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翻译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不行的,只是(他们)没有(跑)到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直:通“只”,是:这。
2、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东。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的繁殖饲养,不要错过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香港:“手套大王”叶建明] 香港手套大王
韩素平今年59岁,梁家寨乡沙湖滩村人。1980年,梁家寨乡农场利用当地温泉地热水优势新建渔场。乡里派韩素平前往山东烟台进行了4个月的水产养殖专业学习,回来后他成了渔场唯一的技术员。他说:“当时在烟台只是学习了养鱼的基础知识。
为了把鱼养好,回来后我吃住在渔场,边干边学,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琢磨出一套自己的养鱼技术。”1988年,韩素平向乡政府提出承包渔场的请求被批准后,他对渔场进行了整体维修,更换了设备,开始自己培育鱼苗。之后的几年间,渔场几次遭遇大雨,损失惨重,但韩素平硬是从困境中熬了过来。
近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渔场规模逐步扩大。韩素平养殖技术越来越熟练,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渔场经营得有声有色。2015年以来,渔场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添置设备、调整饲料,成鱼亩产量逐步增加。
渔场还增加了新鱼种的养殖、鱼苗的培育等,并注册了盂县梁家寨地热水种鱼苗场,利用温泉水育苗、养鱼。如今,盂县梁家寨地热水种鱼苗场从饲料到养殖再到销售,各环节不断优化。一亩鱼塘的产量从最初的几百公斤发展到如今的5000公斤以上。
2018年11月,渔场投资约80万元,修建了面积900平方米的苗种培育大棚,尝试冬天培育鱼苗,降低养殖成本。“以前,因水温达不到养殖标准,只能在3月初引进大一点的鱼苗养殖。”
韩素平介绍说。有了苗种培育大棚后,可以利用温泉水资源优势,在冬季引进鱼苗进行培育,比以前的养殖方法节约成本,成鱼还可提前1个月上市。目前,渔场主要培育鲈鱼苗,鲈鱼的价格相对较高。
香港有一个别名叫作奇迹,从小渔村发展到国际大都会,维港两岸传奇不断上演;香港有一种精神叫作奋斗,赤手空拳打天下,爱拼才会赢,狮子山下共同艰辛努力……叶建明,一个普通的香港人,从贫困中走来,在奋斗中成功——他的每一个足迹,是对香江精神的最贴切的诠释。
青春艰难
在位于牛头角创富中心嘉鸿公司内,叶建明提着拉杆箱进入办公室。虽然公司已跻身香港出口手套行业前几位,他被业内称为“手套大王”, 但叶建明给记者的印象却是低调、谨慎、沉稳。
“我这一辈子吃了很多苦”。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叶建明便开始讲述他那充满传奇的发家史。
叶建明出生在福建泉州,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穷”字。全家五口人,全靠在供销社上班的父亲每月30多元的工资和母亲搓麻绳的微薄收入度日。在租来的那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两张床便把家塞满了,孩子们缺少挥胳膊蹬腿的成长空间。
“稍稍长大一些,家里实在住不下了。我便到左邻右舍去问,可不可以让我打个地铺睡一觉?”
