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濉溪县属于哪个市
淮北市。
濉溪县,隶属于安徽省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东临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蒙城县、怀远县,西连涡阳县,西北与河南省永城市接壤,北靠淮北市市区。
濉溪县矿产资源丰富,为全国煤炭资源大县和两淮煤炭基地。已发现矿产52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28种,非金属矿产20种,水产矿产2种。
板桥集镇详细资料大全
四、参展范围
1、优秀农产品及特色食品区:各地的名优、农副、土特产品、休闲食品、坚果炒货食品、烘焙食品、粮油食品、肉禽食品、水产品、乳制品等;
2、糖酒、茶及饮料区:各种酒类、保健饮料、茶叶等;
3、春节文化商品、工艺礼品区:年画、对联、年历、剪纸、贴花、工艺品、文化纪念品、雕刻、铁画、陶艺等;
4、服装服饰配件区:男女、休闲服饰、鞋类、日常用品等;
5、汽车家电区:品牌汽车、电热水壶、豆浆机、取暖器、食品加工机、电熨斗、加湿器、电吹风及创意小家电等;
6、房产装饰建材家居区:现房、期房、二手房、装饰、建材、家居等;
7、民俗非物质文化区: 手写春联(书法协会)、泥人张、剪纸艺术、民间布艺、面塑面花、雕塑陶艺等;
8、综合展区:其他品牌商家的集中展区。
2013年淮北年货大集不仅有丰富质优价廉的年货商品,还有不少活动和娱乐表演,每天前300位顾客还将赠送一份小礼物呢!今年年货去哪采购?淮北市体育场年货大集,你不得不去的地方。
板桥集镇位于蒙城县东北部,东与蚌埠市怀远县接址,北与淮北市濉溪县毗邻,境内北淝河横贯省道305线纵越,国土面积137平方公里,辖区3个集市,16个行政村,253个自然庄,总人口8万余人。环境优美,水肥土沃,物阜民丰。是省 *** 批准的重点中心建制镇。该镇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农业特色为无籽西瓜,城镇建设及经济发展较快。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板桥集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华东 电话区号 :0558 邮政区码 :233529 地理位置 :安徽亳州蒙城县 面积 :137平方公里 人口 :8万人 方言 :中原江淮话 气候条件 :温热带气候 著名景点 :庄子祠 机场 :亳州机场 火车站 :蒙城站 车牌代码 :皖S 板桥集镇,基本信息,交通,无籽西瓜,各界领导,板桥由来,板桥“怪事”,建筑强镇, 板桥集镇 板桥集镇是淮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发展强劲、地方特色浓郁的大镇。素有“北淝名珠”的美誉。 板桥集镇历史文化悠久,东有唐王庙,西有茂公祠,南有简文帝古城遗址。北有我国原始第一村——尉迟寺,中有名震中原的板桥集镇抗日纪念地雪枫公园,在这里,新四军首次用机枪打落日寇飞机一架。 板桥集镇位于蒙城东北,东邻怀远县褚集乡,西靠漆园镇、范集镇,南连王集乡,北接濉溪县陈集乡和本县许疃镇,国土面积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16万亩,辖板桥、瓦埠、乌集三个自然集市,35个行政村,258个自然庄,438个村民组,总人口68828人。镇 *** 设在板桥集,距蒙城县城15公里。境内天然北淝河横贯,省道305线纵越。现公路改线,淝河改道,木板桥荡然无存。老公路三易其道,新老省道左右联通,淝河一桥、二桥飞架南北,境内5条柏油路,东接合徐高速,西连省道203线,交通便捷,四通八达;集镇三纵七横十条街,方圆2。2平方公里,市井繁华,市场繁荣;村庄田园景秀物美,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瓜果梨柿,桃李榴杏;水产丰富,鲤鱼、大蟹、白虾、莲藕,享有盛名。板桥历史文化悠久,东有唐王庙,西有茂公祠,南有简文帝城,北有尉迟寺,中有震惊中原的板桥集抗日战斗纪念地(今雪枫园)。走千走万,不如淝河两岸。古镇贸易兴,新村五谷丰,实乃物华天宝镇,物阜民丰乡。
