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兽医学有都著作了哪些书籍?
在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科技方面不乏集大成者,而中兽医学领域在继承和总结前代成果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十分丰硕成果。这些兽医学成果是祖国兽医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编著刊行了许多中兽医学的著作,形成了我国古代中兽医学术体系。在中兽医方剂学、传统兽医针灸学、家畜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兽医外科等方面颇有建树。
明朝廷对兽医学的发展给予较大的重视。《永乐大典》有汇编成的《兽医大全》,成化年间兵部编纂了《类方马经》6卷,后来太仆寺卿杨时乔主编了《马书》14卷和《牛书》12卷。
明朝廷由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大力开展在长江下游六府二州养马,并几次规定要培训基层兽医,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享等就是在此条件下出现的。
喻本元、喻本亨兄弟二人合著的《元亨疗马集》、《元亨疗牛集》,于1608年刊刻问世,由兵部尚书丁宾作序。书中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指导临床实践,成为自明以后马疾治疗学的经典著作,影响深远。
朝鲜人赵浚等根据元代中兽医书编成《新编集成马医方》和《新编集成牛医方》,成书于1399年,现存版本为1633年版。此书罕见,可谓一套珍贵资料。
此两部医方是赵浚等集体用汉文编写的。著书中引证了不少我国的古兽医经典著作,约7万字,全书共为64小节,附图47幅。内容包括马医方及牛医方两大部分,内容丰富。
比如马医方内容,有良马相图、良马旋毛之图、相马捷法、相齿法、养马法等畜牧方面的内容,还有放血法、点痛论、姜牙论、十八大病、五劳论等兽医方面的内容。
清代初期,由于农耕需要牛,牛病学得到较大发展。1667年重刻《元亨疗马集》时,将《水黄牛经合并大全集》和《驼经》并入成为一书,就是适应当时的时势要求。
后来重编时加上《安骥集》等古书的部分内容,删去《碎金四十七论》中的21论,编成马经大全6卷,牛经大全2卷,驼经1卷,命名为《马牛驼经全集》,近代流行的多是这部书。因由许锵作序,内容主要来自《元亨疗马集》,简称“许序本”。
1758年,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编著的《串雅》,分《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揭开了走方医的千古之秘。其中的《串雅外编》还特列出医禽门、医兽门和鳞介门。
清乾隆时期兽医学家郭怀西,于1785年著《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这本书对《牛经大全》进行全面的修改和补充,虽名“注释”实际上是新作。此书继承并发展了《元亨疗马集》的内容,在我国畜牧兽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是对《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的注释本,简称《大全集》。纵观两书全貌,可以看出,《大全集》是作者结合50余年医疗实践,对《元亨集》进行大量删改、补充。综合了以前丁序、许序等版本的内容,又增列、贯注了《黄帝内经》、《通元论》、《渊源塞要》、《疗骥全书》、《安骥全集》等内容,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发展了《元亨集》,反映了清代兽医学发展概貌。
清乾隆朝太仆寺正卿李南晖编写的《活兽慈舟》以黄牛、水牛病为核心,且选编了马病篇、猪病篇、羊病篇、狗病篇、猫病篇。
清代嘉庆初年,著名中兽医傅述风于1800年编著的《养耕集》问世,对牛体针灸术有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全书着重记载了作者数十载的实际诊疗经验,并继承和发扬了中兽医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不论在理论上或在临床经验上均有独到见解,对当时及后世兽医学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养耕集》分上下两集,上集讲针法,下集备录方药。针不能到者,以药到除病;药不能及者,以针治病;针药兼施,相得益彰。
《养耕集》上集中对牛体针灸穴位图作了修正和补充,并分述40多个穴位的正确位置、入针深浅和手法,以及各穴主治的病症。
还分别论述了吊黄法、破牛黄法、火针法、烫针法、透火针法、皮风发表针法、出血针法、咳嗽针法、失中腕针法、治拓腮黄针法等20余种对应的特殊针灸方法。
在此书问世前,我国仅有一幅“牛体穴位名图”,缺乏文字叙述,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白,使牛体针灸学形成一完整体系。
《养耕集》下集列病症98种和各症的方药治法。方中常选用几味当地的草药,并根据鄱阳湖地区气候变化开列四季药物统治的处方。
在《养耕集》之后,《牛医金鉴》、《抱犊集》、《牛经备要医方》、《大武经》、《牛马捷经歌》等方书相继出现。随着当时养猪业发展的需要,《猪经大全》也编成刊行。
至此,我国中兽医的医疗对象已扩展到各种家畜和家禽。中兽医学的特有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施治原则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并形成了我国古代完整的中兽医学术体系。
