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食品怎么消毒?冷链食品如何消杀
《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
一、冷链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清洁消毒包括哪些方面?
冷链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应当根据食品原料和产品特性、生产加工工艺特点,针对加工人员、生产环境及相关设备和设施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制度,并定期对消毒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具体为:
食品生产加工人员。进入作业区域的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应确认身体健康、个人防护满足相关要求,定时用含酒精的免洗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原料及半成品外包装。来自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的冷链食品原料和半成品进入企业或者入库前,应对其外包装进行严格、有效消毒;用于搬运冷链食品原料或半成品的工器具,每次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洗和消毒。
生产加工设备器具。生产加工前、加工后使用的器具应当分开放置并妥善保管,避免交叉污染。对生产加工后的所有设备和器具应当进行有效的清洗和消毒,并确保选用的清洁消毒程序和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新冠病毒。
生产加工环境。加大对冷链食品原料加工处理各环节生产车间环境、即食和熟食食品各生产环节车间环境、储存冷库等高风险区域的消毒频次,生产加工过程、生产完毕后需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特别应当加强对生产加工过程中人接触的各种操作台面、接触面/点、人流密集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频次。
二、如何对生产加工设备及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为节省清洁剂和水,先用物理方法将表面的污物清除。
用水进一步冲洗掉污物,为减少气溶胶的产生,尽可能不使用高压水。
将温度为50-55°C的碱性溶液或合成洗涤剂/酶溶液施于待清洗的表面,接触6-12分钟后,清理、擦拭待清洁的表面。为使清洁剂与待清洁表面充分接触,垂直表面的清洁最好使用发泡洗涤剂。
用清水冲洗掉碱溶液或清洁剂。
由于碱溶液不能清除水垢或锈斑,因此可使用酸清除水垢或锈斑。
三、加工肉类、水产品、蛋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食品的容器、设备或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应注意什么?
对于各种肉类、水产品、蛋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品,由于易在接触物体表面形成污垢不易清除,因此对上述食品所接触的容器具、设备或环境物体表面必须进行彻底清洁之后方可消毒。并注意以下几点:
清洗。
1.碱性溶液是肉类、水产品、蛋制品加工环境最常用的清洁溶液。目前肉类加工企业最常用的清洁剂是1.5%的氢氧化钠溶液。
2.各种合成洗涤剂也可有效去除肉类沉积物、脂肪和污垢,使用时应在适当的温度下使其与待清洗表面充分接触并保持一定时间后方可用水冲洗。
3.能分解蛋白质的蛋白酶。用低浓度碱溶液将其配成蛋白酶溶液。由于酶在高pH、高温下会失活,因此所配置的酶溶液温度和pH值适中,可大大降低对待清洗表面的腐蚀。
消毒。
所有待消毒的设备或环境表面必须按照程序进行彻底清洁后方可进行消毒。通常使用的消毒剂包括含氯、碘的消毒剂或季铵盐溶液。含氯消毒剂反应后可被中和,消毒后的表面无需再清洗;而季铵盐类消毒剂可在设备上残留较长时间,因此季铵盐类和含碘消毒剂均需在使用后用水彻底冲洗去除。
四、对加工设备及环境的消毒应注意什么?
为提高消毒效果,防止消毒剂与物体表面接触不充分而降低其活性,所有待消毒的设备或环境表面必须进行彻底清洁后方可进行消毒。
消毒后的表面是否需要清洗取决于所使用的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反应后可被中和,而季铵盐类消毒剂可在设备上残留较长时间,因此季铵盐类和含碘消毒剂均需在使用后用水彻底冲洗去除。
如果消毒后设备表面发生腐蚀,可在被腐蚀区域涂油保护。若涂抹用油是食品级产品则无需去除,若为非食品级油,则在下一加工班次开始之前应将油清除干净。
使用原位清洗方法对于运动中的传送带和生产加工设备其他部件进行连续清洗。
五、运输和配送过程中消毒包括哪几方面?
