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门Cyan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隐藻... ,淡水浮游植物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八个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
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因池水有机质和营养盐类的含量及其他因素不同而有显著差别。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是决定水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以致水色较浓甚至出现藻团、浮膜的现象称水华。鱼池中常见的水华?按优势种类可分为14个基本类型:
1、隐藻水华2、滕口藻水华3、颤藻或席藻水华4、颤藻或席藻水华5、鱼腥藻或拟鱼腥藻水华6、微囊藻水华7、尖头藻水华8、微型兰球藻水华9、团藻目水华10、绿球藻目水华11、裸藻水华12、囊裸藻水华13、矽藻水华14、金藻水华。
通常金藻、矽藻、隐藻、甲藻的水华几乎都是褐、褐绿色?而兰藻、绿藻和裸藻的水华色多变。一般来说红褐、绿褐、墨绿色水较好。兰绿、深绿、灰绿、黄绿、泥**等水色为劣水。
出现“水华”,对养鱼来说具有双重性。这种水较肥,对鱼类可以提供容易消化吸收的浮游生物种类也多,这是有利的一面。但这种水质难以长期维持,经验不足的养鱼户很难掌握其规律。当天气变化时,藻类因水生生物(包括自身耗氧)、有机质大量耗氧而缺氧发生大量死亡时,水质便会迅速恶化变黑,甚至发臭,影响鱼类摄食,有时引起鱼浮头甚至翻塘死鱼造成经济损失。
池塘中以控制浮游植物量来控制“水华”的出现。可采取投喂优质饲料及其合理的投喂量、合理施肥,科学使用增氧机和及时加注新水或用投放化学物质、生物制剂等方法,使水中的浮游植物量达到适于鱼类生长的最佳水平。
——————————————————————
浮游生物(plankton )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这是根据其生活方式的类型而划定的一种生态群。而不是生物种的划分概念。虽然V.Hensen(1887)提出浮游生物一词时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机体,后来却是专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为浮游的生物群落。与此相对应的,“浮游生物体”一词则是专指每个浮游生物。此外,为与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相对应,E.H.Haecker(1891)提出了“底栖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词,C.Schrter和O.Kirchner(1896)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词,E.Naumann(1917)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词,J.M.Peres(1961)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词,这些名词都是用于区别水生生物的生态群。浮游生物的定义,主要是指它们的被动性运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指用浮游生物网或水桶采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采用原文plankton。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属于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蓝藻居多,还有不少附着在悬浮物上的细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伞径长达2米的水母等。从形态上看,浮游生物为适应浮游,体表常有复杂的突起,或在体内贮存着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气体等,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过调节体内气体的量而作垂直移动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几乎都在真光层内进行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光合成量,整个海洋碳素估计可达250亿吨(E.Steeman Nielsen.1960)或200亿吨(J.H.Ryther,1969)。现存的浮游植物数量与浮游动物相比,在热带海洋中约为20倍,在寒带海洋中约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较小,在营养贫瘠或含腐殖质多的湖泊中有时也会比浮游动物的数量小些。小形浮游动物作为水中食物链的基础的一环而受到重视;同时,对于海洋而言,它们大规模地垂直移动具有把有机物向下层运输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包括一些体型微小的原生动物、藻类,也包括某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它们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按个体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六类:巨型浮游生物,大于1厘米,如海蜇;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桡足类、磷虾类;中型浮游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桡足类;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蓝藻;微型浮游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超微型浮游生物,小于5微米,如细菌。