迈入新世纪,板桥更辉煌。公元2000年——2004年,板桥人民在镇党委 *** 的正确引导下,发扬“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务实高效、争创一流”的板桥精神,抓住改革开放良好发展机遇,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党的富民政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粮食产量连年翻番,2004年小麦单产1080斤,创历史新高;板桥集镇建设大发展,逐步向新省道延伸,面积是旧集镇的5倍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忙务农,农闲打工;人民生活富裕,瓦房变平房,平房变楼房,彩电、摩托、手机、豪华轿车进农家,饮食讲营养,穿着讲漂亮,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新世纪、新起点、新亮点。板桥名声遍全省。2001年7月,镇党委被安徽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2002年3月,镇 *** 被安徽省人民 *** 评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亳州市仅此一家;2003年6月,板桥集镇被安徽省人民 *** 正式确定为“全省重点中心建制镇”。其中瓦坊村为“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示范村,桂寨村为市“百村十镇示范工程”示范村;2006年12月被省环保局评为“全省环境优美乡镇”。2002—2007年,镇综合评比稳居蒙城县乡镇前3名. 基本信息 镇 名 板桥集镇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省份 安徽省 隶属地区 亳州市 面积 137平方公里 人口 7万 名胜古迹有唐王庙、茂公祠、简文帝古城遗、板桥集镇抗日纪念地雪枫公园等。 交通 板桥集镇, 乡村柏油公路四通八达、东与合徐高速公路接轨,西与省道203线直通。名人名镇,历史源渊流长;区位优势,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市井繁华,商贾集中。该镇党委 *** 凭借名镇优势,大力最佳化经济环境。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三纵七横十条街,四大市场三园区已成雏形;昔日九高十八洼的抗日战场今日被整治成占地1260亩的雪枫公园和牛群工业园区。并成为拉动板桥经济的两大引擎,在投资环境的不断最佳化下,该镇的招商引资工作渐入佳境。城区面积由原来的0.5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6平方公里;农民纷纷进城镇务工经商,城镇人口由原来的50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5000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 无籽西瓜 “板桥牌”无籽西瓜已注册,产品远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产品销路广。经济效益高,亩收入4000元以上;双孢菇基地与南京“爱立丰”公司订单生产,产品远销日本,每亩收入超过5000元;优质黄牛快速育肥基地(省立项)现发展到10000多头,8——12月龄犊牛每头在3000元以上;波尔山羊繁育基地辐射全镇35个行政村,目前发展到2万只,每只纯羊在千元以上;沿淝千亩水产养殖基地被江苏如东客商承包养河蟹30万只,前景十分可观。 各界领导 多年来板桥集镇在县委、县 *** 的领导下,镇党委、 *** 带领全镇七万人民,致力于经济建设,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结构调整、最佳化环境、城镇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呈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利、财政增长的良好态势。连续十二年干部、教师离退休人员工资按月足额发放,2002年人均纯收入达229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60元。连续多年在全县综合评比中名列前茅,01年7月,板桥集镇党委被安徽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02年3月,板桥集镇 *** 被安徽省人民 *** 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市第一家。 板桥集镇党委、 *** 的主要宗旨: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执政为民,服务人民,取信于民,让人民满意。 板桥精神: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务实高效、争创一流。 