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科技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建立体系,搭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平台
一是成立了富锦市畜牧兽医技术中心。下设奶牛综合组、生猪技术组、肉牛肉羊组、繁育改良组、兽医120救助组、化验组、防疫组七个科室,负责全面推广畜牧兽医新技术新成果。同时,加大投入,于2010年12月8日,通过了生物安全一级兽医实验室的资质评审。提高了畜牧兽医技术中心的监测能力、疾病诊断能力及执法监督方面的技术支撑能力。
二是建设了标准化镇级畜牧兽医服务站10个,建设村级兽医室266个。
三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富锦市现有市级科技推广干部31人,镇级科技推广干部55人,村级防疫员426人,共计512人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了我市畜牧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科技培训,全面提升标准化养殖技术水平
在广大农民心目中,传统养殖粗放的观念根深蒂固,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畜牧业的认识和了解也是知之甚少。因此,只有抓好培训工作,才能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
市畜牧局通过富锦电视台“三农指南”节目播出各种养殖技术专题讲座,印制各种畜牧养殖及防疫灭病宣传资料、技术书刊,发放到广大农民养殖户手中。2010年,电视专题讲座8期,印发养殖技术资料1.5万份,印制了《农业实用技术手册》2万余册,全部免费发放,为广大养殖户学习养殖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积极组织市、镇两级畜牧技术人员深入镇村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大集活动,全年累计组织各种培训79次,培训养殖户18660人次。另外,积极聘请外地专家学者到我市开展培训讲座,大型培训会活动三次。
三、科技入户,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
广大畜牧科技干部的舞台在农村,科技下乡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进场、进村、进户。只有走进广大养殖户的家中,进行全方位科技对接,才能做到技术服务全面到位。
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节能减排、劳动力就业、国际贸易等国家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是引领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人均粮食占有量基本未变的情况下,肉、蛋、奶的人均占有量分辞增添了5.3倍、10.6倍和20倍,彻底扭转了中国肉、蛋、奶、水产品严重短缺的局面。畜牧科技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据粗略测算,1980年以来,畜牧科技长进对中国畜牧业的奉献率达55%。中国当前畜牧业存在着一系列的突出问题,必须以畜牧科技为首要手段加以解决。
(1)生产效率低下。尽管与改革开放时相比,中国畜牧业的生产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以养猪业为例,中国均匀每头母猪每年生产猪肉不到1000千克,美国超过1800千克,荷兰、丹麦近2400千克,中国养猪生产效率仅为美国的55%,荷兰、丹麦的42%。这种生产效率决心了我国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国外。加强畜禽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提高中国畜禽品种质量,改善繁殖性能,加强环境控制技术和养殖技术研究,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的必备手段。
(2)饲料资源严重短缺和粮食过剩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人畜争粮”的矛盾已存在多年,随追市国人民对动物性食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这一矛盾呈更加突出的趋势。虽然目前存在粮食过剩、库存量达的矛盾,但主要是由于我国粮食价格太高,非配额饲料粮进口过多所致。2015年,中国进口大豆8173万吨,进口玉米、大麦、高粱、玉米酒精糟及其可溶物等饲料原料超过4500万吨。此外臃适牧草年缺口达4亿吨以上。利用生物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饲料加工工艺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和饲料营养技术手段,提高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开辟非粮饲料资源是解决饲料资源严重短缺,降低目前玉米等粮食库存,缓解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3)畜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当前,中国畜牧业的COD排放为1268.26万吨,占农业排放总量的95.8%、占全国COD排放总量的41.9%,超过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排泄物和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禽养殖排泄物主要来自于饲料。建立中国饲料资源高效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施实时饲料配方技术,减少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磷和重金属的含量,是减轻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有效技术途径。
(4)畜产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疾病的有效防控是畜禽健康养殖的重要前提。中国畜牧业濒临着老病仍在,新病不断,人畜共患病日趋严重的严重形势,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药物残留普遍、经济效益低下的艰难局面。“十二五”以来,在中国政府强有力的监管下,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的使用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饲料中抗生素促生长剂的过度使用和滥用问题依然严重。据统计,目前饲料抗生素促生长剂用量已占抗生素总产量的50%以上。每年饲用抗生素消耗量达10万余吨。持续低水平饲喂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畜产品药物残留、过敏中毒反应和“三致”作用等危害日益显然。饲料抗生素问题已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等研制畜禽生物制品,是解决畜禽疫病和饲料抗生素问题的根本技术途径。(科技日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458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