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养殖 >

沅陵有哪些特产

基本概况 沅陵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在这一带繁衍;夏、商、周时,少数民族在此生息,史称“南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沅陵为黔中郡郡治。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沅陵县,迄今两千多年。秦汉以后,沅陵历为州、路、府、道、省府、行署、专署治所。 沅陵资源丰富。 一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可供开发的景点有400多个,在全国颇负盛名的主要有唐太宗李世民赦建的千年佛学院龙兴讲寺、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出典处大秦藏书洞、惊世之谜的黔中郡郡址和战国至汉代山型巨墓群、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西汉顷侯吴阳墓、元代知州黄澄存夫妇合葬墓(男尸保存完好)、囚禁张学良将军的凤凰山、明代辰州三塔、教派齐全建筑各异的宗教一条街、辛亥革命后全国三所新式学校之一的百年老校沅陵一中、借母溪原始次森林、电站大坝群、千岛湖风光等等。 二是森林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有天然林国之称,盛产“辰杉”,是南方商品材的主要供应基地。全县有林地400万亩、草场300万亩、水面30万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桐油、晒烟、花生等。驰名中外的“碣滩茶”、“官庄毛尖”“辰杉”久享盛名,誉满神州;板栗年产量5000吨左右,占全省总产量的30%,素有“板栗之乡”美称;蜂蜜、桐油、松脂年产量均在万担以上。沅陵县是全国14个退耕还林示范试点县之一,同时又是湖南省四个林业基本建设重点县之一,至2003年底止,森林覆盖率达71.19%,活立木蓄积量为1506万立方米,年商品材采伐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除松、杉优势外,还有樟、梓、楠、稠、柏、银杏等百种珍稀树种,楠竹储量在500万根以上。沅陵有各种药材1968种,初具经营规模的有黄姜、白术、茯苓、玄湖、天麻、杜仲、黄柏、银杏、五倍子、山苍子等百余种。 三是水能资源丰富。 境内沅水、酉水交汇,大小溪河900多条,水能蕴藏量达300万千瓦,国家、省先后在此修建包括五强溪电站在内的大中型水电站三座,总装机容量近200万千瓦。四是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40种,其中黄金、铅、锌、钨等有色金属储量居全省第—。百年老矿湘西金矿(现为辰州矿业)就在境内。 沅陵交通便利。千里沅水、319国道、G56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08年12月18日竣工通车的G56杭瑞(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常吉段穿越境内100多公里,并在县内开设官庄、马底驿、沅陵、筲箕湾(辰溪)4个出口。拟建中的张桂高速(张家界至桂林)亦将穿县境西南而过,并将经过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旁边,利于游人旅行。 沅陵经济落后。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沅陵长期服从国家重大建设,失去了许多发展机遇,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加快沅陵的绍济发展,省委省政府、怀化市委市政府、沅陵县委县政府已形成共识,决定充分开发利用好沅陵的文化旅游资源,将沅陵打造成湖南继张家界之后的第二张国际旅游品牌,使张家界、沅陵、凤凰、永顺、桃花源资源互补,连成一体,形成新的旅游经济环线。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沅陵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怀化市北端,沅水中游。与常德桃源、益阳安化、溆浦、辰溪、泸溪、古丈、永顺、张家界接壤。沅水由西南入境,向东注入洞庭湖,横贯县境中央,将全县分成南、北两部分,沅水以北属武陵山系,沅水以南属雪峰山系。地势由南、北山岭向沅江倾斜,南部凸起,东西稍低,中间陷落,构成沿河谷地。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之间,沅水以北属武陵山系,沅水以南属雪峰山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大县。 雪峰山脉 自越城岭佛顶山以北为起点,向北经城步、黔阳、溆浦至安化等县,长200多公里。呈弧线状。山体主脊海拔在1000—1500米,最高峰二宝顶山海拔2021米。雪峰山脉西坡较缓,东坡较陡,成为湖南东西两半部自然呈现的天然分界线,也是资水与沅水的分水岭。 武陵山脉 武陵山脉属云贵高原云雾山分支的东延部分。呈北向东,分布于湘西北。海拔多在800—1200米。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0多座,最高峰壶瓶山海拔2098.7米,山势高大,气势雄伟。其山脉北支分布于湘川鄂边界的有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龙山、东山峰、壶瓶山等,中支沿澧水干流之北有天星山、红星山、朝天关、张家界、白云山等,南支从贵州省境内延伸过来进入省内有腊尔山、羊峰山、天门山、大龙山、六台山等。上述三支山脉均消失于洞庭湖平原。 沅陵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沅水、酉水交汇,大小溪河900多条,水能蕴藏量达300万千瓦,国家、省先后在此修建包括五强溪电站在内的大中型水电站三座,总装机容量近200万千瓦。 