叶建明13岁时,父亲在屋后搭了一个猪棚,养了六头猪,期望贴补家用。叶建明就此担起了一项重要任务:每天早上四五点,他就得起床去买喂猪的豆腐渣。于是, 清晨的小镇街道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瘦弱的孩子,顽强地蹬着自行车,车的两侧,各挂一个大桶,车后放着一个大包,100多斤的重量,远超叶建明的体重。
16岁,叶建明进入当地一家铸造工厂,一月工资10多元。不久,在左眼留下一个烧伤的疤痕后,叶建明走出了工厂大门。
叶建明在街头开起了一家小店,售卖杂品。杂货店生意并不景气,但叶建明却看到了另外的商机。那时,街头有人背着小桶叫卖冰棍,夏天的泉州,这生意不错。“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呢?”叶建明很快找到冰棍厂,提出从他们那儿批发冰棍。厂里答应了。没有冰柜等设备,叶建明便准备了大木桶和棉被,每天凌晨两三点骑车一个多小时赶往冰棍厂批发冰棍,然后再批给走街串户的小贩。
那时,最高兴的是每天晚上一分两分地数着挣来的钱,日收入居然达到了20~30元,比在工厂一个月的收入还多许多。“不过,太累了”。 叶建明事后回忆说。
虽然这段经历成为叶建明从商的“启蒙”,但过度的劳累使叶建明相信,这并非长久之计。
机会来得很偶然。一次,叶建明来到一个工业手套配料厂,跟在厂里的熟人聊天。他发现,这个厂生意十分好,很多人在这里排队,要买厂里的产品。他忽然想到,我能不能也办这样一间工厂呢?有了这个心思,他开始打听如何买机器,如何买原材料。
揣着借来的两三千元,叶建明去了上海、厦门,买来了机器和原材料,手套工厂就这样开工了。那时,叶建明仅仅19岁。
几年下来,工厂有了点规模,有了100多台机器,产品销路也逐步打开。
但一段婚姻,改变了叶建明的人生轨迹。
苦乐人生
因为妻子是香港人,1985年11月,23岁的叶建明揣着200元钱来到香港,就此开始在香港的苦乐人生。
香港牛头角创富中心——今天,叶建明的公司总部就设在这里。不知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上苍的安排,21年前叶建明就在这幢大楼的隔壁,开始了他的香港生活。
“一开始对香港什么都不熟悉,我又不会讲广东话。但我需要生活下去。”到香港的第二天,叶建明就找了份工作,在一间工厂包装棉纱。厂房,恰好在今天公司大厦的隔壁。
叶建明要干的活儿,是在流水线上包装滚烫的棉纱,一天收入60多元。每天如机器人般的枯燥工作,令他半年后辞职,进入一间生产蜡烛的工厂。但蜡烛厂的活儿比棉纱厂更艰辛。每天与沸腾的蜡油为伍,一个人看管200台模具,将滚烫的蜡油倒入模子后,必须趁蜡油还没有冷却,就用手将蜡烛起出。
厂房空气燥热,蜡油味道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整天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叶建明几乎失去了食欲。不久,叶建明的腿被炽热的油桶烫出了大泡。不到半年,叶建明带着艰辛的体验,离开了这家工厂。随后,他进入一间生产服装垫肩的工厂。
这时,一个朋友找到叶建明,提出合伙开垫肩厂。那时叶建明依然穷困,全部家当不过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电冰箱。他找到一位前辈,向她借款5万港元。不想前辈对叶建明不放心,多方打听叶借钱的用途。不甘于这份屈辱,叶建明毅然退掉了这5万创业资金,另外想法筹借。
比起借贷,更难的是产品推销。手里没有客户,他必须到大厦里看门牌,“我每天跑一个地方,走进一个一个楼宇,先看底楼挂的牌子,看到有服装厂,就一层层爬楼,挨门挨户敲门,询问别人要不要我的产品。”
那是一段没有尊严的日子,别人的白眼、拒绝、呵斥,甚至被赶出来,这是家常便饭。但最大的打击、最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
1986年的一天,叶建明到不久前还送过货、位于元朗的一间羊毛衫厂催款。他突然发现,这家羊毛衫厂已倒闭,工厂欠叶建明的50多万元,一分钱都无法收回。
艰难玉汝成
1986年11月,叶建明的大儿子出生。狭小的居室,逼迫叶建明将孩子送往内地老家,请父母帮助抚养。
新生命和新希望总是相连的,生活的转机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时值内地改革开放经济起飞,家里人鼓励他,继续做回老本行,做熟悉的事情——做手套。
次年3月,嘉鸿公司成立。当时的叶建明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生命自此掀开新的一页。
做手套没问题,但如何找到销路?他从电话黄页中找寻贸易公司,再将产品送到贸易公司手中。
叶建明对“累”迄今刻骨铭心。“经常是到很远的地方去搬货,在地铁上睡着了,被列车拉到总站。”
但最累的依然是“劳心”,为人诚恳的叶建明经常遭遇“暗算”:当产品送到客户手中时,客户并没有提出异议。但当数天后叶建明前去收款时,对方挑出一两件有瑕疵的产品,声称质量不合格,因此耽误了生意,要投诉叶建明。
数度被坑,令叶建明愤愤不平:我为什么必须经过这些洋行?我可以绕过这些公司自己做出口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6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