板桥集镇关于党委、人大、 *** 新老班子成员工作分工 路 斌(党委书记、镇长):主持党委、 *** 全面工作; 罗 毅(党委副书记):协助书记分管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民营企业、工业企业、政法综治、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 王 斌(党委委员、副镇长):协助书记、镇长分管农业、林业、水务、农机、畜牧、防汛抗旱、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科协、农村能源、旅游工作; 李 飞(党委委员、副镇长):协助书记、镇长分管人口与计画生育工作; 袁雪峰(党委委员、副镇长):协助书记、镇长分管文明创建、集镇建设、土地管理、信访稳定工作; 李 勇(党委委员、副镇长):协助书记、镇长分管道路交通、村通工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经济信息社区服务中心; 孙云超(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协助书记、镇长分管武装、民政、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 丁 雷(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协助书记分管组织、人事、老干部、青妇、统战、工会、选派、残联工作; 谭月芳(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协助书记分管宣传、教育、文化、卫生、广播、新农合工作; 方 坤(政法书记):协助分管领导抓好政法、道路建设、安全生产工作。 板桥由来 据《板桥集镇志》记载,200多年前,郑板桥曾到此泛舟畅游,作画《北淝晚渡》,板桥集镇因此得名。 也许是应了郑板桥先生“扬州八怪”的盛名,从改革开放前到如今,板桥集镇上发生了颇多“怪事”,而内容的变迁更加耐人寻味。 板桥“怪事” “妇女叼著旱菸袋,男人喝酒不就菜,买顶草帽翘起来”,这句曾经被村民念叨在嘴边的顺口溜,描述的就是改革开放前,板桥集镇的一大“怪”。 当地一位老大爷向记者解释了这句顺口溜,说是在改革开放前,妇女抽菸的毛病还没有改,没钱买烟就抽自家种的老菸叶,叼著旱菸袋抽的有滋有味;庄稼汉没钱喝好酒,就在商店打上二两白干一饮了之,根本就谈不上下酒菜;在热天,小伙子买一顶机编草帽,有意将帽沿卷得翘起来,而这在当时是最“时髦”的了。 “庄户人穿西装,下海汉子变了腔,男嫁女娶迎新郎”,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在描述板桥集镇的“怪事”时,又有了新的顺口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板桥集镇乡镇企业、个私经济一齐上,农民们当上了大老板,西装革履;下海出门闯荡的青年,学得一口标准的国语,回家就变了腔调;同时,移风易俗,上门女婿比比皆是。 “夏天吃冰,冬天吃青,老太婆黑发亮晶晶”,这句顺口溜说的是进入21世纪后,板桥集镇出现的“怪事”:热天从冰柜里拿冰激凌吃,冬天吃著各种新鲜蔬菜,连老年人也开始追求时尚,坐在美发店里,让头发黑亮起来。 板桥集镇“怪事”的变迁,其实就是生产不断发展,经济持续增长;而体现在当地老百姓的身上,就是经济的富足和生活的幸福。 在“怪事”的不断变迁中,板桥集人过上了越来越富足的生活,相信越来越多类似的“怪事”依然还会发生在这里勤劳的人们身边。 建筑强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板桥集人垄断了南京的拆迁市场!”板桥集镇招商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在南京市建筑行业,只要一提起蒙城板桥集镇的拆迁公司,几乎无人不知。 1989年,板桥集镇第一批打工者进入南京。他们最初是到拆迁工地上当小工,住在临时搭建的小庵棚里,吃苦受累是家常便饭。 1993年,瓦坊村的方振富创办了第一家专业拆迁公司——皖蒙拆迁有限公司。从1994年到现在,仅这一家公司就带动了镇里上万人到南京打工。 在一批批在南京成功创业的老板的带动下,到2005年,全镇相继出现了瓦坊、瓦埠、瓦西、陆圩、陶圩等多个“老板村”,每年外出打工人数高达2万多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在南京从事拆迁工作。 “板桥集镇已经形成了一个亲带亲、邻带邻、朋友带朋友的2万多人的外出经商、打工大军。”板桥集镇负责人自豪地说,“过年的时候,我们镇在外边的人把小轿车都开回来,能排好几里路!” 劳务输出经济为板桥集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能为民众增收近2亿元,去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4.65亿元,集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138元,在周边乡镇首屈一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44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