冷链食品配送过程中,司机及运输随从人员应当保持个人手部卫生,车内应当配备酒精类洗手液、消毒剂和纸巾,以确保在无清洁水洗手的条件下,对手进行定期消毒。
冷链食品配送过程中物体表面的消毒,包括人手频繁接触的方向盘、车门把手、移动设备等最有可能被病毒污染的表面,均要定期消毒。
交通工具的定期消毒。为避免冷链食品被污染,司机需确保运输车辆、搬运工具及容器的清洁和定期消毒。
六、销售经营过程应如何消毒?
食品销售经营区域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卫生操作,勤用洗手液洗手消毒以保持个人手部的清洁卫生。
对人手频繁接触的各种表面、把手、按钮等及时清洁并消毒。每天经营完毕后,应对经营区域进行全面消毒。
方便顾客洗手消毒。应确保店内洗手设施运行正常,并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有条件时可配备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七、餐饮加工过程如何消毒?
餐饮业应对所有冷链食品接触面、外包装和用具进行经常清洗和消毒,并加强餐具、调味品容器的清洁消毒。
做好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消毒,对各种设备、区域、接触面/高频接触点、垃圾桶、卫生洁具等进行更高频率的清洁和消毒。同时加大对工作人员工作服的清洁消毒频次。
确保店内洗手设施运行正常,并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有条件时可配备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八、食品生产经营者可选择的常用消毒剂有哪些?各类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和适应范围是什么?
可供食品生产经营者选择的常用消毒剂有:
醇类消毒剂,有效成分是70%-80%的乙醇,主要用于手和皮肤消毒,较小物体表面的消毒。
含氯消毒剂,其有效成分以有效氯计,适用于物体表面、果蔬和食饮具的消毒。次氯酸消毒剂还可用于空气、手、皮肤和黏膜的消毒。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其中过氧化氢消毒剂其有效成分以过氧化氢计,质量分数为3%~6%;过氧乙酸消毒剂,其有效成分以过氧乙酸计,质量分数15%~21%。适用于物体表面、空气的消毒。
季铵盐类消毒剂,其有效成分依据产品说明书。适用于物体表面的消毒。
水产养殖消毒剂有哪些
水产外用消毒和杀虫药注意事项渔药生产与使用常识
1、杀藻药物:所有的杀藻药物在缺氧状态下均不能使用,还则会加速泛塘。
2、菊脂类杀虫剂:菊脂类杀虫剂在水质清瘦、水温低时(特别是20℃以下),对鲢、鳙、鲫的毒性大;如沿池塘边泼洒或稀释倍数较低时,会造成鲫鱼或鲢鱼死亡。虾蟹类禁用。菊脂类或有机磷药物:除生物菊脂外,其余种类不得用于甲壳类动物。
3、含氯、溴消毒剂:当水温高于25℃时,按正常用量将含氯、溴消毒剂用于河蟹,会造成死亡(在室内做试验则可能不会死),死亡概率为20~30%。在水质肥沃时使用会导致缺氧泛塘。
4、杀虫剂(敌百虫除外)或硫酸铜:当池塘水深大于2米,如按面积及水深计算用药量,并一次性使用时,会造成鱼类死亡,死亡概率为10%左右。早春、特别是北方地区,鱼体较弱,按正常用药量用药,会发生鱼类死亡,特别是鲤鱼的死亡率会达到5~10%,且一旦造成死亡,将会造成较大损失。
5、敌百虫:虾蟹、淡水白鲳、鳜鱼禁用;加州鲈、乌鳢、鲶鱼、胡子鲶、大口鲶、斑点叉尾鮰、虹鳟、海水章鱼、宝石鲈慎用。
6、阿维菌素溶液:按正常用药量或稍微加量或稀释倍数较低时使用,或泼洒不均匀,会造成鲢和鲫鱼的死亡。海水贝类在泼洒不均匀时,易导致死亡。内服时,无鳞鱼或乌鳢会出现强烈的毒性。阿维力素、伊维菌素:内服时,无鳞鱼或乌鳢会出现强烈的毒性。
7、内服杀虫剂:早春,如按体重计算用药量,会造成吃食性鱼类的死亡,概率为10~20%。
8、外用杀虫剂:当水质恶化或缺氧时,应禁止使用外用消毒剂、杀虫剂。施药后48小时内,应加强对施药对象的观察,防止造成继发性水体缺氧。