沅江 沅江又称沅水,是中南省份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分南北两源,南源龙头江,源自贵州省都匀的云雾山,北源重安江,源于贵州省麻江县平月间的大山,两源汇合后称清水江,至銮山入湖南省芷江县,东流至黔城与舞水汇合处称沅江,流经会同、洪江、中方、溆浦、辰溪、泸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县市,至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1033公里(湖南568公里),流域面积89163平方公里,其中位于湖南省510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93.3亿立方米。 酉水 酉水是沅水支流中最大者,又名更始河、北河。其源头之水有二支(中源出自重庆酉阳县酉源山犀水潭,北源出自湖北宣恩县之忠洞里,南源称秀山河,出于贵州松桃平溪),三源于重庆石堤汇合后始称酉水。酉水流经鄂、渝、黔、湘4省市县,贯穿我省龙山、保靖、永顺、古丈4县,至沅陵溪子口注入沅水,干流总长477公里,流域面积1.8530万平方米公里。石堤以上两岸高山峡峙,河宽10-50米,石堤至保靖拔茅54公里,河道渐宽,一般在100米左右。拔茅至凤滩107公里,系水库航道,可通航20-50吨船只;泗溪河口以下则终年水深在3米以上,水面宽,常年可能50-100吨船舶。酉水干流在湘西境内流程为146公里,在保靖境内流程为71公里。酉水支流颇多,较大者有16条,总长74.8公里,其中以花垣河为最,猛洞河流域因天下第一漂而 为旅游胜地。酉水为湘西物资流通、旅客往来的交通要道,沿河码头甚多,名镇比比皆是。 [编辑本段]资源情况 沅陵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矿区和新开发的旅游区。境内矿藏已探明的有煤、硫铁矿、重晶石、铅、锌、金、铜、锑、锰、金刚石等,其中硫铁矿属大型矿床。沅陵县是全国重点黄金产区和十大水电基地之一。随着五强溪电站的竣工,该县形成了170平方公里的库区,有近千座岛屿。 山地资源 沅陵县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582550公顷的72.7%,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县。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和禽畜的饲养,为该县发展林业、农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森林资源 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类型多样,40.8%的山地土壤由板页岩风化而成,自然肥力较高,酸碱度适中,含有机质较多,保水保肥力较强,海拔400-600 米的山地面积大,发展林业条件优越。树种繁多,有乔、灌、木质藤本植物111科, 310 属1004种森林植物种群,并拥有一批有待开发的经济价值很高的特有树种。全县拥有松脂资源2000多吨/年,栓皮栎、芳香油类、木本野生药材等林副产品丰富。有各种野生动物100多种。 饲草、水面资源 全县有大面积可利用山地、农林隙地草场,理论载畜量可达41.7万个单位。 五强溪库区水面开发潜力巨大,全县可利用水面达上万公顷,水产品5000余吨。 水能资源 全县水能资源丰富,居湖南省第一,国家八五重点工程- -五强溪水电站修建在该县境内,使全县拥有五强溪、凤滩、高滩等3座大型水电站, 矿产资源 已探明金、钨、铜、锑、 铅锌、 硫铁等20余种。 旅游资源 沅陵旅游风景区位于湖南西北部,系武陵、雪峰两大山脉交汇地,处沅水中游,面积210 平方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6℃。景区沟壑纵横,悬崖绝壁,峰俊石奇,直刺云天,形成多处罕见的峰林异景。五强溪电站的兴建,给崇山峻岭的大山区筑起了一座烟波浩瀚、仅次于洞庭湖的高峡平湖--五溪湖。五溪湖融湖光山色于一体,嵌以久负名胜的古刹、山寨、茶园等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旅游景观,尤以二酉山、凤凰山、河涨洲、壶头山、夸父山等更为瑰丽。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属武陵郡.以沅江及周边的高地(陵)命名(此说有争论)。 沅陵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先民渔猎、农耕、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属楚巫中地,战国属楚黔中地,秦属黔中郡,故城在县内太常乡窑头村。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沅陵县,属武陵郡。高后元年(前187年)封长沙王子吴阳为沅陵顷侯。新莽时改沅陵县为沅陆县。东汉时,县属荆州武陵郡。三国时,县随武陵郡,先属蜀,后属吴。齐置武陵都尉府于沅陵。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县改属沅州通宁郡。太建七年(575年),改通宁郡为沅陵郡,治沅陵,县属沅州沅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辰州,治沅陵。大业二年(606年),复改辰州为沅陵郡,隶荆州。隋末沅陵郡为梁萧铣所据。 唐武德二年(619年),萧铣部将董景珍以沅陵郡降唐,改为辰州,县属辰州。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10道,县属辰州,隶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15道,县属辰州,隶黔中道。天宝元年(742年),改辰州为卢溪郡,县属卢溪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卢溪郡为辰州,县属辰州。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马殷据湖南,受封楚王,县、州地随属马楚,历后唐、后晋、后汉无变。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南唐灭马楚,三年县地隶武平军节度使(治武陵),先后为刘言、王进逵、周行逢所据。宋乾德元年(963年),辰、锦、叙等州归顺,立辰州卢溪郡军事,治沅陵,隶荆湖北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五月,宋知辰州吕文兴降元,改辰州为辰州路,治沅陵,属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隶湖广行中书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吴王朱元璋遣徐达克辰州路,改辰州路为辰州府,治沅陵。