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属于什么
长江白鲟属于什么
长江白鲟属于什么,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大家都有了解到不少,我们中国的动物种类也是有很多的,但也有很多动物因为各种因素慢慢的走向了灭绝,以下长江白鲟属于什么。
长江白鲟属于什么1一、长江白鲟是什么?
白鲟,又称中华匙吻鲟或中国剑鱼,是匙吻鲟科白鲟属鱼类。其体长梭形,上下颌均有尖细的齿,为吻长剑状,吻部则由前到后逐渐变宽。体无骨板状的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为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
白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亦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
二、长江白鲟为什么宣告灭绝?
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动的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已经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的指数在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已全面衰退。白公式豚、白鲟、鲥、鯮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物种极度濒危。
由于环境变化,已经没有了白鲟生存的自然条件。自2003年至今,相关人员就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了,也没有其人工养殖的个体存留。
以上就是关于长江白鲟的介绍,白鲟原来分布在海河到钱塘江之间的各大河流,现在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海海域。大的白鲟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
长江白鲟属于什么2长江白鲟是什么鱼
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分布极为狭窄,全世界只有我国才有,也被称作“长江白鲟”。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属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鲟又称“象鱼”,是淡水鱼家族中的第一号“巨人”,身长可达7米,体重可达700多公斤,其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
白鲟有个明显的特征: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一对。眼甚小。
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後缘尖。体表光滑无鳞。栖息於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白鲟是长江中仅次于中华鲟的大型古老鱼类,长可达二三米以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白鲟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食物包括鱼类、虾蟹等。
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在17年前
科研人员抢救濒危物种白鲟。
白鲟最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2003年大年初一。当年1月23日,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救助了一尾白鲟。之后,专家们给白鲟装上超声波跟踪器放流长江,但是宜宾江段水流速太大,加上滩险,跟踪船触礁后信号丢失。等到跟踪船修复之后,信号再也没能找回来。
是什么导致了白鲟的灭绝?
白鲟的灭绝人为原因必定必不可少。作为曾经的水产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了,它一直被过度捕捞食用。然而白鲟的性成熟时间将近7到8年,人工饲养一直不成功,因此也未能留下细胞、受精卵、组织等结构。
长江各段水电站的建设将长江分割成为数段,上下游的白鲟不能够互通,将原本种群数量较小的它们分割得更小。
白鲟本是大型食肉动物,活动范围减小意味着它可供选择的捕食区域减小,无法遇到充足的食物。而相互分割的小的区域对于白鲟之间的繁殖也造成了一定阻碍。
长江流域还有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
长江鱼王:中华鲟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古老珍稀鱼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活化石”。据介绍,2013年、2015年、2017、2018年,研究机构都没有监测到长江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2019年仍在监测中,总体来说野生中华鲟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
白鳍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小型鲸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数量就急剧下降,1983年被列为保护动物,1986年估计数量还达到了300头,到2002年为止普查到的白鳍豚数量不超过50头,说它是水中大熊猫,但它比大熊猫更濒危,是全球极度濒危的12大动物之一!2007年的《皇家协会生物信笺》中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就在2018年4月18日,有社会组织宣称在长江芜湖段板子矶水域拍摄到疑似白鳍豚照片,再度引起关注。之后我国农业农村部立即组织淡水豚类研究专家进行了辨识,但因清晰度不够不能确认,又紧急组织有关专家人员并邀请志愿者代表一同前往发现水域进行应急考察,但是仍然一无所获。
这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白鳍豚可能在野外仍然没有灭绝!
最小的鳄鱼之一:扬子鳄
扬子鳄是现存鳄类中体型最小,行动最迟钝,性情最温和的鳄鱼,现存数量非常少,已经濒临灭绝,不过因为扬子鳄的`生活特性,安徽宣城建立了唯一的扬子鳄保护区——宣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在1980年产下了中国第一批幼鳄。扬子鳄在保护区中繁殖后代,在人类精心保护下,种群数量逐渐扩大!
微笑女神:长江江豚
江豚通常栖于淡水与海水交互海域,它也能在的淡水中生活,喜欢单独活动,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2013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2017年5月9日,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通告明确,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率先实行全面禁捕;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这一空前严格的禁渔措施,为长江流域摆脱“无鱼”困境带来了希望。
希望在人类的保护下,长江会越来越美,越来越清澈,这些濒临灭绝的精灵们有一天能重新畅游长江。
长江白鲟属于什么3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以后在野外,我们真的看不到它们了吗?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物种灭绝的威胁。7月21日,素有“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灭绝,这个信息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非常震惊和无比惋惜的。
那么,一个物种在自然界中,处于什么状态、满足什么条件,才会被判定为灭绝呢?被宣布灭绝以后,是否意味着以后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呢?
