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农资 >

温室白粉虱到底要如何防控才有效?

种植设施蔬菜多年的菜农朋友,每每被温室白粉虱搞的头疼不已,遭遇温室白粉虱,蔬菜严重减产,频频打药却收效甚微,温室白粉虱到底要如何防控才有效?不妨试试粉虱天敌丽蚜小蜂,采取以虫治虫的方式,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对蔬菜和人体绿色无污染!

温室白粉虱到底要如何防控才有效?

什么是温室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俗称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全年发生,杂食性,以初秋至春末的旱季为发生高峰期,温度太高或太低及长期降雨湿度高都不利其生长,以3~6月及9~11月为发生盛期,26~28℃暖冬及设施种植最适其发育。

温室白粉虱卵期约5天,若虫期约15天,成虫期寿命可达1~2月,完成一世代仅需19~27天。成虫在植株叶背产卵,母虫一生产卵可达200~300粒卵,孵化后的若虫有四龄,一龄有足,寻找适当寄主;二龄以后足退化固着于中老叶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中的液体为生,羽化后成虫继续危害或再飞至其它植株的新梢叶背组织产卵。成虫不擅长中远距离传播,受干扰时在植株上端或周围稍作盘旋后仍回原作物栖息危害,一般靠风力传播。

温室白粉虱的危害

温室白粉虱的成虫和若虫均可吸食作物的枝叶,作物被害后,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另外,除了直接刺吸植株养液外,成虫和若虫会分泌大量分泌物,诱引蚂蚁或其它昆虫,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并可诱发煤污病的发生。植株叶片或果实上有如洒了一层黑胶水,影响光合作用,造成蔬菜或果品品质低劣,失去商品价值,严重的可导致废耕。除此之外,白粉虱还会传播病毒病,如番茄被害,提早落叶,传播卷叶病或斑点萎凋病,果实硬化畸形等。

白粉虱的危害范围特别广,有记录的可危害700种以上的作物,设施蔬菜重要的作物有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白菜等蔬菜,还有花卉、水果它都会为害。对棚室作物的危害,每年都能达到20%至30%不同程度的减产。

由于温室白粉虱的体表覆盖了一层蜡粉,杀虫剂很难渗入其体内,加上农户用药不对路,造成了频繁打药却始终防治不住白粉虱,而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白粉虱产生了抗药性,更加剧了温室白粉虱的防治难度。由于温室白粉虱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关键是扩散的速度还特别快,一般农户拿它是真的没有办法。

很多农户习惯于一看到白粉虱,首先想到的就是打药,但打药的效果收效甚微,那么温室白粉虱究竟该怎么防治呢?不妨试试温室白粉虱的天敌丽蚜小蜂!丽蚜小峰是何方神圣,连农药都杀不死的白粉虱,它能有效防治吗?

世间万物皆有天敌,温室粉虱也不例外,?以虫治虫?正是利用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天敌消灭害虫的一种方法。而温室粉虱的天生对头,就是丽蚜小蜂。

什么是丽蚜小蜂?

丽蚜小蜂,膜翅目,蚜小蜂科,恩蚜小峰属的一种昆虫,被世界各地广泛商业化的用于控制温室白粉虱的寄生蜂,被称为温室白粉虱的天敌。

丽蚜小蜂成虫体型微小,只有0.6㎜左右,我们肉眼观察时,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很难看清它的样子,而放大的丽蚜小峰和苍蝇有几分相似。那么丽蚜小峰是如何防治白粉虱的呢?

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机理

丽蚜小峰是专门寄生在白粉虱体内的寄生蜂,通过视觉和味觉寻找被害作物,将自己的卵产在白粉虱若虫的体内,靠取食白粉虱若虫体内的体液生长,并在其体内完成从幼虫到蛹的发育,从而将白粉虱若虫杀死,被杀死后的白粉虱若虫逐渐变为黑色。而丽蚜小峰在其体内经过大概十天左右的时间生长发育,便蛹化为成虫,然后从白粉虱若虫的体内破茧而出,再寻找新的白粉虱产卵繁殖,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达到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目的。

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需要哪些注意事项

为了便于携带和使用方便,科研单位或厂家一般都是把丽蚜小蜂做成蜂卡,菜农朋友只需将蜂卡带回棚室里悬挂在作物的植株上即可。那么在利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

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的使用方法把握三个关键词:

1、提前预防

提前预防主要有两个措施:第一个措施是选择健壮无虫的清洁苗,定植前在大棚上下风口和门口安装60目的防虫网,防止外界的白粉虱进入园内;第二个措施是定植后还要在大棚里均匀的悬挂少量的黄板,一般每亩地挂20片左右,一旦发现黄板上有白粉虱,不论数量多少,应及时利用丽蚜小蜂进行防治。