明洪武九年(1376年)革元行中书省,置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县属辰州府,隶湖广布政使司。宣德八年(1433年),封辽简王朱植第十七子朱贵谲为沅陵王,传122年无子除。嘉靖十二年(1533年)湖北分守道驻沅陵,历134年。清康熙三年(1664),分设湖南布政使司于长沙,县属辰州府,隶湖南布政使司.雍正八年(1730年),县属辰永靖道,十三年(1735年)改为辰永靖兵备道。乾隆元年(1736年),改称辰沅永靖兵备道,县仍属辰州府,隶辰沅永靖兵备道.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封建王朝结束。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沅陵县存辰州府,府仅辖沅陵县地。3年裁府恢复沅陵县,属辰沅道。10年废辰沅道,县直属湖南省。民国24年7月,设湘西绥靖处于沅陵。辖19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县属沅泸辰溆区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治沅陵。 民国25年,湘西绥靖处改为湘西绥靖公署。绥靖区增至25县,分置4个督察区,县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26年,全省划分9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民国27年,县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署。民国29年,全省划分10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民国31年,置省府湘西行署于沅陵,辖第八(驻永顺)、第九(驻沅陵)、第十{驻洪江)3个督察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湘西行署。 1949年9月8日,沅陵县人民政府成立,王振宗任书记,张子祥任县长。1950年1月1日,湖南省临时人民政府在沅陵设置湘西行政公署,辖沅陵、会同、永顺3个专区,县属沅陵专区。1952年8月,撤销湘西行政公署及其所辖3个专区,沅陵县改属芷江专区。12月,芷江专区迁驻黔阳县安江镇,改名黔阳专区,县属黔阳专区。1968年,黔阳专区改称黔阳地区,1981年,黔阳地区改称怀化地区行政公署,县属怀化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改属怀化市至今。 2000年,沅陵县辖7个镇、42个乡、3个民族乡:沅陵镇、沃溪镇、五强溪镇、明溪口镇、麻溪铺镇、凉水井镇、官庄镇、太常乡、白田乡、沙金滩乡、丑溪口乡、栗坡乡、舒溪口乡、乌宿乡、清水坪苗族乡、棋坪苗族乡、落鹤坪乡、高砌头乡、筲箕湾乡、用坪乡、池坪乡、坳坪乡、竹园乡、苦藤铺乡、郑家村乡、张家坪乡、张家滩乡、渭溪乡、荔枝溪乡、杜家坪乡、马底驿乡、楠木铺乡、长界乡、黄壤坪乡、北溶乡、深溪口乡、肖家桥乡、落坪乡、大合坪乡、七甲溪乡、火场土家族乡、军大坪乡、筒车坪乡、枫香坪乡、高坪乡、清浪乡、洞溪乡、陈家滩乡、七甲坪乡、蚕忙乡、楠木乡、柳林汊乡。总人口599680人,其中: 沅陵镇 58107 明溪口镇 11342 麻溪铺镇 15911 凉水井镇 14889 官庄镇 20558 五强溪镇 17899 沃溪镇 11978 柳林汉乡 9240 太常乡 11770 白田乡 13483 沙金滩乡 4837 丑溪口乡 9674 栗坡乡 6859 舒溪口乡 13855 乌宿乡 10095 清水坪苗族乡 7977 棋坪苗族乡 11631 落鹤坪乡 7240 高砌头乡 10154 筲箕湾乡 16826 用坪乡 9511 池坪乡 14075 坳坪乡 8770 竹园乡 7160 苦藤铺乡 9479 郑家村乡 8802 张家坪乡 17397 张家滩乡 10006 渭溪乡 9347 荔枝溪乡 10978 杜家坪乡 6994 楠木铺乡 14357 马底驿乡 14711 长界乡 5841 黄壤坪乡 7877 北溶乡 13418 深溪口乡 10286 肖家桥乡 11317 落坪乡 6526 大合坪乡 11229 七甲溪乡 6567 火场土家族乡 6230 军大坪乡 6513 筒车坪乡 6748 枫香坪乡 6011 陈家滩乡 9985 清浪乡 14043 桐溪乡 9285 高坪乡 11407 七甲坪乡 12390 蚕忙乡 11087 楠木乡 700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04年,全县原辖60个区乡镇,650个行政村,总人口64万,县域面积5852平方千米,是湖南省版图最大的县。4月,报经省民政厅批准,沅陵县委、县政府决定对部分乡镇实行区划调整,全县撤并18个乡镇,乡镇由52个精简到42个:将官庄、军大坪等18个乡镇撤并调整为8个乡镇(其中,蚕忙乡并于七甲坪镇)。 2004年底,沅陵县辖8个镇、31个乡、3个民族乡。 [编辑本段]风土人情 提起龙船,沅陵人就像喝了几碗烧洒,吞下几腿狗肉,头就热,口就痒,血就腾,浑身胀起一股股的“包谷子”劲。每年农历四月下旬,那些船迷们再也忍不住心头之痒,提起一面大铜锣到处游说,招兵买马。然后将一只只龙船从龙船亭抬出,刮了又刮,油了又油,那些油船用的猪板油和韭菜顿时成了市场的俏贷。看那些船迷们油船的样子,恨不得龙船长出脚来,不划自走。四月二十八,各“龙”纷纷戏水,从此,本来就热闹的古城更加拥挤了,像一根筑多了肉的香肠。船迷们少不得要八个一群,十个一堆地品尝去年大赛之韵味,预测今年大赛这前景,往往争得面红耳赤。那些心宽体胖的胡子们更是以“无敌龙舟”之“引水”。一堆龙船经居然五杯浓茶还不能相陪到底,难怪外地人说:“沅陵人额外一条经”。在众多的龙船经中,“偷料”只怕是沅陵人额外多出来的一条经。其理由是买的料笨,偷的料灵,龙船要灵不要笨。因此,那些迷船的汉子平时就注意了存放好料的地方。每逢龙船时节,汉子们便半夜去偷料。好一群偷料汉子,几十米长的木料,三、四人一抬便去,高一脚,低一脚的不知哪来的劲!如若木料的主人能在他们脱离“危险区”时追上一程,骂上一通,那是偷料者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偷料者跑在前,失料者在后,那就意味着龙船在比赛时也会被别人追着跑,自然会羸。