依据什么判定生物灭绝
在生物学中,关于一个物种灭绝的确定,其实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一个物种灭绝表示地球上该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而从狭义上看,是该物种在50年内都没有在野外被发现,因此狭义的物种灭绝也叫作“野外灭绝”。此次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灭绝,实质上是狭义上的“野外灭绝”。
这两种针对物种灭绝的区分方式,从本质上看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狭义上的灭绝仅仅指代的是在纯粹自然环境下的野外灭绝,而广义上的灭绝既包括野外状态下的生物灭绝,同时也包括人工圈养下的物种灭绝。
在实际操作上,广义上的灭绝很难进行确认,因为我们基本上无法判定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在哪里,是什么时间消失的,因此只能划定一个时间区间(比如50年),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内,没有在野外发现这一物种个体存在和行动的踪迹,即判定该物种灭绝了。
长江白鲟属于野外灭绝
长江白鲟从生物学分类上看,隶属于硬骨鱼纲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一般成年个体身长都能达到2米以上,有的甚至能突破7米,体重普遍能达到300公斤左右,是全球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长江白鲟在地球上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其祖先白鲟可以追溯到距今1.2亿年之前的白垩纪早期,其历史仅次于长江中另外一种稀有鱼类-中华鲟,这两种鱼都属于鲟形目。
由于长江白鲟的体形较大、属于固定居所的淡水鱼类,繁殖能力比其他鱼类要弱,因此受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最为敏感。从我国建国以后,长江白鲟的数量就不怎么丰富,在89年的时候,我国将长江白鲟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于1996年和世界上其他10几种鲟鱼一起,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动物”。
最后一次在长江中发现长江白鲟活体案例,是发生在2003年,当时在四川宜宾江段一条活体长江白鲟被渔民误捕,最后放生了。
在此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的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评估报告中,因为未能在长江流域发现长江白鲟的增殖放流种群的幼鱼,因此经综合评估,确认长江白鲟的状态为“野外灭绝”。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实施长江大保护的大背景下,相关部门围绕长江流域生态修复、落实休养生息政策、中华鲟等稀有物种保护等措施,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物种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提升。
但是,对于本来数量就已降低到维持物种存在的极限标准以下、自然繁殖基本终止状态的长江白鲟来说,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并没有完全逆转其数量越来越低的情况,这说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实质性恢复,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是不是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长江白鲟了?
这倒也未必。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国的华南虎,这是我国特有的一个虎种,也是世界上现存的6个老虎亚种之一。在100多年前华南虎几乎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但是目前在野外已经连续50年没有发现它们了,因此华南虎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为已经灭绝的物种。
不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动物园和生物养护机构,意外地从野外捕获了几只华南虎,经过多年的养护和培育,我国华南虎的数量已经增加到100多只。由于过度依赖人类的养护以及近亲繁殖的影响,这些华南虎的野性大大降低,野外生存能力大幅下降,因此还没有一只能够成功重返山林。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一个物种被宣布灭绝,仅仅是在野外一段时间内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但并不意味着已经从地球上消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野外灭绝”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物种彻底从地球上消失,而更像是判定一个物种珍稀程度的标准,达到“野外灭绝”的物种,其珍稀程度已经远远高于“极度濒危”级别。
拿长江白鲟来说,虽然其野外种群从一开始的极危到现在的被宣布灭绝,但是人工养殖和培育的仍然有很大一批。
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就把长江白鲟人工繁殖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经过数年的努力,长功实现了营养强化和温度刺激为主的生殖调控体系,使人工养殖长江白鲟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每年成功孵化的长江白鲟数量都在5万只左右。只不过这些孵化的长江白鲟,还不能直接投放到长江自然环境中,需要人工创造的环境加以养殖和培育。
虽然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人工养殖的长江白鲟,但是该种群的野外灭绝,无疑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后我们既要通过一系列的抢救性措施,来保护和扭转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同时也更需要谋划和采取更为系统性、科学性的措施来解决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长期威胁。
长江白鲟的野外灭绝,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参与和实践。
我国水产品虽然多,但近几年长江流域一些水产品却濒临灭绝。因此选育了一批新品种,那么,2021年水产新品种具体有哪些?据了解,这11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一、2021年水产新品种有哪些?
