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炒牛河的来历和故事
作者:业奇农业网
•
更新时间:2025-02-16 02:16:31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广州的食肆大概分3种经营方式,一种是酒楼,一种是茶楼,再来一种是俗称“二厘馆”的粉面档,即“河粉”就是夹杂着“面条”而成为“二厘馆”的大众食品。
1938年,本有堪称“食在广州”之誉的广州,却被日寇侵华而变得百业凋零。有一个叫许彬的商人
只好结束了酒楼的生意,在杨巷路经营“粥粉面”档。
因为以前炒粉都是用“湿炒”打芡的方法处理,有一天,生粉刚好用完,许彬要去日伪区购买,谁知日伪设卡不许通行,买不成。
此时,有一名汉奸却在店内要吃炒粉,许彬的父
亲许伯畴说没有生粉炒不成,但那汉奸却以为许伯畴耍他,竟拔出手枪威胁,执意要吃。
许彬正好回来,见此,没有办法,只好进厨房烧红铁镬,加芽菜将河粉炒好,再扒上拉嫩油至熟的牛肉应付了那汉奸。
谁知那汉奸却大快朵颐,以后每晚都来光顾。那时,要挣几个钱买生粉也不容易,许彬见这种炒法被人接受,也是求之不得,干是再在工艺上下
功夫,一味“干炒牛河”应运而生,还加上桂林辣椒酱,致使许彬的“粥粉面”排档一时门庭若市。
抗日战争结束后,洞天酒家率先将这种方法引入筵席单尾,这种廉价的街头小吃便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61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