虽然刚偷来的料有时也会被别人偷走,但他们却喜欢这种热闹,不厌其烦地又到处去偷工。有时失料者告到官方,官方也最多说不得一句:“偷龙船料我有什么办法呢?”因此,偷料的习惯一直保留至今。所以,沅陵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龙船料要偷,十赛羸九头”。 关头 龙船做好后,都要举行下水仪式,人们称这种仪式叫“关头”。关头时,全船划手手执桡片按顺序站立在船厂的两旁,像等待出征的将士。旗手、锣鼓手骑在船缆之上,像战场上的元帅。还有数挂鞭炮、数筒黄烟助兴,掌墨师傅跪在船头,面朝江水,神情严肃,口中念念有词,一手拿雄鸡,一手提利斧,在众人一声吆喝下,一斧将鸡头剁掉,旋即将猪头、鱼、粽子抛入江中。此刻,鞭炮齐呜,黄烟弥漫,八位童男赤身摇动火把,围着龙船奔跑,当地人称之为“炮火“,说是驱赶邪恶,迎来光明。而后,划手们齐声呐喊,将船连边同旗手、锣鼓手一同举起,冲向江水。龙船在燃烧般的气氛中飞一样地划向江心,这便是沅陵龙船的”关头”。 清桡 五月初,各村的码头上都有聚集着一群扛着桡片的划手,任凭有了几十年船龄的胡子们调遣。胡子们老了,做农活着不起力,平日少人问津,自然有些寂寞。此时此刻,他们的身价提高百倍。他们在众人面前显示出惊人的眼力和天平般的公正,将划手们放在恰当的位置之上。 俗话说:“菜老茎多,人老话多”。胡子们摆事实出龙船权威的架势,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划手们应分成七个部分,即“头桡”、“引水”、“前羊角”、“鼓仓”、“后羊角”、“夹艄”、“艄公”。头桡必须有跪劲、腰劲,还要能坚“阳雀”(倒立)。“引水”分“头引”、“二引”、“三引”、这三对桡必须有十年以上的船龄。他们是全船划手的引导、楷模。“前羊角”位在撑缆的前木架前后,仅次于引水,力气要好,要有推劲,前拉后推,船才起势。划“夹艄”(艄公前的两对桡)者,最主要的任务是协助艄公掌好艄,其次才是划船,俗称二艄公。艄公就不用多说了,他是全船的核心,要是比赛时走了艄,就是在好的划手也一定会输。至于鼓仓者,比较而言就要次人一等。所以,被胡子们点作引水者则神气十足,被点作划前、后羊角者则不卑不亢,被点作划鼓仓者当然有点不高兴了。可是当它们看到还有许多小伙子未被点上,扛着桡片站在岸上时,也就心满意足了。龙船一次又一次地在胡子们眼里试划,每划一次,划手都有被重新调动位置或另外换人的可能。难怪在清桡阶段谁也不敢怠慢。否则,一旦被“清洗”出来,不仅自己的脸没地方放,就边亲朋戚友就会招人嘲弄。更可怕的是已经爱上他的姑娘脸上至少的半年开不起花。 赏红 抢红 龙船别乡“下海”,除了去彭家湾试水外,主要目的还是去城里“抢红”。每到大赛前夕,沅陵人大发慷慨之气,他们除了给龙船捐现款外,还要去商店买回红布(绸)、鞭炮、香烟。有钱的扯咽一匹匹整“红”(二十丈),各请书法高手在上面写上什么“帅”、“天”、“百战百胜”、“天上第一龙”等一类奉承话,悬挂在大江两岸,等着心中的龙船来抢红。穷的也要从牙缝里省出些钱,买回红布,丝成两条系在竹竿上,表示好事成双。再带上两挂鞭子,一条好香烟去江边凑凑热闹。他们把荣誉和希望都寄托在“红”上,象在赌场上下了赌注。如果心中的龙船赢了,自觉有一份功劳,少不得要在大街小巷多走动几回,等着别人说几声中听的话,倘若输了,只好少出头露面,怕的是让人嘲弄。五月初五到十一,沅水两岸成了彩色的世界,到处是“赏红”的人,到处是“抢红”的船。 赏红者看到自己的目标一出现在江面上,便挥篙摇红。龙船得到信号,飞一般地划向岸边,询问赏红的有何要求。老实的怕划手累了就直接将“红”送上,而弯子多的人则不那么简单。他们一定要抢红的给他来一次、两次、三次表演赛后,才点燃爆竹,连同他心里的激情一起炸开。划头的一手夺下红绸,包在头上,象戴起一顶皇冠,续而又去“抢”另一条红。直到将全船人的头上,桡片上,甚至整个船身都缠上了红,方才罢休。 赏红的得到龙船在众目之下给他单独表演,自然也是出人头地的事,虽说花了钱财,心里却十分舒服。 砸船 五月十二日至十四日,赤、橙、黄、绿、蓝、白各色龙船汇集在古城之下,大战几日,总有胜负。然而在众多划手和数百万名观众之中,很难找到心服口服的认输者。他们总会为自己输了的船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终点线有欺假!”“划上水吃亏些!”“不走艄试下家伙罗!”“船差!”有的输船者硬是咽不下那口气,一怒之下,打碎桡片、砸烂龙船,以示输船没输人,然后连夜偷料赶做新船,气势不凡地去找昨日对手报“仇”。于是有人说:沅陵人的可爱之处全在于此-------砸船! 傩戏 傩戏是沅陵县内最最的戏剧。 清康熙《辰州府志》即有傩戏演出的记载。乾隆年间,已演出《孟姜女》连台大本戏。县内保留的傩戏剧目有《孟姜女》、《七仙女》、《龙王女》、《鲍三娘》四大本和《蛮八郎卖猪》、《三妈土地》、《观花教子》等小本戏。演出时戴面具,一唱众和,锣鼓帮腔。曲调有姜女调、开山调、师娘调、梅香阁等,由于傩戏与酬神同时演出,艺人附于坛门。近几年来,七甲坪、蚕忙一带的傩戏老艺人恢复演出活动,促成了1998年全国巫傩戏研讨会在沅陵圆满召开。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沅陵县是湖南省的资源大县,林业大县,也是水资源面积较大的县。全县总水面近1.67万公 顷,是水产业、畜牧养殖业的主战场,是农业的“半壁河山”。肉食水产加工、优质板栗、 木材及加工系列产品、红薯淀粉、系列名茶、麻辣系列产品、黄葛粉、黄葛饮料、中药材、 矿产品等十多种产业已成为全县的拳头产品,广销省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沅陵县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出了突出产品抓质量,名优项目上规格,产品流通重效益的基本决策,同时决不放松粮油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 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突出“四个加快”发展重点,顽强拼搏,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沅陵有哪些特产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淮南铁路交点,是安徽省重要工商业城市,皖北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也是省内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