肉牛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及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善等方面都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多年来牛肉产量一直稳中有升,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牛肉总产量达613.2万头,比2000年增长19.5%。牛肉产量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8.4%;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10%,仅次于美国和巴西,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有着丰富的牛业品种资源,既有以我国五大黄牛(鲁西牛、秦川牛、延边牛、南阳牛、晋南牛)为代表的地方品种,又有引进的国外优良品种,包括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皮埃蒙特牛、夏洛来牛等,经过系统的科学选育和精心的饲养管理,生产出满足不同需求的牛肉产品,而这其中,我国地方黄牛品种以生产高品质的大理石花纹沉积牛肉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选择优良品种优良的肉牛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体型大、肉质好,饲料报酬高等特点。利用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来、安格斯等国外优良品种与本地牛进行杂交,杂交牛初生重可达35~40 kg,1岁体重可达 200~260 kg,分别比本地牛提高 30%、40%左右,周岁牛每头牛可增加效益800元~1 500元。随着杂交改良技术的普及推广,养牛技术的提高,成年杂交牛比本地牛效益更加显著。所以要养好肉牛,必须选好肉牛品种,育肥牛首选杂交改良牛,如西杂、利杂、夏杂等2个或2个以上的二元三元杂交肉牛。繁殖母牛在北方首选西门塔尔牛与当地母牛杂交改良的杂种母牛。这样的母牛后驱发育好,母牛奶水足,难产率底,有利于育成优良的肉牛杂交改良后代。
做好发情判断,适时配种一般初产母牛1.5~2岁、水牛3岁开始发情配种,经产母牛产后2个月发情配种,做到1年1胎。仔细观察牛的发情表现,发现发情牛,要及时配种。母牛发情周期为21 d,发情持续期18 h左右,范围6~36 h。人工配种适宜时机是发情高潮期后8~10 h。发情表现:公牛爬跨其他母牛、母牛接受公牛和其他母牛的爬跨。母牛发情3个时期:(1)发情初期:发情牛爬跨其他母牛,神态不安,哞叫,但不愿接受其他牛的爬跨,外阴部轻微肿胀,粘膜充血呈粉红色,阴门流出透明粘液,量少而稀薄如水样,弱粘性。(2)发情中期:母牛很安静的接受其他牛的爬跨,发情的母牛后躯可看到被爬跨留下痕迹。阴门中牛流出透明的液体,量增多,强粘性,可拉成长条呈粗玻璃棒状,不易扯断。外阴部充血,肿胀明显,皱纹减少,粘膜潮红,频频排尿。(3)发情后期:此时母牛不再接受其他牛的爬跨,外阴部充血肿胀开始消退,流出的粘液少,粘性差。
妊娠期母牛饲养管理母牛妊娠后,不仅本身生长发育需要营养,而且还要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和为产后泌乳进行营养蓄积。母牛怀孕前5个月,由于胎儿生长发育较慢,其营养需求较少,可以和空怀母牛一样,以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少量精料。如果有足够的青草供应,可不喂精料。母牛妊娠到中后期应加强营养,尤其是妊娠的最后2~3个月,应按照饲养标准配合日粮,以青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满足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营养需要。蛋白质以豆饼质量最好。棉籽饼、菜籽饼含有毒成分不宜喂妊娠母牛。矿物质要满足钙、磷的需要,维生素不足还可使母牛发生流产、早产、弱产,犊牛生后易患病,再配少量的玉米、小麦麸等谷物饲料便可。同时,应注意防止妊娠母牛过肥,尤其是头胎青年母牛,以免发生难产。妊娠母牛的管理。母牛在管理上要加强刷拭和运动,特别是头胎母牛,还要进行乳房按摩,以利产后犊牛哺乳。舍饲妊娠母牛每日运动2 h左右。妊娠后期要注意做好保胎。与其他牛分开,单独组群饲养,严防母牛之间挤撞。雨天不放牧,不鞭打母牛,不急赶母牛,不让牛采食幼嫩的豆科牧草,不在有露水和霜冻的草场上放牧,不采食霉变饲料,不饮脏水和消冰水。
犊牛饲养管理初乳要早喂、喂足。犊牛出生后第1次初乳应在0.5~1 h内喂给,量要喂足,喂2 kg,3~4次/d,1.5~2 kg/次,日喂量占体重的15%。初乳为母牛产后5 d内的乳汁,营养丰富,并含有丰富的母源抗体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对初生犊的营养、消化、胎粪排出、增强抵抗力有重要作用。母牛产后1 h内初乳的抗体含量最高,犊牛胃肠吸收抗体的能力最强,24 h后失去利用抗体的能力,要注意初乳的质量。为促进瘤胃发育,犊牛应提早采食青绿多汁饲料和精料。否则,生长发育受阻。哺乳期6~7个月,即6~7月龄断奶。为促进瘤胃发育和补充养分,犊牛应提早采食青粗饲料和精料,并随着采食时的增加,保证充足的饮水。我国牛的地方品种,产奶量都不高,肉牛纯种杂交所生1代杂种犊牛,由于体重较大和增重较快,母牛奶量更是显得不足。若延迟断奶时间,不仅不能对犊牛提供更多奶量,而且母牛泌乳后期正值秋季,进入枯草期,既影响母牛养分机体和胎儿的沉积,也影响犊牛对粗饲料的采食量。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应适时断奶,断奶后公母立即分群。春犊断奶正值初冬,全靠天然放牧,难以达到营养需要,再加之多数地区实行封山禁牧,最好实行圈养。这就要求要按照自己的饲养量,准备充足的越冬饲料。有条件的备足青贮饲料,使家畜有良好的优质饲草料,保证安全过冬。因此,要保证粗饲料质量和供给,如青贮、优质干草、甜菜渣等,再补饲少量精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18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