务。全系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教师(含双肩挑人员)52人,教授5人(含2位院领导),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24人,讲师(含工程师)2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1人,占教师总数的80%,在52名教师中,50岁以下的为42人,占教师总数的93%以上,是一支年轻、充满朝气的教师队伍。除承担本系各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以外,还承担全院其它专业机械类课程、实验及金工实习的教学任务。

为我国机械工业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专业技术人才,是该系的中心任务之一。目前,该系共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并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至2010年6月为止该系在校学生150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56人,本科生1431人。该系毕业生在社会上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该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2002年起,我们对原金工实习中心进行了扩充和改建,使金工实习中心的有效使用面积达到了近1800m2,拥有各类机加工、热加工设备66台;钳工、铸锻焊工位72个,确保了教学实习的高质量运行。此外,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也得到有效的更新,实验场地得到了扩充。目前该系实验中心已建成的实验室有: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室Ⅰ、材料力学实验室Ⅱ、材料力学实验室Ⅰ、流体力学实验室、机械系实验室办公室、材料力学实验室Ⅲ、金相实验室Ⅰ、机械测量技术实验室Ⅰ、金相实验室Ⅱ(制样室)、机械测量实验室Ⅱ、热处理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Ⅰ、机械设计实验室Ⅱ、机械设计实验室Ⅲ、机械设计实验室Ⅳ、机电一体化实验室、机床拆装实验室Ⅰ、机器人实验室、机床拆装实验室Ⅱ、机械测量研究室、手工绘图室Ⅰ、手工绘图室Ⅱ、模具拆装实验室、CAD/CAE/CAM实验室、美术室、雕塑室、摄像室、模型制作室、教师制作室等,实验室的有效使用面积达到了近2800m2。这些实验室的建立为该系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本系的CAD/CAM实验室、特种加工实验室和数控加工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

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全系的教职工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三年来,该系教职工发表的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和科研论文达200余篇,其中有30篇科研论文被EI、SCI收录,申请和获得专利10项。主编、参编教材7部,研发产品16件(小型牧草收获机、悬架试验台、树枝粉碎机、连续式砂浆搅拌机、带辅气室空气弹簧系统、电动拖拉机实验台、刚度或阻尼可调式油气弹簧、数控电解车床实验台、揉茶机的研制、数控橡胶带切断机、五轴数控装置减振器性能试验机、超声波功率发生器;高速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数控涂胶机控制机、水果压汁器样品、立式高速混料机样机)。

目前,该系的科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向进行:

机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机械系统测试与控制技术

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

现代制造技术

新型工程材料及其应用

机械动力学及控制

现在,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

农用车辆智能减振系统及关键元件研究

车载式树枝粉碎机研制

高速冲床机械动力学特性研究

基于电磁弹簧的驾驶员座椅研究

混合动力拖拉机研制

农业装备可靠性技术研究

大型拖拉机全自动换挡变速箱的引进与研发

设施农业用微型电动拖拉机及配套装备研发

数控展成超声波加工的技术基础研究

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产业化和数控技术开发

高速数控涂胶机控制系统研制

数控胶带切断机研制

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及其在农机中的应用

PTFE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农机上的应用

新型PTFE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及减粘耐磨机理研究

仿形低量喷雾控制系统研究

建设一流的机械工程学科,造就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流的人才是该系全体教职员工的奋斗目标。相信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帮助下,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机械工程系的明天更加美好。

系主任:康敏(2012年当选为浦口区人大代表)

系党委书记:朱思洪

教育职员: 刘 平 郭翠霞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管理工程系创建于1987年。自成立以来,管理工程系坚持党的教学方针和指导思想,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改革与不断创新相结合,面向企业、服务社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复合型的培养模式,为企业和政府机关培养了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和管理干部。经过多年的发展,管理工程系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师资结构合理、学风严谨、作风扎实。全系现有教职工35名,专职教师3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2名,全部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除本系有一批专职教师队伍外,还从兄弟院系及社会各界聘请了有实际管理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家和管理干部来我系担任兼职教授并承担教学任务,培养的学生理论能力和实际能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管理工程系学科发展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研究领域及方向有:资源与环境管理工程、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等方向,具体包括生产系统工程、人因工程、运筹与作业优化、物流规划与设计、绩效评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造价等领域。在校学生1200多人,有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工程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已建成有物流工程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工程质量检测与控制实验室、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室和管理模拟(软件)实验室。现有两个校级研究室:工业工程研究室、管理工程研究室;两个院级研究中心: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研究中心。

管理工程系同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具有广泛联系,积极承担国家、企业和有关单位的科研任务,广泛开展合作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世界银行、农业部等国家、省部级及其他级别的课题近50项,与其他科研、企事业单位合作科研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被SCI和EI收录30多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36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