现代珠城

蚌埠(Bengbu)又称珠城,位于淮河中游、安徽东北部,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中国著名的水陆交通枢扭城市,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常住人口36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近100万人。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物产富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人民好客,是蚌埠的主要特点。

蚌埠市北与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京沪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除淮上区外,蚌埠市区主要位于淮河南岸,所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则主要居于淮河北岸。三县如同贝壳,城区如同珍珠,形成奇蚌含珠的有趣景象。 蚌埠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南缘的淮河台坳中部,次级构造单元为蚌埠台拱。该区构造轮廓是以太古代变质岩所构成近东西向的复背斜为基础,背斜北翼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全区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发育,并有北西向线性构造。地层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区内地层发育不全,基岩露头零星,地表为大面积沉积物覆盖。岩石地层除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外,主要为侵入岩和变质岩。 蚌埠地区地区最大的自然地表水是淮河,自怀远县南湖村东1公里处入境,流经怀远县南端、蚌埠市区北端和五河县南端,在五河县东卡村以东出境,境内全长150.7公里。其中,在蚌埠市区北岸长16.8公里,南岸长28公里,河床宽600~800米,年平均径流量263亿立方米。 淮河以北较大的自然地表水有沱河、浍河、北淝河、澥河、涡河、芡河等;淮河以南较大的自然地表水仅有天河、龙子河等。人工河道有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均位于淮河以北。

璀璨的古代文明

蚌埠拥有璀璨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坐落在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小蚌埠双墩村的“双墩遗址”,是安徽省境内发现的一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淮河文化的突出代表。

大禹治水圣地

大禹治水圣地涂山,即位于今天的怀远县有4A级涂荆山风景区,涂山也是当年大禹治水时会诸侯之地,他在此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现存有涂山庙、启母石、禹会村、千年银杏、圣泉、灵泉等胜迹。每年农历3月28日前后3天为禹王庙会,远近百姓纷纷前来祭祀朝拜,感戴大禹的治水功德,场面盛大。

和氏璧发现之地

与涂山隔河相望的荆山,就是春秋时和氏璧发现之地。在荆山西面,仍存有卞和抱玉之地——“卞和洞”。相传当年卞和在此发现绝世美玉,献给楚王,却不为楚王所识,卞和所献的璧玉,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和氏璧。荆山还有苏东坡赞誉的“天下第七泉”——白乳泉以及望淮楼、启王宫等名景。特别是到六月石榴开花之时,满山榴花似火燃烧,其景美不胜收。

霸王别姬的垓下古战场

在固镇镜内,还有一处楚汉相争鏖战之处——垓下古战场,现留有霸王城、韩信点将台、虞姬墓等遗迹。霸王别姬的故事就发生在蚌埠,很值得一游。垓下不仅因古霸王别姬而出名,还因其是春秋战国的古城而引起中国考古界的震惊,垓下古城的发现与发掘,被评为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龙兴之地凤阳

蚌埠东20公里处的凤阳县,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现有明代皇陵、朱元璋早年出家的宝刹古寺——龙兴寺,有禅窟寺,有明代初期的中都城古建筑和石碑碣,还有号称“江北第一溶洞”的韭山洞。

美丽的龙湖风景区

在蚌埠东郊,有一片湖泊,相当于四个西湖的面积。相传朱元璋儿童时代曾在这里放牛,此湖后被人称为龙子湖。经过整治,龙子湖已经成为十分美丽的4A级风景区。在风景区,还有明代所建的汤和墓,墓前存有石人石兽。

诱人的淮河风光

淮河风光无限美,风台县峡山峡、怀远县荆山峡、五河县浮山峡为著名的淮河“三峡”,加之治淮工程中建造的淮河蚌埠闸,上桥水利枢纽工程等。乘船由蚌埠出发,可一览淮河风姿及两岸的风景名胜。

城市美景

经过多年建设,蚌埠市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园林城市。市区有珠园、南山公园 、张公山公园,还有大气磅礴的淮河文化广场,淮河文化广场有着亚洲最长的音乐喷泉,乃是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编辑本段科教文体

