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

水稻恶苗病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

一、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

1、水稻品种的原因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稻种子质量所影响的,不同的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很多水稻种子带菌。在生产中选用了感染病菌的水稻种子,播种时没有对水稻种子进行科学消毒,为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水稻栽培管理的原因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都可能是由于自身栽培管理的方式不当所引起的,例如:水稻催芽的时间过长,水稻长期深水灌溉等都是有可能引起水稻恶苗病,在旱育秧中高温高湿的环境也为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3、病害防治不及时的原因

很多农户对于水稻恶苗病的病症了解不全面,防治不及时,采取的防治手段不当等,不仅无法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同时也会让水稻恶苗病进一步蔓延,影响周边稻田秧苗的健康生长。

二、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

水稻感染恶苗病往往是带有病菌的种子所引起的, 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

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建议使用土大厨高氮型功效粉剂水溶肥,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

三、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1、科学选种,加强种子消毒。

做好预防措施,积极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种子,种子处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有效方法。用25%咪鲜胺2000倍液、25%氰烯菌酯3000倍液,浸种48小时后不必淘洗,即可催芽播种,防效均在95%以上。

2、强化田间管理。

在水稻育秧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田间管理工作,做好科学管水工作。种植业主要定期查看田间水稻的长势,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避免水稻恶苗病的进一步扩散。

3、及时科学防治。

在旱育秧的秧苗针叶期,用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喷雾,可减轻病原的再侵染。田间发现病株后,每亩用25%施宝克乳油4毫升喷雾。

在制种田,母本齐穗至始花期每亩用25%咪鲜胺乳油7毫升加25%三唑酮乳油3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能有效地抑制病原侵染。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帮助稻农尽快开展病害防治工作,以保障水稻的优质高产。

水稻病毒病防治措施。

重点保护水稻苗期和田间前期这两个关键时期,采取“杀剧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护田、治前期护后期、治虫防病”的防控策略,减少剧毒昆虫的数量,降低剧毒传播风险,在剧毒白背飞虱、叶蝉传播前做好防控工作。

1.种子发芽变白后

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高渗透吡虫啉活性成分1克或噻虫嗪活性成分3克,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混合,再与1公斤种子混合均匀后播种。这可以大大降低通过有毒或携带疾病的叶蝉和稻蝇传播疾病如上述病毒性疾病的风险。

2.引进防虫网育苗

播种后,在水稻上覆盖20cm以上的防虫网,有效拦截含有剧毒的白背虱和叶蝉的传播。

3.给晚期稻苗施用农药,切断毒虫来源

在插秧前1叶一至2叶一心期和3-5天喷一次稻虱和叶蝉,尽量减少插秧和稻田初期的白背虱和叶蝉基数。推荐使用的杀虫剂有吡虫啉或噻虫嗪、吡虫啉、烯丙基林、醚氰菊酯、噻虫嗪、呋塞米、噻虫嗪等。

4.稻虱和叶蝉的防治

移栽到大田后20天内,这是防治该田病毒病的关键期,要求每隔8天和抛秧后15天各喷一次,防治稻蝇和叶蝉。

5.加强水和肥料管理

前期水浅勤,用稀水促分蘖。中期用水控肥,适时露地晒太阳,后期干湿交替。

6.及时清除病株

在苗期和田间前期,发现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水稻橙叶病的植株,及时拔除,深埋于泥中。如果病情特别严重,要及时耕田补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00917.html