硅藻和甲藻是大陆架区生产者的优势种,其生产力是海洋生态系统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某些甲藻能引起赤潮。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和磷虾是永久性浮游生物,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蛇尾的长腕幼虫和藤壶的无节幼虫是暂时性浮游生物。磷虾是鱼类的主要饵料之一,南极海洋中的磷虾数量最多。浮游动物属消费者。有孔虫类和放射虫类的壳是海洋沉积物中一类重要的古生物化石,根据它们能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和沉积相,还能借助它们寻找沉积矿产和石油。浮游生物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由于它们分布广,繁殖力强,故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食源。
花生大家都有吃过,那么你们知道花生是怎么 种植 的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花生高产种植的新技术,一起来看看。
花生高产种植的新技术
种子播前处理播前要带壳晒种,选晴天上午,摊厚10厘米左右,每隔1~2小时翻动一次,晒2~3天。剥壳时间以播种前10~15天为好。剥壳后选种仁大而整齐、籽粒饱满、色泽好,没有机械损伤的一级、二级大粒作种,淘汰三级小粒。
整地改土,深耕细作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根系发达,要求土层深厚,上松下实,因此要在冬前或早春适当深耕深刨。对于粘质土壤,可以加适量细沙,改善结果土层的通透性。对沙层过厚的地,结果深翻,在犁底下压10~15厘米厚的粘土,创造蓄水保肥的土层。
起垄施肥,培养地力由于花生生长前期根瘤数量少,固氮能力弱,中后期果针已入土,不宜施肥,因此,花生施足基肥很重要。一般在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一次性施足基肥,以满足全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有条件地区尽量多施农家肥,中产田每亩底施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45%复合肥30~40公斤,硼肥1公斤;高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45%复合肥40~50公斤,硼肥1~1.5公斤。另外,花生不提倡施用种肥,特别是硼肥作基肥时,严禁施入播种沟内,避免烧种烧苗。
适期播种,全苗壮苗5厘米土层地温稳定在12℃时,一般可比裸地栽培提早半月。4月20日至5月5日。大垄双行,穴距16~18厘米,每亩8000~10000穴,每穴播2粒;深3~4厘米。
田间管理前期(苗期)应加强管理,扎好根,防治病虫害,促苗早发。
中期(花针-结果期)主要是控制地上面枝叶生长,促进下面果针和幼果发育。
后期(成熟期)是荚果膨大籽仁充实期,主要体现?后保?两个字,注重抗旱排涝防烂果,治虫保果夺丰产,防病保叶促果饱。
花生的施肥技术花生的施肥原则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在我国,栽培花生的土壤多为山丘砂砾土、平原冲积沙土和南方红黄壤,这些土壤结构不良,应施用有机肥料以活化土壤,改良结构,培肥地力,再结合施用化学肥料以及时补充土壤养分。有机肥料含多种营养元素,特别是微量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肥效持久。有机肥施入土壤后,经微生物分解可源源不断地释放各种养分供花生吸收利用,还能不断地释放出二氧化碳,改善花生的光合作用环境。有机肥料在土壤中形成的腐植质具有多种较强的缓冲能力。有机肥料分解产生的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可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的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有机肥料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素能源,能促进微生物的活动,特别有利于根瘤菌的增殖,增加其活力,增加花生的氮素供应。有机肥料的作用是化学肥料不能代替的,介是有机肥料所含养分大多是有机态,养分含量低,肥效迟缓,肥料中的养分当季利用率低,在花生生长发育盛期不能及时满足养分需求,而化学肥料所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等特点,则可弥补有机肥料的不足。为了保证花生的优质高产,提高施肥效益,应以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两者取长补短,缓急相济,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潜力。此外,还要注意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
花生施肥应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追肥以苗肥为主、花肥和壮果肥为辅,氮、磷、钾、钙配合施用的基本原则。
苗期:3~5叶期施用速效性氮肥,对促进分枝早发壮旺和增加花、荚数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一般每亩施专用肥4~6千克、尿素5~6千克或人畜粪水1500~2000千克。
开花、结荚期:始花后对养分吸收激增,但根瘤菌也开始源源不断地供应花生氮素营养,如追施氮肥过量,易引起后期茎叶徒长和倒苗。因此,开花以后一般不追施氮肥,而主要是抓住花生始花期结合最后一次中耕除草施用复合肥和钙肥。一般每亩施用花生专用肥10千克、石灰10~20千克。
果荚充实期:此期对磷的需要量增加,可采取根外喷磷的 方法 ,用农海牌氨基酸叶面肥和0.3%的磷酸二氢钾喷雾,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花生的种植方法1、播种方法 花生的播种方法按照栽培方式露地播种和薄膜覆盖播种。按作业方式分为人工点播和机械播种。
2、播种密度 要掌握合理密植的原则。花生的种植密度决定于植株高度、结实范围和叶面积大小。花生适宜的种植密度依据气候特点、土壤肥力、选用品种和栽培条件而定。根据我市各地花生地地力情况,采用株行距5?8寸,双仁植,亩播种基本苗2.3万以上,收获苗数2万左右,开行尽量用花生规格开行耕或用花生定穴器,每畦种六行。
3、播种深度 一般花生的播种以5厘米左右为宜。要掌握?干不种深,湿不种浅?和土质粘的要浅,沙土地或沙性大的地块要深的原则。露地栽培最深不能超过7厘米,最浅的不能浅于3厘米。
4、播后镇压 播后镇压是花生抗旱播种确保全苗的一条成功 经验 。镇压后,不仅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而且可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使土壤下层水分上升,防止种子落干,便于种子萌发出苗。
>>>下一页更多精彩?花生种植要点?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36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