科技事业

蚌埠科技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0所、41所、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第214研究所等7个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91个地方科研机构,科技实力省内第二。现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0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3个、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个。

医学事业

蚌埠医学事业非常先进,拥有蚌埠医学院,还有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等近十家三甲医院,服务幅射涵盖蚌埠周边地区,是皖北地区群众医疗的首选之地。建国以来,蚌埠的医学水平不断提高,医学成果不断涌现。蚌埠藉医学家刘同庆发现铜具有抗癌功能,并发明了相应的药物,比西方国家的发现领先整整30年。

文化概况

蚌埠是花鼓灯、泗洲戏的发源地,以上项目均已申报国家及世界文化遗产。 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总藏书量37.2万册,比上年增长2.2%。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鼓乡情韵》参加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夺冠,歌曲《好一个花鼓灯》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蚌埠双墩1号墓和禹墟遗址发掘进展顺利并取得一定成果。

教育事业

蚌埠拥有安徽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10所,各类职业教育院校34所,每年输送毕业生2万多人、培养熟练技术工人2.3万人。 蚌埠有普通教育学校1255所, 普通中学193所(高中40所,初中153所),小学957所,幼儿园100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 此外,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蚌埠拥有一大批敬业精神强、技术熟练的各类产业技术工人,劳动力素质高、成本低,用工便利。

地方院校

安徽财经大学 蚌埠医学院

安徽财经大学

蚌埠医学院 蚌埠学院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蚌埠工艺美术学校 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 蚌埠职业技术专修学院

军事院校

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 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 海军蚌埠士官学校

体育概况

蚌埠体育始于清末民间武术和自娱性的健身活动。20年代,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相继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出现各行各业办体育的新局面,各类赛事频繁,群众体育活跃。 蚌埠市人民体育场位于市区繁华地段,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场内设有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足球场、田径场、网球场、训练房等体育设施。 蚌埠市现有市体育运动学校(教、训合一)、市游泳馆两个训练单位。有6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8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的竞技体育项目有18个:足球、篮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田径、国际式摔跤、中国式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举重、体操(蹦床)、射击、武术、赛艇、游泳。其中优秀项目有:足球、田径、摔跤、柔道、游泳、武术(套路、散打)等。现有教练员45人,判员498人,其中国际级裁判和国家级裁判10名,在训运动员近1000人。 蚌埠体育尤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成绩令人瞩目。自50年代以来,蚌埠体育始终处于安徽省前列,群众体育多次受到国家、省级表彰。所辖五河、怀远、固镇三县均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县(区)75个乡镇有45个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全市19个街道全部成立了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现有群众性体育单项协会26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个(其中国家级5个),385个晨晚练点、辅导站、体育指导站、活动点与体育协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有6个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10个全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13个全省体育先进乡镇;3个全省省级农村体育示范乡镇。竞技体育自1986年安徽省第六届运动会起,一直处于全省第二位。2003年创建了省级“国际跤单项后备人才基地”、“游泳单项后备人才基地”,2005年创建了国家级“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 建国以来,蚌埠市体育运动在各项比赛中先后破世界纪录2人次(20公里竞走、航模),破世界青少年纪录1人次,破全国纪录1人次,破省纪录81人次(1973—2004年)。4人获世界冠军,113人次获全国冠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人才,为安徽体育做出了突出贡献,曾多次荣获安徽省竞技体育贡献奖和安徽省竞技体育输送奖。足球是蚌埠体育运动的强项。1981年,蚌埠市被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确定为全国20个足球重点城市之一,并有“足球城”的誉称。蚌埠成年足球队曾蝉联安徽省第二、三、四、五届运动会冠军,少年队曾10次蝉联全省冠军,2000年安徽省第九届运动会上,蚌埠少年足球队获冠军,2002年安徽省第十届运动会上,蚌埠少年女子足球队夺得冠军。

编辑本段工业

工业基本概况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现有工业企业1258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6家。已形成以加工业为主,拥有机械、纺织、轻工、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的工业体系,能生产400多大类、上万种产品。安徽丰原集团、八一化工集团、华光玻璃集团、蚌埠卷烟厂等企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平板玻璃、压铸机、滤清器、灯芯绒、啤酒、玻璃制品、卷烟等产品产量、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柠檬酸和对(邻)硝基氯化苯产量、质量在全球位居前列。

主要企业

1、丰原集团: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柠檬酸生产企业,现有上市公司五家。 2、蚌埠仿古玉器市场:国内三大古玩玉器生产加工地。 3、安徽皖酒集团:身为安徽蚌埠酒厂,是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在安徽省酿酒行业长期享有很高的声誉,皖酒集团具有五十多年酿造白酒的历史,是中国最大的酒业集团之一,安徽省白酒行业支柱企业,下属4个子公司 4、蚌埠卷烟厂:安徽最大的卷烟厂。它的前身为东海烟厂,1958年东海烟厂由一家地方国营烟厂和一家公私合营烟厂合并而成。 5、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原国家建材局直属的全国综合性甲级设计研究单位,1953年成立,2000年改企加入中国建材集团公司,拥有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监理资质和对外经营权,下设华诚监理、华安咨询、中新咨询、华洋粉体、淮南煤矿机械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是安徽省 “文明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国和国际市场上完成了数百项大型项目建设,自主开发了数百项专有技术成果,为中国玻璃工业现代化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玻璃工业技术史上,蚌埠院第一个将中国玻璃技术打入国际市场,第一个将传统的垂直引上生产线改为先进的浮法线,第一个设计主线90o转向浮法线,第一个设计投产具有国际水平的浮法线,第一个将玻璃厂烟气脱硫技术在中国成功推广应用。