(一)虹鳟“水科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1-2021
亲本来源:虹鳟养殖群体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简介:该品种是以1959—1995年从朝鲜、美国、丹麦和挪威引进的虹鳟后代群体中挑选出的500尾个体为原始亲本,2004年通过完全双列杂交建立自交、正反交家系形成选育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虹鳟相比,生长速度平均提高21.9%。适宜在我国虹鳟主产区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二)禾花鲤“乳源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2-2021
亲本来源:华南鲤稻田养殖群体(俗称禾花鲤)和珠江水系北江野生群体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乳源瑶族自治县畜牧兽医水产事务中心、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梁氏水产种业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0年分别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华南鲤稻田养殖群体和珠江水系北江华南鲤野生群体中收集挑选的200尾个体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和体型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的稻田养殖条件下,与当地普通养殖的禾花鲤相比,10月龄鱼生长速度平均提高29.26%;体长/体高和尾柄长/尾柄高分别平均降低25.8%和22.51%,体型短圆、跳跃能力弱。适宜在广东、广西、贵州、湖南等人工可控的稻田水体中养殖。
(三)翘嘴鳜“广清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3-2021
亲本来源:翘嘴鳜安徽秋浦河、洞庭湖野生群体以及翘嘴鳜“华康1号”选育群体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3年从安徽秋浦河、洞庭湖收集的翘嘴鳜野生群体和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保种的翘嘴鳜“华康1号”选育群体中挑选的600尾个体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翘嘴鳜“华康1号”相比,生长速度平均提高16.3%,成活率平均提高12.6%。适宜在广东、湖北、江苏和安徽等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四)建鲤2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21
亲本来源:建鲤养殖群体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09年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宜兴屺亭科研实验基地保存的建鲤后代群体中挑选出的4000尾个体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建鲤相比,12月龄鱼生长速度平均提高17.7%;体长/体高平均值3.11,保持了建鲤的长体型。适宜在我国建鲤养殖主产区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五)半滑舌鳎“鳎优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5-2021
亲本来源:半滑舌鳎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阳市黄海水产有限公司、唐山市维卓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简介:该品种是以2004—2010年从山东莱州、海阳、昌邑收集的1500尾养殖半滑舌鳎和从渤海湾采捕的200尾野生半滑舌鳎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抗病性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半滑舌鳎相比,抗哈维氏弧菌能力平均提高30.9%,18月龄鱼的体重平均提高17.7%,养殖成活率平均提高15.7%,适宜在河北、山东、天津等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六)三角帆蚌“申浙3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6-2021
亲本来源:三角帆蚌鄱阳湖和洞庭湖野生群体
育种单位:上海海洋大学、金华市浙星珍珠商贸有限公司、武义伟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01—2002年从鄱阳湖和洞庭湖三角帆蚌野生群体中分别收集挑选的450只和350只个体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壳宽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三角帆蚌相比,4龄蚌体重平均提高16.2%,壳宽平均提高10.3%,单蚌产8mm以上无核珍珠比例平均提高 20.5%,单蚌产10mm 以上有核珍珠比例平均提高 23.0%。适宜在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主产区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七)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7-2021
亲本来源:菲律宾蛤仔辽宁大连野生群体
育种单位:大连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1年从辽宁大连石河菲律宾蛤仔野生群体中挑选的600只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色和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贝壳为暗灰底色、斑马状花纹。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菲律宾蛤仔相比,12月龄贝壳长提高10.6%,全湿重提高19.5%;与菲律宾蛤仔“斑马蛤”相比,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在北方滩涂和浅海的越冬成活率高。适宜在辽宁、山东和江苏等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八)皱纹盘鲍“寻山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8-2021
亲本来源:皱纹盘鲍山东荣成野生群体
育种单位: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简介:该品种是以1994年从山东荣成桑沟湾和爱莲湾采捕的10200头野生皱纹盘鲍为基础群体,以壳长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环境及北方周年养殖条件下,与同龄普通养殖皱纹盘鲍相比,18月龄鲍壳长平均提高18.7%。适宜在山东和辽宁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九)文蛤“科浙2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1-2021
亲本来源:文蛤抗副溶血弧菌紫壳色选育群体(A)♀×文蛤抗副溶血弧菌兼生长速度快选育群体(Bg)♂
育种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简介:自2006年起,以抗弧菌病和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对收集于山东东营和江苏南通的野生文蛤的随机交配群体采取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和分子标记辅助方法,经连续4代选育出抗副溶血弧菌紫壳色群体(A)、抗副溶血弧菌兼生长速度快群体(Bg)和抗副溶血弧菌杂壳色群体(BF);通过对上述三个选育群体进行杂交配合力分析,筛选出抗副溶血弧菌紫壳色选育群体(A)为母本,抗副溶血弧菌兼生长速度快选育群体(Bg)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经杂交获得的F1,即为文蛤“科浙2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该品种与未经选育的文蛤相比,抗副溶血弧菌能力平均提高44.2%,养殖成活率平均提高28.2%,产量平均提高25.6%。适宜在浙江、山东等沿海人工可控的池塘和滩涂中养殖。
(十)海带“中宝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2-2021
亲本来源:(韩国野生海带♀×荣成栽培海带♂)♀×荣成栽培海带自交系♂
育种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连海宝渔业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08年从山东荣成栽培群体中采集的一株海带个体并经连续5代自交培育获得的子代中筛选的雄配子体细胞系为父本,以2011年从韩国野生海带雌配子体细胞系(♀)与山东荣成栽培海带群体雄配子体细胞系(♂)杂交组合子代中筛选的的雌配子体细胞系为母本,经杂交获得的F1,即为海带“中宝1号”。具有晚熟特点,在4—8月期间栽培海带的主体部分不形成孢子囊。在北方地区的相同栽培条件下,与普通养殖海带相比,7月中下旬产量平均提高63.9%;烫菜加工出成率提高10%以上。适宜在辽宁、山东等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栽培。
(十一)全雌翘嘴鳜“鼎鳜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4-001-2021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205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