9、辛硫磷:对淡水白鲳、鲷毒性大。不得用于大口鲶、黄颡等无磷鱼。
10、碘制剂、季铵盐制剂:对冷水鱼类如大菱鲆等有伤害,并可能致死。
11、一水硫酸锌:用于海水贝类时应小心,有可能致死,特别注意使用后缺氧。
12、代森铵和代森锰锌:不可用于鳜鱼。用后易导致缺氧,使用后应注意增氧。
13、维生素C:不能和重金属、氧化性物质同时使用。
14、硫酸铜、硫酸亚铁:贝类禁用,用后注意增氧,瘦水池塘、鱼苗塘适当减量使用;30日龄内的虾苗禁用。广东鲂、鲟、乌鳢、宝石鲈慎用。
15、硫酸乙酰苯胺:用后注意增氧,珍珠、蚌类等软体动物禁用;放苗前要试水;鱼苗及虾蟹慎用。
16、硫酸铜:不能与生石灰同时使用,当水温高于30℃时,硫酸铜的毒性增加,硫酸铜的使用剂量不得超过300克/亩×米水深,否则可能会造成鱼类中毒泛塘。烂鳃病、鳃霉病不能使用。鳜鱼禁用。
17、高锰酸钾:斑点叉尾鱼回、大口鲶慎用。
18、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若用于软体动物,轻者会影响生长,重者会造成死亡。海参不得使用。
19、盐酸氯苯胍:若做药饵拌得不均匀,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特别是鲫鱼。
20、季铵盐碘:瘦水塘慎用。
21、海因类:含溴制剂有效成份大于20%的,在水温超过32℃时,若水体内3天累计用量超过200克/亩×米,会造成脱壳期甲壳动物死亡。
22、甲苯咪唑溶液:按正常用量,胭脂鱼会发生死亡;淡水白鲳、斑点叉尾鮰敏感;各种贝类敏感。无鳞鱼慎用。
23、鳜鱼过敏药:鳜鱼对敌百虫、孔雀石绿、硝酸亚汞十分敏感,按常规用药,往往会导致全池死鱼。因此,在鳜鱼池中不宜使用这些药物。
24、青虾过敏药:青虾对二二三乳剂、甲胺磷、呋喃丹、杀虫菊脂、敌百虫等较为敏感,应禁止使用,特别是敌杀死更为敏感,不能使用。
25、罗氏沼虾过敏药:罗氏沼虾对敌百虫特别敏感、,应禁止使用;控制使用下列药物:漂白粉0.1g/m3以下、硫酸铜0.7g/m3以下、生石灰250.1g/m3以下。
26、碘制剂、季铵盐制剂:对冷水鱼如大菱鲆等有伤害,并可能致死。
27、水质因素:当水质恶化或缺氧时,应禁止使用外用消毒剂、杀虫剂。施药后48小时,应加强对施药对象的养殖水体观察,防止造成继发性水体缺氧。
28、大黄流浸膏:易燃品,使用后注意增氧。
含氯消毒剂一直以来占据着水产养殖消毒剂的重要位置,从漂白粉到三氯异氰尿酸、溴氯海因是以“氯”来打天下。
这类消毒剂的杀菌机理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小分子的次氯酸,次氯酸扩散到细菌表面,并穿透细胞膜直接氧化菌体蛋白,从而消灭病原微生物。
含溴消毒剂和含氯消毒剂其杀菌机理和特点基本一致,属于卤素类的,通过氧化使细菌蛋白变性来达到消灭病原微生物的目的。
醛类消毒剂在水产养殖上常用的有甲醛、戊二醛和复方戊二醛。其杀菌灭毒机理是通过一种活泼的烷化剂作用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羧基、羟基和巯基,从而破坏蛋白质分子,使微生物死亡。
该类消毒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但是对水产动物刺激性和环境影响都较大,现多用于对鱼类水霉病的防治。
二氧化氯作为第四代水产消毒剂,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确认为AI级安全消毒剂。其不仅能大幅度减少水中致病微生物的数量,而且不损害浮游生物,对水体有消毒和增氧作用,对鱼类出血性败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水霉病等以及对虾的弧菌病、病毒病等均有显著作用。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作为第五代消毒剂,真正达到了高效、安全、无残留,但因其目前使用成本偏高,多用于虾蟹及一些名优水产品养殖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34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