编辑本段农业

蚌埠既是工业大市,也是农业大市。蚌埠农产品资源丰富,盛产粮、油、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等。2009年,蚌埠粮食总产达264.3万吨,增长4.3%。

编辑本段邮电和海关

蚌埠市是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是京沪微波通信干线安徽境内唯一主控站,是全省国际通讯和国内邮政及长途通讯枢纽之一。 蚌埠海关所辖业务监管区域为蚌埠、淮北、宿州三市,属内陆型海关,集中办理减免税、加工贸易等属地管理的业务。拥有二类口岸—蚌埠铁路南货场,通过铁海联运与上海口岸直通,进出口便捷。

编辑本段生产总值

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538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2.90亿元,增长24.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81亿元,增长22.8%。

编辑本段投资环境

蚌埠组合优势日益凸显,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蚌埠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良好的政策环境、承载环境和政务环境,正成为投资者的理想之地。

投资领域宽广

蚌埠拥有非常宽广的投资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加工制造业领域,有压缩机、消防车、起重机、船舶、环保设备等机械装备制造类项目;有浮法玻璃、电阻式触摸屏等玻璃深加工类项目;有柠檬酸、生物乙烯、生物医药等精细化工项目;有光伏产业、太阳能发电、新兴电子等新材料、新能源项目;有烟草、食品、酿造、纺织等轻工业项目。在现代农业开发领域,有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等一批合作项目。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以大禹、双墩、楚汉文化为突破口的旅游开发项目;有古玩玉器市场、玻璃制品市场、农机大市场、生猪交易市场等项目;有金融、保险等服务类项目等等。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良好的政策环境

蚌埠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蚌埠市是国务院批准的促进中部崛起、享受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城市之一。2006年,安徽省提出两淮一蚌战略。“两淮”为淮南、淮北,同为重工业城市,“一蚌”为蚌埠市。 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顺利实施,为蚌埠在内的3市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项目扶持资金和每年10亿元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我市也制定了20多项支持性、鼓励性的优惠政策,涉及投资项目资金补助、高新技术项目资助、投资上规模现金奖励、投资主导产业资金补贴等方面。

良好的承载环境

蚌埠有良好的承载环境。现有省级开发区6个,特色产业园6个。围绕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重点推进光伏产业园、汽车工业园、船舶工业园、电子工业园、粮食加工园、精细化工产业园等专业园建设,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提供载体支撑。

良好的政务环境

蚌埠有良好的政务环境。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大力优化投资软环境,相继建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受理中心,完善了外来投资“一站式”审批服务,先后出台了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实行全程代理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问责制,努力把蚌埠打造成中部审批环节最少、服务意识最强、办事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今年我们在全市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努力为外来投资商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经济区

1、两淮一蚌战略:2006年,安徽省提出两淮一蚌战略。“两淮”为淮南、淮北,同为重工业城市,“一蚌”为蚌埠市。 2、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2008年底,谋划已久的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破茧而出,这是全国唯一的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28号,科技部在征求国家有关部委意见,并报国务院同意后,正式批复同意将推进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 3、中部崛起政策:蚌埠市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怀远县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割据

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战国时期, 今一市三县地域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的邑地。

曲阳县 钟离县 泗水郡

秦王朝建立后统一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怀远、蚌埠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

怀远县 钟离县 泗州

后经政权迭经变更,历经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宝佑五年( 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 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 南宋 、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灵璧、五河、怀远县分领,五河县属泗州。

凤阳府

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及怀远、灵璧、五河、凤阳县。 清 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凤阳县 怀远县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等县分领。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 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蚌埠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

蚌埠市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 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 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 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 1983年7月,怀远县、 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埠市至今。 2003年蚌埠市东市区更名为龙子湖区,中市区更名为蚌山区,西市区更名为禹会区,郊区更名为淮上区

编辑本段建制沿革

史前时期,蚌埠[1]地域上居住的淮夷氏族,已过着农耕渔猎的生活。相传原始社会末期,今蚌埠地域东部曾建立钟离古国,西部曾建立涂山古国。至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继属吴,再属越,后属楚地。后经历代演变,至民国36年(1947年)1月设市,直属安徽省所辖。

秦至南北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实行郡县制后,今蚌埠地域分属九江、泗水两郡。其东部(今凤阳县境内)设钟离县。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今蚌埠淮河北归属沛郡,淮河南归属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复改为九江郡,并在蚌埠西部(今怀远县境内)设置当涂县。 王莽新政时期(公元8~23年。以下省略“公元”二字),今蚌埠地域淮河北更属吾符郡,淮河以南更属延平郡,并将钟离县改为蚕富县,当涂县改为山聚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今蚌埠地域淮河以北为沛国所辖,淮河以南为九江郡所辖;东、西部各复改为钟离县、当涂县。 三国时期,今蚌埠属魏地。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淮河以北隶于谯郡;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废钟离、当涂二县,淮河以南隶于淮南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制,今蚌埠淮河以南属扬州,为淮南郡所领,并复立钟离县;淮河以北属豫州,为沛国所领。 东晋百余年,战乱不止,蚌埠地域建置更迭频繁。淮河成为东晋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角逐的界河。淮河北于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为羯族石氏所建立的后赵所控制;晋穆帝升平三年(359年),又为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占据,后于晋废帝太和五年(370年),再为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所统辖。今蚌埠西部属当涂县,于东晋成帝年间侨置于江南;今蚌埠东部于东晋安帝年间设钟离郡,治燕县;西南设马头郡,治虞县。 南北朝刘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淮河南岸钟离、马头两郡皆归徐州。南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改徐州为北徐州,辖蚌埠东部钟离郡,治燕县;辖西部马头郡,治己吾县。南梁初期承南齐制,后期江淮州郡先后为东魏、北齐所取。东魏武定六年(548年),蚌埠北部设连城县,为睢州所辖。武定七年(549年),今蚌埠地域置楚州,治钟离城。北齐控制江淮时,将楚州更名为西楚州,州、郡同治钟离县;并在西部设荆山郡,治荆山城,领马头县。南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将西楚州改为北徐州,郡、县未变。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今蚌埠又为北周所占,北徐州复改西楚州。