2、知己知彼

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一般是在作物定植10天左右或者黄板检测到白粉虱虫害发生时,就开始放蜂卡,每亩地每次需要释放2000头丽蚜小蜂,每隔7~10天放一次,连续放3~5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温室大棚的白粉虱已经太多的时候,需要释放大量的丽蚜小蜂成本太高,因此不建议再用丽蚜小蜂来防治,而采用生物农药或者化学农药防治。

3、排兵布阵

白粉虱喜欢在作物中上部的嫩叶取食,因此,一般就把卵产在了作物中上部的叶片上,而将丽蚜小蜂悬挂在植株中上部避光的地方,既有利于丽蚜小蜂的生存,又有利于丽蚜小蜂产卵寄生。

要注意的是,在棚室里释放了丽蚜小蜂,就不能在使用杀虫剂,因为杀虫剂会杀死丽蚜小蜂。另外丽蚜小蜂对棚室的温度和湿度也有要求,白天的温度不要超过30℃,夜晚温度别低于10℃,湿度控制在60%~70%。

总之,温室白粉虱的食性广,繁殖率高,可随风散布,防治工作稍有不注意,病毒极易快速扩散开来。通过用丽蚜小蜂以虫治虫,不但能防治温室白粉虱顽疾,还可以降低农药残留及污染,可谓一举双得。

可以用雾淋螨虫灵。

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

病害有绵疫病和黄萎病,都要提前预防。盛果期,每7~10天喷1次药液防治绵疫病,共2~3次,以下部的花、果为主,可选用72%克露600~800倍液或7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80%大生500倍液。预防黄萎病主要是选用3~5年未种过茄子的田块作制种田。

黄萎病

发病特征:

茄子黄萎病,定植后不久即会发病,遇低温定植,发病早且重,但以坐果后发病面积最大,病情最重。发病初期植株半边下部叶片近叶柄的叶缘及叶脉间发黄,后渐渐发展为半边叶或整叶,叶缘稍向上卷曲,有时病斑仅限于半边叶,引起叶片歪曲。早期发病茄株呈萎蔫状,早晚或雨后可恢复,后叶片变为褐色,全株萎蔫,叶片脱光,整株死亡。严重时,往往全叶黄萎,变褐枯死。该病多数为全株发病,少数仍有部分无病健枝。发病时:多由植株下部向上逐渐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脱落。发病株矮小,株形不舒展、果小,长形果有时弯曲。纵切根茎部可见到木质部维管束变色,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发病规律:

茄子的黄萎病是真菌浸染引起。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浸染源。病菌通过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带菌土壤和茄科杂草,借风、雨,人、畜及农具传到无病田。第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进行重复浸染。发病最适温度为19℃~24℃,菌丝、菌核在6℃时10分钟后致死。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侵入;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本当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与非茄科或瓜类作物轮作3~4年;

2.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病品种;施足腐熟有机肥;

3.及时拔除病株深埋或烧毁,并在根际土壤中灌注药液消毒杀菌。

4.种子消毒处理,种子先用冷水预浸3~4小时,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阴干备用。

5.药剂防治方法,定植时施药:茄苗定植时用1菌根消1000倍液浸苗根部,定植后并用此药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毫升。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株500毫升每10~15天一次,连灌2~3次。

细菌性叶斑病

发病特征: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多从叶缘开始,从叶缘向内沿叶脉扩展,病斑形状不规则,有的外观似闪电状或近似河流的分支,淡褐色至褐色。患部病征不明显,露水干前,手摸斑面有质粘感。

发病规律:

该病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存活越冬,依靠雨水溅射而传播,从水孔或伤口侵入致病,温暖多湿的天气及通风不畅有利于感病。

防治方法:

1.与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并对种子采用78-85 ℃的热水处理。

2.精选 无菌良种,并进行消毒。

3.对大棚和土壤进行杀菌消毒。

4.实行全方位地膜覆盖,防止浇水过大,并及时通风排湿。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叶叶青可湿性粉剂5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

褐纹病、绵疫病

通过嫁接解决了茄子黄萎病、立枯病、青枯病以及根结线虫病等土壤病虫害,这为建立无农药残留的茄子生产模式奠定了基础。对于地上部分的病害,如褐纹病、绵疫病等的防治同样需要采用食品安全允许采用的防治方法,如物理植保技术、环境安全型温室、许可使用的农药进行防治。物理植保技术是通过设置空间电场来预防茄子地上部分遭遇的病害。

2.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有蚜虫和红蜘蛛。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3%啶虫脒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周1次,连续2~3次,重点喷叶正、背面。红蜘蛛重点喷叶背面,可选用1.8%阿维菌素1000倍液、73%克螨特2000~3000倍液、5%卡死克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周1次,连续2~3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70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