隋至两宋时期

隋开皇二年(582年),西楚州改为濠州;废荆山郡,马头县改为涂山县。大业三年(607年),又将濠州改为钟离郡,领钟离、涂山县。今蚌埠北郊则属彭城郡谷阳县域。 唐武德三年(620年),钟离郡复改濠州。武德七年(624年),涂山县并入钟离县,为濠州所领。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今蚌埠淮河以南属淮南道监察,淮河以北属河南道监察。天宝元年(742年),濠州再改为钟离郡。乾元元年(758年),钟离郡又改为濠州。贞元四年(788年),濠州隶属河南道监察。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领今蚌埠淮河以北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今蚌埠淮河以北为宿州辖地,先后为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所统治;淮河以南为濠州辖地,先后为吴(907~937年)、南唐(937~958年)所占据。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夺取今蚌埠整个地区,淮河以北由徐州辖,淮河以南由濠州辖。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今蚌埠淮河北隶于新置灵璧县,为淮南东路宿州所辖;淮河以南只存钟离县,为淮南西路濠州所辖。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为山东西路领,至金大定六年(1166年)改属南京路。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金兵渡淮攻取濠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军收复濠州,宋、金仍以淮河为界。今蚌埠淮河以南置钟离县,为淮南西路濠州所辖。宝佑五年(1257年),蚌埠西部重置荆山县,为淮南西路怀远军所辖。咸淳七年(1271年),今蚌埠东北置五河县,为淮南东路淮安军所辖。

元至民国时期

元,今蚌埠属河南行省政区。至元四年(1267年),淮河北灵璧县改隶于泗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河县改隶于临濠府,今蚌埠淮河以南地区尽属临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县划归泗州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临濠府改为濠州;废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淮河以南皆属濠州钟离、怀远县境。 明洪武二年(1369年),凤阳建中都,钟离县更名中立县,翌年再改名为临淮县。洪武六年(1373年),撤中都设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迁新城改名凤阳府,临淮县亦改名凤阳县;蚌埠西部仍为怀远县,东北为五河县。三个县明初均为中书省凤阳府所领。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为南京直隶。 清初,凤阳府为江南省领。顺治十八年(1661年),今蚌埠全境皆为江南左布政使凤阳府所辖。康熙六年(1667年),凤阳府改隶于安徽布政使凤颍六泗道。雍正二年(1724年),今蚌埠淮河以北从凤阳府划入泗州直隶州。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一块属蚌埠,并首设独立行政机构三县司,脱离凤阳、怀远、灵璧三县,直属凤阳府。 民国元年(1912年),蚌埠三县司废,河南岸改属凤阳县,置二区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属灵璧县,一直到民国35年。民国3年,恢复道制,蚌埠河南岸属安徽省淮泗道凤阳县辖。民国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筹备处,但翌年即撤销,仍属凤阳县所辖。民国21年,凤阳县办自治区,蚌埠系其第七区。民国24年,蚌埠与三铺合为凤阳第二区。翌年,凤阳县被安徽省第四督察区所领,蚌埠受其辖。民国27年,凤阳县名义上为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区所辖,因日军侵占,九区各县沦陷,凤阳由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区兼管。 民国27年10月,日伪在蚌埠组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直属伪省维新政府管辖,伪县维新政府设于蚌埠。民国29年3月,伪安徽省维新政府更名伪安徽省政府,伪府仍设于蚌埠。民国33年,伪安徽省政府设8个行政督察区,蚌埠为凤阳县辖,隶属第一行政区,并为区治地。 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军队李品仙部到蚌埠接防。11月,成立蚌埠市政筹备处,翌年接管市区行政。民国36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为安徽省直辖市。 1949年1月,蚌埠解放,先属江淮解放区辖,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蚌埠遂隶属皖北行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销皖北行署,蚌埠市为安徽省直辖。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专区,专员公署驻蚌。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隶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1961年3月撤销蚌埠专区,此后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属安徽省直辖。

编辑本段友好城市

国内

江苏省:淮安市、连云港市、镇江市 宁夏区:石嘴山市 福建省:泉州市 海南省:海口市 云南省:昭通市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甘肃省:兰州市 北京市:门头沟区 上海市:静安区、长宁区

国外

英国:坦姆赛德市 意大利:贝加莫省 巴西:巴拉曼萨市 美国:韦恩郡 日本:摄津市

国外经贸伙伴城市

德国:克雷菲尔德市 土耳其:辛江市 俄罗斯:赤塔洲 美国:休斯顿市 澳大利亚:伊普斯维奇市

编辑本段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主题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364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